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二泉映月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二泉映月讀後感(1)

二泉映月讀後感

每當我聽見着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時,從樂曲中透露出的一種悲傷。使我“失明”“失聰”的心情得到放鬆,得到開放‘使自己的心情立即變的豁然開朗,給我指明瞭道路,給我以信心和勇氣。

原來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着名民間音樂家阿柄在兩眼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阿柄的真實姓名叫華彥鈞。1894年出生在江蘇無錫,4歲時喪母,自幼住在嬸嬸家,經常受到嬸嬸家人的歧視與侮辱,使他幼小心靈遭受到摧殘。自11歲開始,他就與熱忠於音樂事業的父親學習音樂藝術,學習到紮實的基本功。21歲時患了眼疾,35歲就雙目失明,早期還當過道士,因爲與民間藝人切磋藝術和用民間音樂改編道教樂曲,所以被逐出道教,成爲淪落街頭乞討的流浪漢,1950年永遠的離開了人世,長眠與地下。

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卻還活在我們的心中,他所創作的歌曲也還在音樂藝術上長久不衰,被人們所傳誦。通過我對華彥鈞的認識,我認爲他是挫折一生,困難一生,但是他卻不認爲這是對他的禍,而是對他的一種福,他把這些困難當成激烈他前進的動力,堅強的與病魔做鬥爭,堅持不懈的創作,創作出了着名的樂曲。我應該虛心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的與病魔作鬥爭,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就是一個人,一個英勇的人,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的名字,高喊他的姓名——華彥鈞。

二泉映月讀後感(2)

《二泉映月》,的確是首不朽的名曲。樂聲時而歡快,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時而躁動,時而陰柔,還是一抹轉瞬即逝的歡愉。樂聲的每一次抑揚,眼裏仿若顧盼到的每處角落,都埋藏了鳥語花香般的希望。這麼動聽悲美的曲子,怎能不動人心絃呢?

當我讀完《二泉映月》這篇文章時,不禁對阿炳的這種在被命運折磨中,還勇於追求理想的精神感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一年中秋夜,師傅在二泉邊告訴小阿炳,他長大後就能在二泉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阿炳已雙眼失明,但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並沒有壓倒阿炳,因爲有一個聲音一直在支撐着他—音樂。又是一箇中秋夜,阿炳在別人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了二泉,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阿炳從二泉中似乎聽到了許多聲音……接着一首流傳至今的名曲誕生了!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我想過一個問題:阿炳若不瞎,他會不會創作出這種流傳於世的作品呢?應該會吧,因爲正是生活的壓力使他深有感受。雨打花,灑落滿地,但是落花不會因爲你的惋惜而重現枝頭;滔滔的長江蘊含着一個又一個冤魂,但他們不會因你的悲傷而起死回生。我們應該學習阿炳這種精神。直面挫折,戰勝自我,因爲往往成功都是藏匿在挫折背後的!

二泉映月讀後感(3)

初賞《二泉映月》時,震撼於那種惆悵與感傷。複雜的情感交錯迷離,可始終以“悲”爲首。奏出傷感與憧憬,寫下作者那辛酸的一聲。“以曲代話”,講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賞之後,心久久無法平靜。閉目凝神,恍惚之間,在無盡黑暗中隱隱約約看見一根線條還在顫動。樂章以盡,心卻無法再靜。這也許就是這曲子的.魅力吧。當時,我這樣想着。

這次,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再次聆聽。“這曲子第二次聽還會那樣震撼麼?”我疑惑地問自己。話音剛落,曲聲便起。我聚精會神,靜靜地傾聽着。一聲低緩沉重的開頭,使我心頭爲之一顫,實在令人心寒。繼續聽着,心中便會莫名而生一種滲透人心的淒涼與悲慘。似乎心隨曲調而變而動。這種“隨之”的感覺又是那麼的微妙。又好似這一樂曲將“二泉映月”這個華美的名字詮釋了。閉上雙眼,全神貫注地聽着。浮現於眼前一片蒼涼的景象。一位雙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掛着各種樂器。月光柔情,傾瀉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顯顯悽美。他滿面皺痕,飽經風霜的臉上明顯地流露出惆悵。那時徹底的惆悵。那對未來無比嚮往,對美好無限憧憬的雙眸久久凝望着殘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殘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內心的自責與愧疚。就這樣,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間,一個脆弱、無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殘月泉水旁,許久、許久。

也許是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靜得聽着。合着眼的周圍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靈向遠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線條越來越近了。隨抑揚頓挫的曲聲,而高低起伏地躍動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暈隨線條有節奏地擴散開來。線條隨曲調,水暈隨線條。這樣,他們默契地合作,組合着。

這一切都源於曲聲曲調。這微妙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作者的傷悲與愁思。這又是爲了襯托出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嚮往。這樂曲更是以無言的話寫下阿炳坎坷的一生,並藉此告誡後人不能重蹈覆轍。

二泉映月----多麼華美的名字,可誰又知道在這華美的外表內隱含着無比的辛酸與至極的愴痛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