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3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範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範文1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師,讀好書更爲重要。

假期我有幸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在我的班級,我有計劃地開啓了愛的征程。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爲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爲了教好每位學生,讓每位家長放心,我認真完成家長拜託的任何事。有時家長因爲工作的不便,請我轉告孩子中午的落腳點,我時刻記在心中;有時家長請我幫忙照顧生病堅持上課的孩子,我一會兒摸摸他的額頭,一會兒詢問一下,“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難受嗎?難受一定要告訴老師啊!”一會兒又送來了熱氣騰騰的蜂蜜水;有時家長出門在外,拜託我多多關心他們的孩子。課堂上,我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他們的一個皺眉,一個委屈的眼神,我就會心焦半天。下課第一時間就找他們談天,瞭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們的顧慮;課外時間,我還會在工作之餘找那些孩子聊天,爲他們分憂解愁,有時還輔導他們的學習,並定期與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長聯繫。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爲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爲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爲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爲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有個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績比較落後的學生,上課做小動作,彎着腰,不擡頭,小眼睛滴溜溜亂轉,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着老師寫一舉一動。作業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課吵吵鬧鬧,一刻也不停。怎麼辦?我不能讓他在我的手下變成問題生。我的語文課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邊,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顯得更加羞澀了。我又輕輕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過不了一會兒,背又塌了下來。我一次又一次不經意地走過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愛撫他的頭顱,並投以鼓勵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睜開了,第一次把目光,屬於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給他示範漢字的書寫,我幫他擦去錯誤的答案……他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努力,雖然比不上曹文奧的書寫和成績。相信,他會越來越棒。因爲有愛的澆灌,小苗的成長會更加茁壯。

播撒愛的種子,收穫秋的碩果。做爲教育者,我們能做的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讓愛常駐每個孩子的心間,讓愛常駐我們的心間。讓雨露滋潤孩子的心田,讓愛伴隨孩子們成長。“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們就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誓言。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範文2

讀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先生許多獨特的教育觀點與開拓性地教育實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內心,他讓我看到了教育更爲廣闊與深遠的內涵,他也讓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與借鑑的實踐範例。

陶行知先生認爲教育是涵蓋所有社會生活的,教育也是貫穿整個人生歷程的,他突破了學校教育的有限範疇,認爲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裏,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考試,不是爲了分數,不是爲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們更好地生活,教人們一切對實際有用的東西。陶行知先生將其總結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雖然只有簡單的15個字,但這15個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卻並不那麼容易。

當前社會,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還是主管、老闆、政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與陶行知先生相類似的觀點,他們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能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能夠懂得爲人處事之道,能夠完成各種工作內容,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懂課本的書呆子。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在現實面前卻顯得特別的無力,大部分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忙碌地參與各種興趣班,然後是學業的提高班、補習班……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來接觸生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難以適應生活,難以滿足老師、家長、或是用工單位的殷切希望。

面對如此的困境,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但我從陶行知先生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也許能夠爲改善這樣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需要對教育實情作出全面的調查與瞭解。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出理論,開展辦學是在對中國教育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之後進行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論文是《中國教育哲學與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國當時的教育形勢,包括教育人口的構成、比例,學校開辦的數量、地域……。正是因爲擁有了事實與數據,陶行知先生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教育觀念,這些客觀的東西會告訴他,也會告訴那些阻礙他的人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對的。如今,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形勢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發使得人們對於許多立場不同的觀點難辨真僞。如果沒有踏實的研究,那麼我們的話語就會沒有底氣,我們的嘗試就會容易放棄,我們的改革就會迷失方向,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因此,作爲教師,我們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展開調查,收集數據,仔細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檢驗成果,不斷調整。我們也應當藉助許多學者的力量,閱覽文獻,甚至與一些學者合作開展研究,用事實說話。許多教師有時是有想法的,但擔心自己的教學嘗試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績與升學,面對這樣的疑慮,如果能給予這些老師一些相關的實踐數據與結果,那麼他們也許就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嘗試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嘗試的必要,鼓勵這些教師勇於實驗,也幫助這些教師規避風險,在不斷地嘗試與反饋中,相信我們就能逐漸找到最爲合適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還需要根據社會現狀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式。縱觀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種教育嘗試,可以發現他在不同階段的教育側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鄉村教育時爲了保證鄉村可以更快地傳播教育,陶行知辦了曉莊師範,培養能夠幹農活,能和農民做朋友的鄉村教師。來到上海,陶行知組建山海工學團,組織所有的家庭、農村、工廠、監獄進行集體學習,開展普及教育。後期在戰時,陶行知又投身國難教育,號召所有民衆抗擊日本侵略,一起保家衛國,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變的,他倡導教育者、教育機構應當根據教育所在的時間、地點、教育對象、教育資源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的,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教育,不同時代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教學方式應當是隨之發生變化的。在陶行知的時代,在農村孩子會幹農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識。在現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們普遍接受較好的家庭及學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做家務的能力。相應的,由於教育內容的不同,以及學生興趣話題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隨之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些教育都是要培養孩子能夠了解社會規律,適應社會生活,掌握社會技能,促進孩子服務社會發展。對於需要應對統考制度的學生與老師來說,教學內容似乎必須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與統考內容相適應的,但“有”並不意味着“全部”,作爲教師,還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教育與學習的目的,在課內或課外適當拓展教育的內容,幫助孩子更爲全面地成長。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更需要教育管理體制的改變與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曉莊師範的教育嘗試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曾經令他的大學老師克伯屈教授都讚歎這就是他一直尋找的理想學校。曉莊師範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影響力與陶行知本人的領導和其獨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曉莊師範目的是要培養適合農村的鄉村教師,它需要教師能夠了解農村實情,參與農村勞作,實際地指導鄉村居民進行科學地生產、工作與生活,在入學選拔時就十分特別地加入了農活考試,要求參加者進行墾荒。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設置了許多鄉村服務的活動課程,緊密地與當地鄉村進行融合,不斷地通過實踐開展學生的學習。這些都與當時學校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社會效應。當前的教育受制於統考制度,爲了保證孩子在統考中的多門科目中獲得良好成績,學生必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這些學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棄了其他內容的學習,甚至可能放棄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調整,在依舊保持公平的基礎上,減少公共科目的數量,注重學生特長方面的考察,降低學習負擔,提高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涉及整個學校體制的變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長的身份主導進行的。當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國整體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爲的,即使不是最終改變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應當允許與支持各地開展更多的教育實驗,在更自由的環境下進行更多地嘗試,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偉大嘗試是我們現在所不能想像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他的思想,借鑑他的經驗。面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需要腳踏實地,關注實際,大膽思考,勇於創新,將教育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