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把工作當做一種愉快的帶薪學習》有感

本文已影響 2.9W人 

當一名小學教師,只有耐得住寂寞與清貧,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績!

讀《把工作當做一種愉快的帶薪學習》有感

——作者自題

一、愛崗敬業,就要有一股魔氣勁

我1985年畢業於河北玉田師範學校(現已更名爲“河北唐山師範學院玉田分校”),同年8月留校在河北玉田師範附屬小學(現已更名爲“河北唐山師範學院玉田分校附屬小學”)任教,第一年擔任科學教師,第二年跟校長申請改教數學,兼教過科學、歷史、地理、品德、社會、語文等學科,先後擔任過教研組長、教導副主任、校長助理,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始終沒有脫離教學第一線。1998年當時只有31歲的我被評爲河北省最年輕的數學特級教師。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面向全國招聘特級教師,全家調入北京,我和愛人都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工作,我任教學副校長,同時兼任一個班的數學課。

“成功之花,人們只驚羨它現實的明豔。然而,誰又知道,當初它的芽,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的這首小詩可以說是我教育教學工作最精闢的註解。

現在,全國各地許多省市經常邀請我去講課,對我的課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老師們都認爲我教學基本功紮實,課堂教學層次清、密度大、語言精、效果好,特別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別具特色。可又有誰知道我背後所付出的辛苦呢?

打鐵先要自身硬,教學需練基本功。剛走上講臺時,我和所有初爲人師的年輕人一樣,緊張、拘謹,板書不流暢,教學語言不生動,課上學生的反映總是不盡如人意。爲此我傷透了腦筋,開始尋找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於是,天生不服輸的我下決心從一點一滴做起,苦練教學基本功。爲了練習板書,我買來字帖,每天利用課餘時間練習三筆字。在辦公室我在本上練,學生放學後在黑板上練,晚上回到宿舍在舊報紙上練,就這樣,整整堅持了三年。如今,凡是聽過我講課的老師無不爲我快捷而又漂亮的板書叫好。我還清楚的記得,剛開始講公開課時,爲了改進自己的教學語言,我常常用錄音機把所講的課錄下來(當時只有從學校借來的“磚頭式”錄音機),然後反覆播放,矯正語句、語氣和語調,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爲了使自己的課堂語言容易爲小學生所接受,我注意在語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上下功夫。爲此,我長年訂閱《演講與口才》雜誌,還專門從北京買了一套孫敬修講故事的磁帶學習揣摩。我從學校借了十幾位特級教師講課的錄音帶和錄像帶,有空就聽、就看,認真研究名家駕馭課堂、從容施教的語言藝術。此外,我還經常收看中央電視臺鞠萍、董浩等全國著名的少兒節目主持人主持的節目,觀察他們與孩子交流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位特級教師告訴我,照着鏡子可以練習講課時的表情。於是,剛開始講公開課時,我就經常在家裏對照鏡子練表情。妻子看着我比比劃劃、旁若無人、又說又笑的樣子,說我是“神經病”、“活魔症”。但我並不生氣,而是風趣地對妻子說:“神經也罷,魔症也罷,但我只相信一點,不管幹什麼事,要想出成績就必須有一股魔氣勁!”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我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香港科技大學的孔憲鐸先生有句名言:學習的最佳方法是向最棒的人學。華中師大劉良華博士說:對於教師來說,最緊要也是最困難的,是走出自己個人狹小的生活世界,出去看看“他人”在做些什麼。看看在同樣的條件限制下,“他人”正在做什麼“努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要做一名好教師,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更新知識。有一句話說得好:工資在再低也要買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如此,你才能能爲一本永遠站着的厚重的大書。

我喜歡讀書,喜歡讀書時帶來的愜意。爲了使自己具有淵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我有了對知識的渴求。出差時,我首先要找的不是商場,而是書店。購書、看書成了我的最大愛好,只要對自己教學有幫助,價錢再貴我也捨得花。有一次出差到北京,爲了購買教學參考書,我主動放棄了大會組織的參觀瀏覽機會,鑽進“北京師範大學讀者服務部”、“北京春雨教育書店”和“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裏“覓寶”。待學習結束時,我的大包小包全都鼓鼓囊囊地塞滿了精心挑選的教學參考書。以致於在公共汽車上,竟有幾位年輕人把我當成了“書販子”。好多書在書店買不到,我就郵購。北京師範大學讀者服務部、江蘇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湖北綠葉教育書店、四川成都新教育書店都是我經常郵購圖書的地方。2000年,在湖北武漢參加第二期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期間,我自購教育理論圖書、複印各種參考資料就花了近千元。在我的帶動下,班上其他學員也紛紛購書,一時間竟將“綠葉教育書店”的好多教育理論圖書搶購一空。我捨得花錢買書,更捨得花時間潛心讀書。課餘閒暇、節假日,我都在鑽研教育教學理論。爲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瞭解教改信息,一有空我就鑽進學校的圖書館查找資料。逢到節假日,我常常借上幾十本教育刊物拿到家中去看。近年來,我作了幾時萬字的讀書筆記,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參考資料。其中許多資料都是我爲了節省時間自己花錢復印下來的。現在家在北京,更是養成了每月光顧北京各大教育書店的習慣,隨着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自己還經常通過卓越網、噹噹網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教育圖書。每次外出開會或外出講座,自己的包裏一定要帶上一本書,往返一個來回基本上一本書就看完了。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越來越快,教師要適應這一時代特點,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讓讀書、學習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往我們所倡導的“積識成智”應該被賦予新的註解,即在新課程背景下,誰能夠更智慧地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誰就能夠獲得更快速的成長。

教師讀書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真正的優秀教師必須具備三個板塊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缺乏任何一個板塊的知識都將限制教師在教育教學上所能達到的深度與廣度。 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將最終決定我們在教育這條路上能夠走多遠。

二、教師當有一顆佛心,教育當以慈悲爲懷

有人說,“教育當以慈悲爲懷”,是的,教師當有一顆佛心,始終保持一種從容大度的心態,不急於求成,不心浮氣躁,堅持正面的、“走正道”的教育,對孩子不苛責、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觀,讓教育的過程始終有生命在場。

我鍾愛自己的事業,我熱愛自己的學生。因爲有了這種愛,我便擁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孩子們真誠的感情;擁有了世界上最可愛的禮物——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擁有了世界上最不容易忽視的領域——孩子們純真的心靈。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着我,讓青春歲月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根雕藝術家拿到樹根,會先看它的優點。可我們看待學生時,往往先看學生的缺點。缺點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發展的起點。每一個少年兒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穫肯定和讚譽。作爲教師應珍惜少年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造機會,不斷地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教師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個學生。孩子們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決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正是憑着對學生的一片愛心,我帶出了一個個“先進班集體”,治理了一個個亂班,轉化了一個個學困生。

我教過的學生中曾經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人稱“打架大王”、“逃學大王”。他上課從來不聽講,考試從來不及格。他父親是個包工頭,家庭經濟條件很優裕。所以他花錢如流水,經常出入電影院、錄像廳和遊戲廳,可就是對學習沒有興趣。家裏怕他逃學,每天上學總是家長親自把他送到學校。但等家長一走,他就跑得沒影了。沒辦法,他的母親只好整天坐在學校門口監視他。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沒有嫌棄,也沒有放棄。針對這個學生“吃軟不吃硬”的特點,我採取了以柔克剛的辦法,首先融洽師生感情。課下主動與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打打羽毛球。還有意安排他爲老師做一些事情。如到辦公室取書,幫老師謄分,給老師做教具等等。時間長了,使他感到老師處處想着他,看得起他。一次,我發現這位同學幹活時特別賣力氣,就有意安排他擔任勞動委員。我支持他的工作,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他樹立威信,同時對他逐漸提出要求。我經常跟他講,班幹部應處處以身作則,勞動委員,不光幹活時要賣力氣,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在別人後邊。爲了便於對他監督指導,班級排座位時,我特意安排他坐在前排。上課提問時,估計他能夠回答的問題,就讓他回答,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爲了及時掌握他的學習情況,我幾乎每天都當面批改他的作業,通過面批,使他及時發現做題的錯誤,及時糾正。有時作業來不及面批,我就寫個紙條夾在他的作業本中。由於他知識基礎差,學習上“欠帳”太多,放學後,我還經常留下來幫他補課,有時乾脆把他領到家中輔導。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漸漸地,他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不逃學也不打架了,上課愛回答問題了,作業也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前後判若兩人,心裏非常感激,感謝我爲他們去了一塊“心病”。後來,這個孩子順利地升入了初中。畢業時他送給我一本精美的相冊,裏面還放着一張我和他在學校門口的合影。相冊中還夾着一張紙條,紙條上寫道:

敬愛的錢老師:

您好!爸爸、媽媽和我都很感激您,您是我在

小學階段遇到的最好的老師,我真捨不得離開您。

一個讓您費心的學生

讀着學生髮自內心的話語,一種作爲人民教師的光榮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欣慰地想: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對自己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報。

在解決個別學生身上存在問題的同時,我還動腦筋想辦法,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如,我在班上實行了“幹部輪換制”和每天設立“值日班長”制度。爲了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我還在教室前設立了“悄悄話信箱”,爲了表揚先進,引導學生爭先創優,我還在班上開展了“星級達標”活動和評選“班級之最”的活動,這些措施都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通過長期的班主任工作,我和學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現在,不少早已畢業的學生還經常給我寫信匯報他們的學習工作情況,有的到了教師節、春節還專程登門拜訪。他們把我當成了最知心的朋友,有了困難,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也願意得到我的幫助。甚至有的學生參加工作後搞對象還要請我當參謀。當我看到一屆屆畢業生這樣尊敬、信任我時,我深深地感到:只有付出愛,才能得到愛。

三、八小時之內求生存,八小時之外求發展

從事教育,如果不去研究,會很快被教育淘汰;如果研究不深入,也難以成爲有卓越成就的教師。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每一天的教學中,都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做一些研究,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這也是一種科研思路。也就是說,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出現了某中“問題”並設法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教師也就踏上了一條由“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總結”的研究之路。

由於自己在教學第一線的不斷探索,現已逐漸形成了“穩中求活、活中求實、實中求新、和諧自然”的教學風格。我並不滿足於在教學上所取得的成績,“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是我一踏上工作崗位就立下的遠大志向。爲了早日成爲一名“專家型”的教師,我注意在理論上提高自己,同時對教育教學經驗加以及時的總結。夜深人靜,勞累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夢鄉,而我還在燈下“爬格子”。開始,寄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經過冷靜的反思,我認真研究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之道,細心拜讀教育雜誌上的文章,潛心學習優秀論文的立意、選材、謀篇、佈局。辛勤耕耘總會有所收穫,終於,《中國小學數學教育》1993年第4期刊發了我的文章。成功堅定了我的信心,從那以後,我便經常將自己教學中的體會、經驗付諸筆端,寫成文章。迄今爲止,我已先後在全國多家省級以上教育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經驗總結200多篇,所寫論文多次在各級評比獲一等獎。2002年,我在《河北教育》第1—8期發表的系列講座文章《如何上好一節數學公開課》,以其新穎的觀點,獨特的視角引起了省內外專家、教師的強烈反響。2003年我又在《雲南教育》上以《把握教改方向,從容面新課程》爲題作了六個專題的長篇講座,文章在《雲南教育》連載後,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我的很多文章也被多家教育網站轉載。近年來,我還在全國多家小學生課外讀物上發表輔導性文章200多篇。

一般人上網總是看電影、聊天。而我上網則主要是進入各教育網站的“教學論壇”板塊,“教育在線”、“小數在線”、“小學數學網”、“小學教育論壇”、“小學數學教學專業網”和“中國基礎教育網”“新思考網”都成了我傳播新理念、宣傳新思想的陣地。由於我在網上的突出表現,先後多家網站爲我開設了個人專集。我在網上發表的多篇文章也相繼被多家教育網站轉載,好的教研部門和學校還專門下載後組織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討論。我在“新思考”網站開設的“特級教師錢守旺的博客”,在“土豆網”開設的“特級教師錢守旺的視頻”已經成了我和全國各地教師交流的平臺。

比爾.蓋茨說:“很多人問我成功的祕密,其實沒什麼祕密可談,我只是選擇了我愛做的事,該做的事。其實,我不比別人聰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過是我認準了一生只做一件事,並且把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教學研究也是如此,一個教師只有養成長期關注一件事情的習慣,教學研究纔會有深度。

多年來,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針對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浮躁、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現象,我在每次報告中總是反覆重申自己的觀點:數學教學改革應該穩步推進,不能採取"革命"的辦法。教師要有一定的職業敏感性,面對新的時髦口號或潮流,應該冷靜、理性地去思考。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不能頭腦發熱,更不能頭腦發昏。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處理好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處理好教學的有效性與教學的開放性的關係。要力戒浮躁,要實事求是。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高效率的數學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追求。

有人說有理想纔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收穫。2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僅在2007--2010年這幾年間,我參與編寫的教育著作就有十幾本。《特級教師的特別建議》、《名師課堂教學機智談》、《名師備課經驗》《名師作業設計經驗談》、《名師同步教學設計》(1-6年級)、《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新課程怎樣才能教得精彩》、《走近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第二版)、《教好小學數學其實並不難》等。這些教育專著對一線教師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自2001年課程改革以來,我在全國各地先後所作的報告有:《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樹立的六種意識》、《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新課程怎樣才能教得精彩》《新課程背景下的三個讀懂》、《新課程背景下的五個讀懂》、《數學課如何才能上得有後勁》、《如何構建有深度的數學課堂》。單從這些報告的題目老師們就可以看到我的研究在不斷深入。

二十多年來,在教書育人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我憑這一顆愛心、恆心、進取心,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以教育、教學工作的優異成績,贏得了黨和政府給予的榮譽和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及學生家長的盛讚。由於自己的突出表現,我先後被評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和“國家級骨幹教師”。

最後,我想說:朋友,不管是事業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自己的事業,我們都應該無怨無悔。當我們用愛心呵護自己的事業時,你會發現平凡的工作中蘊藏着無窮的樂趣!當我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自己的事業時,你會看到生命之樹綻放出絢麗的花朵!當我們像溫馨的家一樣經營自己的學校時,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是那樣具有魅力!

作爲教師,我們要學會享受教育。享受讀書的愜意,享受課堂的精彩,享受研究的快樂,享受成長的幸福,享受超越的激情。

讀後感受:

第一、錢老師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苦練基本功,包括“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語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看錄像、聽錄音、定閱《演講與口才》雜誌、看中央電視臺著名少兒節目主持人主持的節目、對着鏡子練表情等)、讀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

2、教師當有一顆佛心,教育當以慈悲爲懷。尤其是對待後進生,他的理念是“對待學生時,先看學生的缺點,並且把它看做是發展的起點”。對待個例是這樣對待的:首先融洽師生感情(主動接觸——安排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揚鼓勵),其次補充學科知識(課堂表揚發言——當面批改作業——找時間幫他補課)。

3、善於研究和琢磨,也就是有自己的科研思路。

教師具有科研思路的意識具體體現就是: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出現了某中“問題”並設法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教師也就踏上了一條由“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總結”的研究之路。

4、錢老師有自己的教育教學觀點,並且一直努力實踐着。

他的教育教學觀點:

數學教學改革應該穩步推進,不能採取"革命"的辦法;

教師要有一定的職業敏感性,面對新的時髦口號或潮流,應該冷靜、理性地去思考;

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不能頭腦發熱,更不能頭腦發昏;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處理好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處理好教學的有效性與教學的開放性的關係;

要力戒浮躁,要實事求是;

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高效率的數學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追求。

第二、對待學生童年的態度。

給學生最美的童年

童年不快樂,人生就不幸福。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的未來生活更有價值,更幸福。我們的教育能否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取決於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樂的、是自由的,他就有無限的張力;如果他的童年是過於沉重、過於勞累的,他就會厭倦學習、厭倦生活、甚至厭倦人生。

如果歲月是一條河,那麼童年就是河之源泉;如果人生是一本書,那麼童年就是書之最漂亮的扉頁。它有着夢一般的色彩、詩一般的意境,那些天真無邪的花朵正是這童話世界裏的主角。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在微博中說:孩子是什麼?是上帝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天使。但是,我們不瞭解這個天使,我們按照自己的意圖強行塑造天使,結果,天使被扭曲成爲一個怪物,一個超能的怪物,美好的生活因此而變得亂七八糟。因此,我們需要以虔誠的心迎接天使,需要充分的尊重和了解天使。

教育的急功近利行爲使兒童過早地進入準成年化的生活,我們現在的教學在拼命壓縮孩子的兒童期,當一個孩子該享受兒童期特有的快樂生活時,在他們的生活中卻享受不到。殊不知孩子在失去兒童期享受幸福的時候,在成人期是永遠也彌補不回來的。

當今兒童面臨一系列的“過度”挑戰:物質過度、保護過度、學習過度、功利過度。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下,我們的孩子現在生活得快樂嗎?爲什麼那麼多孩子要學奧數和英語?爲什麼那麼多孩子節假日像走馬燈似的“趕場”?爲什麼“減負令”不斷而學生的負擔依然“濤聲依舊”?爲什麼小學生的近視率、肥胖率不斷上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爲什麼大大小小的書店裏打着“新課程”幌子的教輔資料琳琅滿目,購買教輔資料的家長排起長隊?爲什麼學校附近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門庭若市?爲什麼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爲什麼很多家長以犧牲孩子的童年爲代價“揠苗助長”?爲什麼我們的很多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訓練學生一些小技巧,卻忽視了對學生“大智慧”的培養?爲什麼我們的學生憑興趣學數學的越來越少?爲什麼希望工程救助了那些失學的孩子,可是,很多上學的孩子極想遠離學校?……

這一個又一個的爲什麼,像一根根鋼針在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心靈,它無時無刻不在警示我們。

因此,從學校外部來講,要儘可能減少因爲“小升初”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壓力。特別是要減少那種“畸形”的考試選拔。現在很多孩子的童年生活被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所擠佔,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無情地打磨成一臺臺的學習機器。這無異於扼殺孩子寶貴的童年。要改變這種現狀最根本的是要大力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努力爲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於學校內部來講,要通過教學改革,爲學生搭建自主發展的平臺,讓學生快樂自由的成長。讓每個學生在自尊、自信中表現出最佳的生命狀態。

爲什麼要捍衛童年?劉曉東教授有個形象的比喻:蝌蚪和青蛙的關係類同於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蝌蚪有蝌蚪的世界,那是與青蛙的世界不同的。蝌蚪的世界在水中,而青蛙是兩棲的。如果青蛙非讓蝌蚪像自己那樣來到陸地上,等待蝌蚪的只能是受傷和死亡。今天,我們把多少蝌蚪趕到了岸上?

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人本主義推崇“種子思維”理論,即把學生看作有生命力的、需要呵護的、有水分與陽光即可生長、成熟的人。教育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此時此刻是否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僅僅看此時此刻的活動對未來的意義。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書,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捍衛童年!作者呼籲,童年概念是與成人概念同時存在的,兒童應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應爲兒童的未來犧牲兒童的現在,不能從兒童未來的角度提早設計兒童的現在生活。

爲了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我們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孩子,爲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成長環境。保衛童心、保衛童趣、保衛童真、保衛童夢,爲祖國的未來打一場兒童“保衛”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