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93W人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着。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着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薦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教師來說,受益匪淺。儘管這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這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爲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推薦,下方,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僅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潛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爲教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僅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我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啓發學生,並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那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薦。他說:“我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期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歡樂的圍繞着教師身邊,和教師交談着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務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思考的學生的實際狀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用心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情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2

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爲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而首先是不能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

這在實踐中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結果是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爲知識而知識。

僅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爲真正的知識。

當你深信孩子們已經清楚地理解了詞、詞組的豐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後,你就提議他們自我講述他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兒童創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動力和源泉,因爲你善於在兒童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可是兒童在那裏並不是重述他們所聽到的話;你的詞、你的思想在他們的意識裏發生了轉換。兒童在學習思考,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思維的歡樂感,從認識中得到了享受。

在備課的時候,正是要從這個觀點對教材進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來不易覺察的“交集點”,即各種因果聯繫、時間聯繫、機能聯繫交叉集結的地方,因爲疑問正是從這些聯繫中產生的,而疑問本身就是一種激發求知願望的刺激物。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種意義聯繫相互交織的“交集點”究竟在哪兒呢啊,就在這兒,最主要的“交集點”就是:無機物怎樣變成了有機物。你在學生面前展開一幅動人心絃的神祕的圖畫:植物從空氣和土壤中吸取無機質,而在自我的複雜的機體裏把它們變成有機質。這個構成有機質的過程是怎樣一回事呢在植物機體這個非同尋常地複雜的實驗室裏,經過陽光的照射,把礦物肥料這種死的東西,變成了飽含汁液的番茄,變成了香氣襲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經歷了一番什麼過程呢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個性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潛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十分簡單,學生聽的也十分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潛力差,不僅僅會影響課堂效率,並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教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簡單、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爲,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務必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情緒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經常在課後和學生一齊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齊打籃球,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透過我的真誠,讓學生喜歡我,進而喜歡我的課。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教師頭疼的難題。我們就應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提高,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我都會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我的提高。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此刻慢慢也能堅持認真聽課,甚至還記起了筆記,當天的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第二天會把做

好的作業親自送到辦公室向我道歉,這時,我會毫不吝嗇我讚揚的語言。因爲我記住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帶給了百條“推薦”,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推薦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推薦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推薦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去實踐和思考的。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啓迪和教育,透過指導自我的教學實踐,使自我的教學得以有效地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提議》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推薦,用它來指導自我的工作。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4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提議》的一部分,書中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麼多的推薦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務必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我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的我,感到很慚愧。那些教育大師都是如何鑄就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幾分鐘的時間用於讀書,這還是能夠做到的,中午吃完飯、晚上睡覺前,關鍵還在於自我是否熱愛讀書吧。我要把讀書逐漸變成自我的習慣,每一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我成爲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這將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堅持讀書吧,在書海遨遊中追求伴隨終身的專業化成長;讀書既是托起“明天太陽”的需要,更是解放我們自我的必由之路。從此刻起選取不間斷的讀書。愛讀書就是善待自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學校推薦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提議》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資料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其中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印象最爲深刻,下方就簡單地談談自我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其他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這兩年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成爲名師,可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

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如流水一樣被我荒廢了,而我依然一無所獲。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教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終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教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推薦,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搞笑,何爲搞笑?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好處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教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我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那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裏,我想到這一條推薦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持續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職責感,僅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並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僅有不會教的教師。”“僅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我的條件下,纔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我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就應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理解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爲提高學生羣衆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能夠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

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須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5

年前在網上下載了一本耳熟能詳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的電子書,一邊讀,一邊不住地感嘆:這樣的好書,如何會到快三十歲的時候才與之邂逅呢?

但無論如何,今生能夠相遇,總算幸運且幸福。

讀第一遍,思想和行爲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讀再想,還是有無數次的激動!那些漸被世俗淹沒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長。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沒有毋庸置疑的原則,然而無論哪一位一線教師讀這本書,都會產生無比親切的感覺。透過文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飄渺的天際,也不在封閉的大腦——”蘇教師“的智慧,無一例外的源於實踐。

那本書中所包含的大愛精神與教育科學理念,閃爍着永恆燦爛的智慧之光。循着光芒,我望見了我的導師,他親切的告訴我:愛,不是空洞的口號!

許多教師曾在學期小結中寫過:”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然而,”熱愛“一詞有着怎樣豐富的內涵,又有幾人做過深刻的反省?在”蘇教師“那裏,”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貼入微的瞭解,是科學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體的關懷……他了解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特徵,瞭解每一個親子教過的兒童個體。

在那裏,我不有自主地要摘錄他的原文,以此表達我對其語言、思想與行動智慧的深深敬仰。《給教師的提議》開篇便說:”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文中寫道: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這樣的話,對於那些嚴重僅有優生、只見團體的教師來說,是多麼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滿含愛意的教師,心中應當有具體的每一位學生,並且,懂得向每一個不一樣的個體,提出不一樣層次的要求,以幫忙每一個孩子點燃心中”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他還明確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這就是我們此刻說得很響亮的一個詞語: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談談”後進生“的工作》中,他又針對後進生的特點,具體談了如何有效地對其開展工作:

對後進生來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

用驚奇、讚歎能夠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體育鍛煉能夠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如此,就是”蘇教師“愛的方式。他不說一個愛字,卻實實在在地用行動在愛着。現實中有許多教師,要求孩子反覆抄寫、死記硬背,課時事實證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這正是考驗爲師者愛的本事的時候。

在第30篇《談談直觀性問題》中,他又理智地認識到某種教育理論對不一樣年齡兒童具有不一樣的適用性。文中說道:

低齡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如果不構成發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童年時期的完美的智力發展。小學教師們,要到思維的源泉那裏去、到自然界和勞動中去教會兒童思維。

在那裏,”蘇教師“認識到了小學與中學的差別,他清晰地闡述了要在小學裏強調”直觀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思維的!但他的理論不是停留在某一種認識上,因爲兒童是不斷成長變化的個體,所以,他的理論見解也是發展變化的:

應當逐步地由實物的直觀手段向描繪的直觀手段過渡……要教會兒童理解符號式的繪畫——草圖、示意圖等……

這些充滿發展觀的理論讓我們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項複雜的科學工程。真理和謬誤有時候僅僅一牆之隔:同樣是實物的直觀性,普遍用在一年級是正確的,普遍用在三年級就成了一種謬誤。

儘管教育十分複雜,”想說愛你不容易“,可是,”蘇教師“又用不小的篇幅寫出一些操作性極強的提議。讓我們明白:教育是觸手可及的事情。

《提議》中,有不下於20條的具體可行的操作性提議,爲了使操作指導更有說服力,期間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論見解,這樣使讀者能夠更加心悅誠服地採納他的提議。在第10篇《第一次學習新教材》一文中,他寫道:

學生學業落後、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千萬別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回答,必須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

如何設法讓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呢?做教師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藝。”蘇教師“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讀者參考:給予較多的事實和較長的實踐,親眼看到的學生是怎樣獨立完成作業的的,不許學生在課堂書面練習中犯錯誤,等等。確實,在我們當今的大班化教學當中,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習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一問幾答的課堂模式中,有相當多沉默孩子的思維處於半停滯狀態。所以,怎樣用多種方法,耐心機智地促使每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進取地獨立地思考,值得我們不斷思索、實踐。

在第28篇《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中,”蘇教師“又十分明確地指出要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尤其是那種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在那裏,他用科學的理論闡述了勞動對智能的促進作用。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學困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他不能看見事物之間的關係和相互聯繫,他離開”事實“就難以思考。勞動的典型特點,就在於它的哥哥步驟和操作之間都有依存性,並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專注和動腦筋思考。

然而我們的教育現實卻與”蘇教師“的夢想相差甚遠!限於條件,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書齋式的,哪裏談得上多少勞動教育?感到可悲、無奈之後,唯有用”家校聯繫“進行補救:告訴家長勞動的意義,讓他們鼓勵孩子參與一切可能參與的手工製作、家務勞動、社區勞動。

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到達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這可是值得一輩子去思索、去實踐的事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