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1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於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係及人物關係,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的殘忍,及民衆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着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裏,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於是想要開闢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後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羣衆可以團結起來,沒有鬥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3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爲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爲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爲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4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題。它們似乎沒有答案,卻又可以用二字來解答:宿命。

重複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經歷,時間推動這個家族的巨輪旋轉不止。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裏沒有看不穿的祕密,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

數字,再精確不過的數字,是整部小說的特徵,精確似乎有悖於現實魔幻小說的宗旨,但確實給予了做夠的震撼感。那種現實的存在與魔力的碰撞發出的陣陣清鳴,如同古寺中鐘聲。

這裏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終,百年家族有無數人出生,又有無數人死亡,可自始至終,又似乎只有兩個人的存在,阿爾卡帝奧,奧雷里亞諾,兩個自始至終的精神體,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無數次從馬孔多的家門中走出,又無數次會回到那個破敗而巨大的建築,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這裏的居民不知時間的流逝,就似那場令人窒息的花雨。無論多久,奧雷里亞諾上校在他的房間裏融煉小金魚,鑄好,再熔掉,再鑄好。於是技藝變成了信仰。

但,他們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載多少奔涌的力量,即便是死囚與軍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兇手的彌留歲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討論“在陰間辦鬥雞場”的事。這也許是笑話,但那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友情,令人不禁動容。超脫生死,在這個世界友情不滅。

戰爭,災難,魔法,紙牌,預言,輪迴。

是的,這也許是一場大夢,百年沉醉不復醒,醒後,看見的仍是那個滿目瘡痍卻充斥激盪着生命的美洲。這是一部洲際的作品,所以撕開書頁,我們看那片土地上瘋狂搏動的心臟。讓戰火燒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個不滅的城池。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5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爲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爲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爲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着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爲何不嘗試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裏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着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

《百年孤獨》出自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之手,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先河,其經典開頭風格常被後人模仿、借鑑。

《百年孤獨》記錄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第一代到末代,各種不同的孤獨始終纏着族人,加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孤獨詮釋得淋漓盡致。有對學術的不懈鑽研、有對革命的追求和質疑、有對愛情的執着、有對未知的挑戰。其中,名字帶有奧雷里亞諾的孩子,會天生具有預測未知和洞察事物的天賦,而名字帶有阿爾卡蒂奧的孩子,就會天生強壯勇猛以及魯莽。儘管祖母烏爾蘇拉一直努力操持着這個家族,和避免家族近親結婚,但最終由於她的去世以及多種天災人禍的發生,這個家族逐漸走向衰敗。偌大的房屋,能容納百號人生活,缺少打理,逐漸被白蟻、蜥蜴、雜草等所淹沒。直到最後,嬰兒被螞蟻吞噬,驗證了了羊皮卷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從中,我聯想到國家和社會,如果社會沒有一羣勤勞善良、熱心真誠的人在奮鬥,恐怕也會慢慢地腐敗下去,中華民族將無偉大復興之日。

在閱讀的過程中,各種繞口複雜的人名層出不窮,很難記下來,而且全篇找不出主角和線索,幾乎每一代人都會有一段奇幻的人生經歷。其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令我敬佩,他不屈服於保守派的暴力統治,挺身而出,率領革命軍在最前線反抗,於各地輾轉征戰、革命,儘管屢戰屢敗,其後代被到處追殺。但當他的革命取得成功,即將戰勝敵人,卻突然領悟到革命的本源,蠻橫地逼迫手下出賣革命的成果,向保守派作出妥協,甚至向心髒開槍自殺,卻因子彈偏離而死裏逃生。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冷靜睿智,同時也具備着布恩迪亞式孤獨,儘管作者寫作時對他的孤獨一字不提,但是從他各種舉動中能夠看出。如晚年的他在小作坊製作小金魚出售獲得金幣,再製作成小金魚,如此循環。又拒絕政府對他的嘉獎和授勳,埋頭製作小金魚。

在這裏,我也領悟了一些孤獨。其實孤獨並不是人們所避之不及的東西,有時孤獨是人生思考的必要因素,孤獨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國還有孤獨教育,他們在飯席前少言少語,他們在閒暇時進行閱讀或是聽音樂,更有甚者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紅酒。孤獨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孤獨是一種獨特的狀態,適當去享受孤獨吧,也許會得到些不同的領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7

悲劇人物的悲劇命運因性格註定,因時代註定

十二歲時第一次讀百年孤獨,完全被情節的曲折離奇和情感的錯綜複雜所震懾。

時隔四年重讀,覺得布恩迪亞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獨與最終消亡不是命運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夢想而孤獨,因孤獨而執着夢想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馬孔多的創始人。他不滿於日常生活的落後,被吉普賽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文明世界的種種新奇玩意兒迷住,試圖通過自己的實驗測量地球的形狀、煉製點金石,世界上正發生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知識和對科學的幻想超過了馬孔多這個深陷沼澤的村莊所能承受的範圍。

最終,他像自己的摯友、充滿智慧的梅爾基亞德斯一樣,由於逾越了人類知識的界限,從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日胡言亂語,沉浸於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綁縛在慄樹下,最後在家中神志不清遊蕩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間裏。

當年爲了逃避在馬孔多肆虐的失眠症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烏雷,此刻突然回來。被問及回來的原因,他莊重地答道:我來是爲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經充滿創業激情、勇於開拓,帶領妻子兒女和幾十個年輕的夥伴出走家鄉最終定居於一片水澤中央並命名爲馬孔多,憑藉自己無窮的體力和進取心,建立起當時已知村莊中最勤勉有序的典範的青年男子,最終在磁鐵迷狂、天文演算、鍊金幻夢中消磨殆盡。由於時代、環境的限制,他對科學的一腔熱情終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對科學的執着而孤獨,被時代拋棄,而他派遣孤獨的方式,不過是愈加瘋狂地研究、演算;他終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學的夢想,試圖將知識在愚昧的馬孔多傳播,卻只是陷入更加與世隔絕的孤寂。

是戰爭毀了他,還是戰爭使他暴露本性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童年時代起就在鍊金實驗室裏和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同工作,以至於他習得的製作金銀工藝品小金魚的技藝成爲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齡尚小時就顯出與衆不同的洞察力和百發百中的預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處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惡感,使他與家人間始終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閡。爲了排遣心中的孤獨,他選擇了戰爭。作爲自由派領導人,他一生髮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然而無一成功,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拒絕了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勳章,簽署結束長達二十年內戰的協定後自殺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的金銀器作坊中製作小金魚維持生計。

戰爭改變了他,又或者,只是釋放了他壓抑許久的自我。在他成爲大權獨攬的革命軍總司令後回家,他對時光在家中侵蝕出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細微創痕毫無察覺,而任何一個還保有鮮活記憶的人,像他這樣長久離家後歸來都本該有觸目驚心之感。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佔領市鎮中人們的歡呼令他厭煩,因爲他們也曾向他的敵人發出同樣的歡呼。

他南征北戰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着他,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迴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複,從未這般孤獨。長久的戰爭使他對他人的懷疑到達了頂峯,甚至時刻懷疑戰友和手下對他心存不滿,對他撒謊,想要加害於他。最好的朋友,那時的他常這樣說,是剛死去的朋友。他幾十年後回到故鄉,不過是爲了逃避這場無盡的、正常的、什麼都不曾發生的戰爭。他深陷孤獨,不再感知到預兆,爲了躲避必將陪伴他終生的寒意回到了馬孔多,在最久遠的回憶中尋求最後的慰藉。

他無數次想起那個來自童年的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而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裏打造小金魚的時刻。這個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場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獨的時候頻頻出現:他被捕後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他預知父親的死亡的時候,他下令槍斃自己的戰友的時候,他臨終前最後一次看馬戲團的時候......

因爲這個午後的場景,是他對過去唯一的美好記憶,代表了他孩提時代還未被傲慢與罪惡感侵蝕的時候,那份寶貴的純真。他曾爲權利而戰、爲榮譽而戰、爲自由而戰;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起義,最終又親手結束這場長達二十年的內戰;他憑藉自己神奇的預感,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母親烏爾蘇拉曾在雙目失明後細細回顧了馬孔多創建以來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並非像她想的那樣,由於戰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絲,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

她猜到上校並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爲着某種理想發動那些戰爭,也並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因爲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爲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爲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如果說源於他隨着預感的天賦而來的自大和自我唾棄,那他選擇戰爭的方式去逃避、最終卻諷刺的親手結束自己挑起的戰爭並在對童年純真感情的回憶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爲奇了。他具備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卻沒有一絲一毫真心實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獨,也讓讀者爲他的可悲唏噓不已。

不同的性格,卻承受同樣的結局

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亞家族血液的外鄉人,後者則是帶着典型布恩迪亞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膽怯內心的人。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人,卻因爲曾經對同一位男子的愛戀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糾葛緊緊聯繫在一起。

麗貝卡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母親的遠房親戚加好友烏爾蘇拉?布恩迪亞領養。面對真摯的感情,敢愛敢恨、心性衝動的麗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義上的哥哥,也毫不顧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給心愛之人,甚至不惜與家人斷絕來往。然而後來同樣性格衝動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兇器所殺,麗貝卡在悲傷和孤獨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異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僕關在與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裏,終日以泥土和牆皮爲食。與其他被社會孤立而渴望被接納的布恩迪亞人相反,晚年的麗貝卡將門窗釘牢,開槍殺死每一隻不慎闖入她的地盤的野生動物,只爲建立自己的孤獨特權。她享受這樣的孤獨,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過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

麗貝卡的孤獨,能看出是一種對過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她對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憶以及遺孀的痛苦與悲哀。爲了換得內心的平靜,擺脫令人心痛的過去,麗貝卡選擇了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她主動選擇了孤獨。無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現實,這似乎是一種懦弱;然而她爲追求真愛與家人斷絕來往,後來主動選擇後半生在孤獨中度過,獨自一人默默承受來自過去的折磨,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麗貝卡,麗貝卡去世多年後,已經失明的烏爾蘇拉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對你太不公平!也許知道現在,烏爾蘇拉才意識到,不屬於自己族人的麗貝卡身上的衝動心性和熾熱情感,才擁有無畏的勇氣,而那正是爲家庭勤勤懇懇一生的烏爾蘇拉希望自己的後代具備的品質。

阿瑪蘭妲一生未嫁,不是因爲沒有追求者。意大利機械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好友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都曾瘋狂地追求過她。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最終爲她殉情,她爲此自責不已,燒傷了自己的雙手,並在手上永遠纏上黑紗,發誓終身不嫁。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堅持十幾年向她求愛,可阿瑪蘭妲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拒絕了,就這樣孤獨終老。

開始看來,她因爲意大利機械師曾經愛慕過比她資貌更加出衆的麗貝卡而心懷怨念,出於報復心理,鐵石心腸地拒絕意大利機械師的多次求愛,令他遭受許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終殉情;而令和藹可親的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勞等待,則是出於她對過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這麼想着,不由對這個心胸狹隘的人物產生了厭惡。直到最後讀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爲自己縫製壽衣。生命的最後幾年中,阿瑪蘭妲試圖忘記自己對麗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憶,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記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讓麗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儘量慢而細緻地縫壽衣,因爲一旦縫好,她就會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來縫製,起初滿心怨念,可縫到最後,眼見自己要在麗貝卡之前離開人世,但她心中毫無受挫感,相反感到擺脫一切痛苦獲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時,她理解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製成小金魚又銷燬的舉動。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爲任何痛苦而波動。她深深遺憾沒能在多年前獲得這樣的領悟,那時還來得及淨化記憶,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並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她終於意識到,早在她年少時,表面看起來純潔無暇,卻已經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瑪蘭妲一生的孤獨,並不因爲她沒有愛,沒有感情,她只是太過膽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結果並非由她的鐵石心腸導致,相反,由於她心腸太過柔軟,不願也不敢傷害任何一個人,導致了悲劇。

再仔細琢磨,會發現她恐懼的對象並不是自己的愛人,而是她飽受折磨的心靈。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內心生髮的愛慕和仇恨都感到毫無理由的恐懼,以致於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慾望。這與前面敢愛敢恨的麗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過的阿瑪蘭妲,臨終前終於接受了現實,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懼怕而產生的孤獨,最終化爲對孤獨的深刻理解。

這些典型的布恩迪亞家族人物,或熱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獨下場。不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的愚昧思想和動盪時局所註定。

悲劇故事中的一抹亮色烏爾蘇拉

烏爾蘇拉可以稱得上是這部基調爲黑色的巨着中爲數不多的色彩。她年輕時爲愛出走家鄉,成爲丈夫開創雄心偉業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懇懇、活力充沛,是全書壽命最長久的人物,爲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對現實洞察最透徹的人物。烏爾蘇拉就是全書發展的線索,總結她豐滿的人生,也就總結了馬孔多的起起落落,興盛衰亡。

她總能發現人性的閃光點。不論從沉迷實驗、不顧家庭的丈夫,衝動莽撞的大兒子,孤僻冷漠的二兒子,任性刁蠻的大女兒,憤世嫉俗的二女兒,爲人嚴苛的孫媳,窮奢極欲的孫子,偏執的曾孫,終日懶怠的玄孫等等令讀者或厭惡或惋惜的角色身上,烏爾蘇拉總能憑藉自己真摯的心靈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與故事中大部分悲觀的、不願接受現實人不同,烏爾蘇拉對這個家永遠保持着最熱切的忠誠和毫無保留的包容。正是這種對家庭不求回報的愛,使得她能穿過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況,憑藉一己之力扭轉局面,維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賽人新奇的發明吸引、無暇照顧家庭時,烏爾蘇拉以極強的毅力撫育四個孩子長大;在家族的鼎盛時期,她卻時時居安思危,儲存積蓄,在後來家族衰亡時維持生計;在後輩不是被殘酷的現實擊垮就是在紙醉金迷的表面現象掩護下度日之時,年邁的、依然雙目失明的烏拉爾蘇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擔。儘管最後家族的沒落已無力挽回,烏爾蘇拉仍不放棄自己的希望,竭力維持家中環境的乾淨整潔,甚至臨終前,她心中想着的仍是這個無數次背叛她、傷害她的家庭,不要讓紅螞蟻毀掉房子,不要讓蕾梅黛絲照片前的長明燈熄滅,不要讓布恩迪亞家的人近親結婚......

烏拉爾蘇一生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自己費盡心力培養的孩子卻都不成器,她的後代中沒有一個繼承了她的堅毅與活力。每當她預見到兒子的悲劇將要在孫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孫的結局和孫子的悲劇下場驚人的一致,就總會戰驚地發現時間並沒有像她剛承認的那樣過去,而是在原地轉圈。烏爾蘇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繼承了父輩性格的子孫們重蹈父親的覆轍,發現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運一遍又一遍上演,而這僅憑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變的。她或許早已料到,在她死後,家裏會重又陷入荒廢狀態。

年老失明後,烏爾蘇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強,就連驕傲自大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都評價:烏拉爾蘇是唯一能夠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麼烏拉爾蘇的孤獨又在哪裏呢?

看到她臨死前,已經活脫脫變成一個乾癟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風,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子孫對她多加嘲弄與不屑,甚至把她當成玩具取樂。烏爾蘇拉在現實感受不到溫情,只好尋找過去的靈魂,與他們交談。她時常憶起自己的兩個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年幼時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起創建馬孔多的場景,甚至夢見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熱愛家庭卻被家人拋棄,被拋棄後反而更加愛護家庭,這是烏爾蘇拉一生的悲哀與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終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斕也是最孤獨的人,因爲她瞭解所有人的孤獨和不幸,卻從沒有人願意哪怕嘗試着去理解她的內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讓我們把這句話獻給偉大的母親烏爾蘇拉?布恩迪亞,致以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想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引發讀者對馬孔多百年孤獨的真正原因的深思,並以此爲鑑,擺脫命運的擺佈。

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相似的結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專訪中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着書的目的大概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衆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8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爲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爲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9

一早就被刺骨的寒意痛醒。勉強起了牀,熱了杯牛奶,邊喝邊看窗外。窗外那幾顆大樹的樹枝上空空如也,象徵它們生命的綠色樹葉,化作枯葉,凋落了一地。一片銜着一片,一片疊着一片,不自覺地便化作了一大塊鋪滿整條街的枯黃色地毯。行人們走過這條街,踏上這層地毯,發出細微,但仍不失清脆的咔嚓聲,就像咬下薯片時發出的那種。

他們匆匆的腳步形成的氣浪,即使再微弱,也足以掀起幾片枯葉。可剛露出幾份見天日的水泥地板,很快又被從別處吹來的枯葉覆蓋。若不是知道這條繁華的街屬於一座繁華的城,單就這一個片段,這一個場景,打上“凋敝,蕭條”的字樣,也絕對不爲過。“或者稱呼此情此景爲“馬孔多”?”大腦裏的這個念頭還是一閃而過時,右手卻如早已預知了大腦會有此念頭一般,安靜地放在了《百年孤獨》的封皮上。若不是左手緊握的牛奶杯尚有餘溫,助我抵禦寒意。我一定會被透過這書皮的,更甚於窗外的寒意狠狠刺痛。馬孔多在哪裏?馬孔多在《百年孤獨》的360頁書紙裏,在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腦海裏。在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貧窮;面對過,或正在面對思想交替的國度裏。在雨林裏,在平原上,在沙漠中,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只要那裏尚有人類存在。馬孔多,什麼都不是。馬孔多,就是一切。10年以來,第一次能如此用心地讀完一本書。之前一直用一種浮躁而慵懶的態度去閱讀,甚至只讀個內容簡介,上網搜個一兩句書中經典名句就算讀過了,就敢顯擺了。但是《百年孤獨》卻不容許我這樣做。從故事開篇的第一個場景,家族二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面對行刑隊開始,整部小說就已經像一隻深入我內心深處的小手,緊緊地抓住了我,把我一把揪進了這個最真實存在的虛幻之地。在那裏,我彷彿親身跟隨着馬孔多村的奠基人,何塞 阿爾卡蒂奧 布恩迪亞與他的妻子烏爾蘇拉一起,跋山涉水,來到大澤區這片荒蕪之地,打下第一根木樁,蓋起第一座草棚,每一個家的住址,都精心安排,甚至享受的陽光都不多不少。作者在描繪馬孔多的建立時,用各種的側面描寫勾勒了一個有活力,如唐吉可德一般天馬行空的男子,和一個勤勞踏實,“耕種時從不唱一聲歌兒”的女子。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來到了閉塞的村莊。帶來了放大鏡,假牙,飛毯,銀版照相術,還有被何塞稱爲人類最偉大發明的——冰塊。村子因爲他的到來充滿了活力,以及荒誕的探索熱情。可馬爾克斯顯然不是安徒生,他不是來講童話的。接下來的百年紀事成爲阿爾卡蒂奧家族以及馬孔多村的噩夢。家族創始人,何塞因爲解不開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而發了瘋,下半生一直被綁在樹上。大兒子放蕩不羈離家出走,最後枉死。二兒子一生孤傲異常,不懂得愛,也沒有被愛過,在發動了32場起義後,宣佈與政府和談,孤獨而死。三女兒和養女,爲爭一個男人而爭風吃醋,一直鬥到老死方休。本以爲家族傳到了第二代,會有所好轉。可家族裏的後人,不但不停地重複以第一代人的名字命名,還一遍遍地重複着前人的悲劇。一個個或死於非命,或失心發瘋。直至家族最後的傳人,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因爲妻子難產而死,兒子剛出生即被螞蟻吞噬,悲憤中解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這才發覺,原來吉普賽人死前早已解開了家族的整段命運:家族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伴隨着家族的隕落,整個馬孔多村也在經歷了創立伊始的清貧,外來人口遷入後的人丁興旺,外國殖民勢力的投資與撤出後,最終走向衰敗,走向毀滅。馬孔多的興旺與滅亡,映射了廣大第三世界的村莊與小城鎮在20世紀的掙扎與不易。

在不開放的年代裏,他們只能與愚昧爲伍。甚至把冰當做一件發明。但那時的馬孔多人是幸福的,他們戰勝了大澤區的糟糕環境,戰勝了縈繞村莊多時的失眠症。還能時不時地從同樣愚昧的吉普賽人那裏找點樂子,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向外國殖民勢力開放的伊始,他們享受到了現代社會帶來的一切滿足,火車,電話,照相,就業機會,當然也包括拿着留聲機,樣樣精通的法國**。可是,伴隨着完全的開放,殖民者在帶來享受的同時,也和當地的**政府勾結,使用極低的價格僱傭勞工。當勞工以**申索權利時,狼狽爲奸的政府,立馬揮起屠刀,毫不留情地鎮壓。

殖**義者卻以無辜不知情者的樣子,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許下一連串空洞的美好的諾言,卻在村子遭受自然大災時,拍拍屁股收拾走人。在他們眼裏,村子就是一筆買賣,當其價值被榨乾時,殖民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纔不在乎那些原住民的生活呢。而對於政府而言,村子也是一筆買賣,政府收取大量的稅金,當殖民者撤出後,這個沒有最後一點價值的村子,自然不能再勾起政府的一點慾望。他們也不在乎那些可憐的國民的生活。這樣的交易,對於殖民者和政府而言都是有利可圖的不虧本買賣。唯一被犧牲掉的便是如馬孔多一樣的不幸村莊。然而,在同情何塞家族與馬孔多村的同時,我卻隱隱地又要爲他們的某些傳統而憤怒。

這種憤怒,不是憎恨,而是怒其不爭。貧窮是一種至極可怕的疾病,就像艾滋病先摧毀人們的免疫系統,使得人們即使一次小小的感冒也可以致死一樣。貧窮,先摧毀的是人的道德底線,然後,使得人們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擺脫厄運相伴。我不是衛道士,我也提倡婚姻自由,我也不喜歡文章後半段當家作主的宗教沒落貴族費爾南達的刻板與虛僞。但是,我仍然無法接受何塞家族私生子成堆,家庭**的習俗。書中,幾乎每個何塞家族的男人都會有一個私生子,即使是像梅梅這樣的女孩子,也會因爲青春期的衝動而養下一個私生子。而奧雷里亞諾上校更是有18個私生子,1個死於戰亂,17個死於政敵的暗殺。更讓人費解的是,烏爾蘇拉居然全部都認下,並統統養大。烏爾蘇拉是出於同情,憐憫,延長香火?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的國度裏,私生子遠沒有到可以正大光明地被接受。因此,我始終相信何塞家族的這一荒誕習俗,以及烏爾蘇拉的所謂寬容,完全都是出於一種因爲貧窮對道德底線的長期侵蝕,而最終導致的愚昧與墮落。貧窮毀滅了何塞家族的同時,也對馬孔多所在國度的自由派義軍下了手。參加了自由派起義軍的小奧雷里亞諾想和自己的姑姑阿瑪蘭妲上牀,卻遭到了阿瑪蘭妲的拒絕。鬱悶的他問自己的戰友“我們是爲了自由婚姻而戰嗎?”他的戰友回答“是,我們戰鬥是爲了將來你連你老孃都能娶!”道德底線被侵蝕,直接導致了人與人關係的混亂,也間接導致了自由派無論如何革命都無法取得勝利。在那個虛擬的國度裏,自由派伸張的所謂自由猶如嬉皮士曾經鼓吹的“要**不要做戰”。

性解放是自由的一大意義,但不是全部的意義,更何況他們所謂的性解放,是連老孃都可以娶的極大解放。相信但凡還相信人倫綱常的家庭都不會給這樣的派系投上一票的。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何塞家族和馬孔多村,只留下了一地碎片,一地血肉,一地孤獨,等待着螞蟻來覓食,等待着詩人來吟誦,等待着後人來重複。馬爾克斯成功地描繪了一個時代,一羣人的生活狀態。看着他們,就不得不聯想到自己所處的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不禁要問:當我們因爲貧窮而愚昧,又因爲要擺脫貧窮而不擇手段時,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會距離馬孔多又還有多遠呢?君不見,那個百年孤獨的詛咒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正時刻地懸掛在我們頭頂。街上,枯黃的樹葉被清潔工人掃去了大片,但是我分明看見更多的枯黃樹葉早已蠢蠢欲動。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10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