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情商》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71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情商》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情商》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情商》讀後感1

以前根本不知道情商是如此的重要。對孩子的情商教育要從娃娃時期就抓起。小孩子在上幼兒園時能否具有那種天然的自信、好奇心,就要取決於於孩子的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關懷。對孩子進行啓心教育,也就是情商方面的啓智教育。

情商與脾氣很有關係,脾氣暴躁的人大多都是情商低的,沒理還死倔犟,一直認爲這種人沒的聊,通過這次學習,我明白其實可以通過溝通,直白告訴他們你不開心的原因。情緒會傳染,相信溝通會提升情商,還能改善控制情緒。

情緒的拿捏其實很不容易,尤其是憤怒等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就像當你生氣時,會有種全世界的人都和你過不去的感覺。而當你難過時,又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太糟糕了。當有這種情緒時,不妨試着調整心態,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不要被這種情緒所控制。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情緒有一個形成的過程,它會受到家庭,學校以及其他人的影響,既然情緒形成有外因的影響,那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情緒是可以教育的。而如果我們能在上學階段就做好了情緒教育,那我們的現狀可能就完全變得不一樣。

情緒是可以教育的。如果一個孩子能從小就學到情緒教育的課程,也許真的能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通過學習一個普通人從嬰兒到15歲之間的情緒成長過程,讓我們明白了,如果我們能在這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情緒問題,都有開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情緒教育課程,那麼我們相信我們在遇到任何困境,都會更坦然更快樂的去處理好!

  《情商》讀後感2

過年期間讀了美國作家丹尼爾戈爾曼的書《情商》。非常經典的一本書,暢銷十年,全球銷量超過八百萬冊。從上個世紀開始,“情商”這個詞就很流行,關於“情商”的討論一直非常熱門。

全書共分五部分,十六章,三百五十三頁,近二十九萬字。描述了戈爾曼對於情商的解讀,以及情商在人際交往、教育、商界等方面的運用。用大量實例分析,也講述很多的方法技巧。讀起來比較枯燥,花了比我想象的更多的時間,還是完整地讀完了。

情商就是情緒智力,是管理情緒的能力。戈爾曼把情商概括爲五個方面:一,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二,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三,自我激勵的能力;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五,管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一個情商高的人會激勵自己,在遭遇挫折、陷入低潮的時候,他會提醒自己要面對,要站起來,未來還大有可爲,可能會變得更好。因爲自己有這個優點,那個長處,因爲自己做成某件事、克服過某項困難,所以一定做得到。情商高的人還會激勵他人,他會讚美周圍的人,他會肯定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別人跟他在一起常常會有一種重要感。

至於書中講到的大量的方法,不主張太深究,任何方法都收到時間空間等的侷限,理解力不夠的時候難免生搬硬套,方法本身便成爲一種束縛。

有些優秀的演員對於角色的演繹可以全情投入,而有的則在投入的同時隨時抽離出來看着自己演戲,第二種更厲害一些。一個哭地很傷心的人,如果給他一面鏡子,也許他就會停下來了,因爲鏡子給他一個角度,把他從當前情緒中剝離出來,很少有人允許鏡子裏的自己哭的那麼猙獰,至少要試着哭的好看一點。這本書就給我一面鏡子、一個角度,一個反觀自己的角度。當陷入情緒負債時,偶爾可以出來,梳理一下哪些是情緒負債,爲什麼會產生這些負債。從小到大不知不覺中,我們形成了很多情緒負債,如果能一層層的解放自己,就會獲得更多的自由和陽光。

對於自己的情緒每認清一點,就能跟自己相處更和諧一點,保持樂觀向上,進而更有效的與人溝通,構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

  《情商》讀後感3

《情商》一書由丹尼爾·戈爾曼教授撰寫,被稱爲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話題書籍之一。本書的出版不僅打破了長久以來智商的先天決定論,更爲心理學界探討已久的“情緒智力”問題提出關鍵性的解釋。因爲自己的工作涉及兒童情商教育,所以對本書有了多次閱讀,並做閱讀筆記與大家分享。

情緒與大腦

情緒(emotion)的詞源來自拉丁語“motere”,意爲“行爲、移動”,加上前綴“e”含有移動起來的意思。情緒都隱含着某種行爲的傾向,情緒導致行爲,這在動物或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情緒是深層驅動力。情緒體系中每一種情緒均扮演獨特的角色,人在生氣、恐懼、快樂、吃驚、厭惡、悲傷的時候都會出現不同的身體表現,並會帶來不同的行爲。比如,人在吃驚的時候,眉毛會往上挑,使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允許更多地光線射向視網膜。從而捕捉更多關於意外事件的信息,以便準確分析當下的情況,確定更佳行動方案。由此可知,人的情緒直接引起生理反應,情緒可以調動體能。

按照戈爾曼的理論,人腦中有獨立的一塊區域統籌規劃着“情緒”。如大腦中的島葉是感知全身狀況並傳遞感受的神經迴路,能夠幫助個人瞭解自身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前扣帶回常用於處理自身情緒,尤其是困擾情緒和強烈感受;杏仁核是苦惱、憤怒、衝動和恐懼等情緒的觸發器。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右杏仁核的活動是尤其活躍的。通過神經成像表明,樂觀和悲觀者的區別在於:左前額區活躍的人更有可能產生積極情緒,而右前額區較活躍的人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認知,即是在腦海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結。如果消極情緒過多,則大腦中負責消極情緒一塊的腦區則更容易被激活。情緒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反覆練習建立了情緒的神經迴路。因此,對於嚴重的精神病患: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其目的都是改變大腦中的神經迴路。情緒與大腦的理論,爲改變負面情緒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情商的內涵

根據戈爾曼情商理論,情商的內涵包括以下四個部分: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同理心和建立人際關係。其中“自我意識”主要指情緒的自我感知能力,即能識別和用語言描述感受、發現想法、感受和反應的聯繫;瞭解想法或感受是否主導決策;瞭解替代選擇的後果;識別自身的優點和弱點,用積極而現實的態度看待自身。“情緒管理”指認識到感受的起因,學習如何處理焦慮、憤怒和悲傷。對決策和行動負責任,遵守諾言。“同理心”一種關鍵的社會技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尊重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感受。“建立人際關係”學會傾聽,恰當地提出問題,在別人的言行及自身反應和判斷之間進行區分;自信果斷,便不憤怒或啞忍;學會合作,解決衝突和協商妥協的技巧。

童年經驗對大腦的影響

本書提出,在童年期,人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說明童年期的經驗將會對個體以後神經通道的塑造產生持久的影響。

哈佛大學知名發展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恩的研究爲情商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卡恩認爲人的氣質至少可以分爲4種:膽怯、大膽、樂觀和憂鬱,每種氣質類型取決於大腦活動的不同模式,其以情緒神經迴路的內在區別爲基礎。比如謹慎的湯姆和大膽的拉夫之間的區別在於以杏仁核爲中心神經迴路的興奮性。像湯姆這種容易害怕的人,天生就具有容易喚起杏仁核神經迴路的神經化學機制,因此他們傾向於迴避不熟悉、不確定的情況,而容易感到焦慮。而像拉夫這種人,他們的神經系統對杏仁核喚起的設定標準較高,因此,不容易害怕,更加自如外向,而且渴望探索新的地方和結識新的人羣。

卡恩認爲,童年經驗可以從積極的方向改變個體的氣質類型。同樣,童年時期父母的教育方式會把孩子的氣質導向積極的方向。書中以母親對一歲左右嬰兒在其可能做有害事情時的不同態度爲例,指出嚴格的母親會減少孩子的恐懼。原因在於母親出於善意,保護過度反應的嬰兒免受挫折和焦慮,反而加深了嬰兒的不確定感,起到了反作用。也就是說,由於保護策略剝奪了膽小嬰兒面對不熟悉情景時學習保持鎮定、對恐懼情緒加以控制的機會,結果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從神經病學的角度來說,這就相當於孩子的前額神經迴路失去了學習對反射怕恐懼作出不同反應的機會,他們的恐懼傾向反而通過重複得到了加強。

由此可見,基因本身不會決定行爲,我們的環境、經驗和知識塑造了我們的氣質傾向。情緒智力不是天生的,通過正確的學習可以得到改善。而童年是情緒教育的關鍵時機。

人腦在個體出生時並沒有完全發育成形,人腦在人出生後繼續生長髮育,童年期是大腦發育最迅猛的階段,個人出生時大腦神經細胞,要比大腦成熟後保留的神經細胞多得多,通過所謂的“修剪”過程,大腦實際上拋棄了使用較少的神經元聯結,而形成了最常用、最強有力的突觸神經迴路聯結。通過修剪,去除無關的突觸,也就是消除了“噪音”的成因,從而有效改善了大腦內信號與噪聲的比例。這一過程經常發生而且非常迅速,幾個小時或幾天就可以形成突觸聯結。個體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期的經驗塑造了大腦。

關於經驗對發育中大腦的影響,最生動的例證莫過於對“富老鼠”和“窮老鼠”的研究,“富老鼠”的籠子裏有大量鼠類娛樂設施,“窮老鼠”的籠子裏什麼設施都沒有。幾個月之後,兩種老鼠的差異非常顯著,富老鼠的大腦更重,它們走迷宮時要比空老鼠聰明得多。

大腦的發育關鍵時期是青少年時期,人類大腦完全發育所需的時間是所有生物當中最長的,而對情緒生活非常關鍵的幾個大腦區域是發育最慢的`部位。感覺區域在童年期早期發育成熟,邊緣系統在青春期發育成熟,而負責情緒自控、理解和巧妙迴應的前額葉在青春晚期繼續發育,直到16—18歲。

童年期和少年期不斷重複的情緒管理習慣,本身會有助於大腦神經迴路的塑造,因此,童年期是塑造一生情緒傾向的關鍵時期,童年期養成的習慣固化爲基本突觸神經網絡,而且以後較難改變。由於前額葉對情緒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大腦這一區域的突觸塑造過程既漫長又關鍵,這意味着在大腦精妙的設計中,孩子在此期間獲得的經驗會與情緒腦的神經迴路產生持久的聯繫。

如何培養兒童情商

本書在情緒素養章節提到杜克大學項目:該項目主要是針對滿腹怨恨、惹事生非的小學生培訓,爲期6—12周,這些男孩通過項目瞭解到,他們原以爲是惡意的一些社會行爲,實際上是中性或善意的。他們學會站在其他孩子的立場上了解別人怎麼看待他們,以及其他孩子生氣時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他們還通過模擬情景,直接學會了如何控制憤怒。控制憤怒的一個關鍵技巧是監控自身的情緒——意識到身體的感受,一旦對此有所察覺就加以控制,考慮下一步行爲反應,而不是衝動地發泄出來。該項目的設計者在項目結束三年後,跟蹤受訓男孩,發現他們在課堂上沒有那麼搗蛋了,進入青春期後的攻擊性就越低。

以此案例爲基礎,結合本書內容,在對兒童的情商培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教會孩子認知情緒,包括自己的情緒及他人的情緒。情緒的辨識是情緒管理的核心,比如有些肥胖的人無法區分害怕、憤怒和飢餓感,他們把這些感受一概看成飢餓的信號,因此他們一旦出現情緒不安就會飲食過量;比如無法抓住關鍵信號是不受歡迎孩子的典型特徵,被排擠的兒童通常會把別人的無心之失看成敵意,膽小、焦慮、害怕社交。

第二,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有兩種:第一種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情緒投射在他人身上(人們通常採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同理心的基礎,但也存在一個弊端,情緒產生的原因、情緒的強烈、情緒的處理方法都是因人而異的。例如在安慰別人的過程中,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安慰自己”。第二種則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儘量使自己的情緒不受到他人消極情緒的感染,採用一些技巧或方法進行處理。如好朋友失戀後,閨蜜安慰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抱着她,靜靜地聽她訴說就可以了。

第三,教導孩子積極、樂觀

要讓孩子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困難,不能放任焦慮、悲傷和憤怒等情緒,可以通過想法改變自己的感受,這相當於提前注射心理疫苗。

第四,讓孩子接受專業的訓練

早期的情商教育可以對情緒問題起到預防作用,提高情緒競爭力。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專業的訓練機構,重點培養孩子的情緒技能,包括:自我意識;識別、表達以及管理感受;衝動控制和延遲滿足;處理壓力和焦慮。

很多時候情緒課程乍看之下似乎平淡無奇,無法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主要是情緒課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一樣,在一定的年限內持續不斷地傳授給兒童,從小處着眼,但效果很顯著。隨着時間的推移,情緒學習慢慢變得根深蒂固:經驗不斷重複,大腦神經通道得到強化,形成神經習慣,在遭受強迫、沮喪、傷害時加以運用。日常的情緒素養課程看起來無足輕重,但結果“得體的行爲”對我們未來的影響非常顯著。

成人的情商培養

由於大腦發育特點決定了兒童時期的情商學習具有更高的價值,但情商在成年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只是改變通常是困難的,也是痛苦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情緒的改變難度更大,是要改變腦區中的神經迴路,即用新的刺激不斷練習從而建立新的神經迴路,用新的神經迴路代替舊的神經迴路。如一幢房子,只有當新的物品進來以後,舊的物品纔會被清理掉。如心直口快的人,在對話時許多語言會脫口而出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不自知,強化練習就是每次在脫口而出的時候給自己幾秒鐘的緩衝時間,認真思考怎樣換一種平和的表達方式。要改變以前的習慣,需要大量的反覆練習,需要和自己的本性作鬥爭,需要和自己的情感打持久戰。

願我們都能成爲一個高情商的人!

  《情商》讀後感4

由我和它變成我和他,是情商這本書的新發現。

人們面臨外界的很多身份定位及角色,但很多時候角色的權力、地位、權勢、聲名等外部因素導致個體交往時的表現失態。情商方面的發現就是要人們舉止得體。

情商第一點,是觀察。認真的做每一件事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不要粗心大意。觀察對方的外表,觀察對方的眼神、舉止、聲調、手勢。不僅要聽別人在說什麼,也要觀察別人怎麼說。

不論是銷售人員與客戶的交談,還是同學聚會時的聊天,更或者是參加某個社交場合。認真做事會很累嗎?認真觀察,可以比較smart的做出反應,來使交流過程更加節奏歡快、充滿機會與樂趣。

無論如何,人都是社交性的動物,這一點毋庸置疑。離羣索居也許可以暢心如意,但幾乎可以說很難做到,也不可能。如果把個人自身與其他個體的交流通道全部屏蔽的話,人會變笨的。沒有外界的信息刺激個體只會慢慢喪失了交往的能力,即變呆了,這也許是學生時代校園環境的產物的真實寫照吧。

情商第二點,是自我調節。得體。

很多時候我們都面臨緊張、焦慮、無助的感覺。因爲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嘗試做一些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表演一些對自己有挑戰的節目,緊張是在所難免的。雖然之前老師說過,害羞和緊張是一個聰明人的表現,但很明顯一利一弊,聰明人很少情況下可以清晰、有技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比較討厭主持人在電視機前誇誇其談,但即使有底稿,但能正確運用各種語重,節奏和麪部表情,仍然是需要訓練才能達到的得體效果。

社交場合的正確反應是需要訓練的。有一個正確的意識加上重複。

情商第三點,是我們得重視情商。

幸福感是人生的一大動力和意義所在。個體的精神體驗是很難用外界的標準來衡量的。

而情商訓練,是可以回答如何能夠獲得快樂這一命題的學問。

沒有人會覺的自己的快樂太多了,痛苦的人花多少財富也得不到它,而快樂的人每天都能擁有它。

所以說,得到快樂的方法很簡單:發現你自己。

  《情商》讀後感5

此書重點描述《情商》中的社交商,其實,對於書中比較空洞的勵志,我基本上一帶而過,當然這樣可能會把部分金子當沙子給漏了。這本書看了4天,那種焦慮感又開始侵襲,心情始終有點鬱悶不愉快,看來要好好的調整下了。

一開始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小路神經系統,是下意識(本能和很深的習慣)運行的神經系統,它的運行是自動的,不費我們任何力氣,而且速度非常快。二是大路神經系統,其特徵是系統性和條理性非常強,需要人們有意識的加以控制。

恐懼、害怕、憤怒、性(慾望)、愛和關心、面部肌肉、某些行爲的傳染、(個人的觀念、思想、理論體系)等是小路神經系統控制的。同情心也是一種本能,但爲何人們對需要幫助的視而不見,是因爲被冷酷壓抑住了。

寬容、理解、同理心、說謊、欺騙等是大路神經系統控制的。

我們的記憶總是處於不斷重構的過程當中,只要我們回憶某次經歷,大腦就會根據我們現在的興趣和理解來更新它,在細胞層面上意味着它會被重新鞏固,隨後新合成的蛋白質會稍微改變它的化學構成,調整的具體情況取決於我們回憶時出現的新信息。如果我們只是重新經歷同樣的恐懼,那麼這種恐懼就會進一步加深。因此,治療恐懼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恐懼的神經細胞。治療恐懼和控制憤怒都可以通過緩慢的腹部呼吸使人們平靜下來。

當一個人習慣於對別人不聞不問之後,他就會淪爲黑三類:自戀者、權謀政治家、精神病患者。其共同特點就是某種程度上都存在着惡毒和姦詐、自私和好鬥、冷酷無情。自戀者行爲的驅動力就是對榮譽的渴望。他們厭惡常規,面對困難的挑戰時會十分興奮。嬰兒時期開始成爲核心並受寵,其他人圍着並先滿足他的需要。因此具有自愛和自信意識,但最關鍵是缺乏同理心。權謀政治家是指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和自戀者一樣,都以功利的眼光看待別人,把別人看做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精神病患者和前兩者不同的地方是沒有焦慮和恐懼的心理,他善於揣摩別人的心思,欺騙並漠視他人,而且毫無羞愧悔改之心。

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爲400克左右,兩年後爲1000克左右,成年後爲1400克左右。

錯誤的以爲只要孩子能夠避開所有的挫折,長大後就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過度的保護實際上時一種剝奪,因爲缺乏對壓力和恢復力的訓練。

愛主要有三個方面:依戀、照料、性。依戀風格有安全型、迴避型、憂慮型。從最新的離婚案例中看出,王菲應該屬於迴避型。而我自己則屬於憂慮型。菲鵬之間性方面不和諧,鵬對菲是依戀的,但菲不覺得鵬可以依戀,而富足的生活讓照料又談不上,因此,離婚幾乎是必然。

依賴性特別強的人或許可以爲對方提供一個安全基地,但是卻無法成爲安全避風港。迴避型的人通常能夠給對方流出足夠的空間,但是他們無法爲對方提供舒適的安全基地,因此無法爲對方提供情感安慰。憂慮型的人過於關注自己的痛苦反應,因此不會去實施幫助,而回避型的人不會感到不安,也不會提供幫助。

弗洛伊德問:女人究竟想要什麼?,愛潑斯坦答:一個關心自己需求的伴侶。高特曼博士稱:配偶是否能夠滿足對方神經系統的主要需求決定了他們的婚姻是否能夠長久。如果某項基本需求,比如性或照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處於一種持續的不滿狀態,會表現爲不可名狀的挫敗感,也可能明顯地表現爲對對方的怨恨。這種小路神經系統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情況會越來越糟。傷害性最大的表情時厭惡或者輕蔑。輕蔑不僅是對別人意見的不贊同,而是徹頭徹尾的侮辱。它傳達的信息是別人根本不配做自己的同理心對象,更不配得到自己的愛。

壓力下的人的倒U型曲線很直觀,壓力小的左邊會產生厭倦和漠不關心等心態,到倒U型頂點時,會產生最佳認知狀態,壓力持續增大後,會出現焦慮並最終崩潰。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強制性的3天到一週時間要看完一本書,這個壓力對我好像過大了。目前的焦慮告訴我,要調整了。

好老闆的標準:善於傾聽、鼓勵員工、善於交流、有膽有識、幽默、關心和同理心、有決斷能力、主動承擔責任、謙虛、共享權力。壞老闆是:不聞不問、質疑員工、暗箱操作、怯懦、脾氣暴躁、以自我爲中心、缺乏決斷能力、推卸責任、傲慢、猜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