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一生》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生》讀後感

  《一生》讀後感1

其實讀《一生》也不完全一定要有太多的感悟。

故事剛開始給我一種很唯美的感受,因爲主人公是一位充滿幻想的貴族女孩,這讓接下來的故事也更加明顯——她會和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但事實卻擺在她前面,她嫁給了她自認爲很完美很可愛的男人。但她錯了,錯的連她自己都要淡淡一笑。當然,失敗的婚姻,不可能有好的結果。也可以說:“她沒有教育好她的孩子!”也許她把孩子教育好會讓她一生的最後有些轉折,但事實是她沒有教育好她的孩子。迫使她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絕境,到最後落得家產沒有,分文盡失。

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感悟應該是:婚姻、教育。有一個美滿的婚姻是必須的基礎,而不要被那些有的沒的所矇蔽,而是要用心靈去看。教育這個問題,不用說從人類進化後就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懂得禮、孝。有很多中國家長不忍心讓孩子上幼兒園,寧可自己累,父母累,也要讓‘寶貝’留在家裏。那我恭喜您,您的孩子OUT了!其實我對人生起跑線的理解是:幼兒園。首先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家長們狠下心吧,讓孩子自己去闖!

其實讀《一生》也不完全沒有感悟,以上就是我的感悟。

  《一生》讀後感2

我喜歡文字,不僅僅是自己寫,更喜歡欣賞別人的大作,用我弟弟的話說,我好像來自某個星球呢,現在的80之後的孩子一般都喜歡什麼言情、玄幻等等,其實最讓我弟弟鬱悶的是我竟然不知道什麼是修真,我還真是從昨天晚上才知道修真是個怎樣的概念呢。

我喜歡晚上下班後,吃點零食,筆記本放點悠揚的音樂,窩在我的熊寶寶的懷裏,然後靜靜的欣賞着我喜歡的文字。有時候看着很有感觸,就抱着書,然後靜靜的躺着,回憶着,或者讀到有感觸的地方,就淡淡的對自己笑笑,然後滿滿的在自己的腦海中憧憬未來,每一個畫面都是那樣的唯美,有時候真不想從想象裏面出來,如果自己真的活在自己編制的世界裏,也許也是一份最美的終結呢。

當我讀到《借我一生》中打大陣的時候,那種孩子的遊戲是那樣的單純,他們僅僅是爲了玩,而忽略了危險,那帶火的劍橫衝直闖,滿天亂飛,其實也是一個充滿生氣的畫面,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小時候。

在一個炎熱的中午,大人們都午睡了,而我們卻沒有一點睏意,我們成羣結隊的來到了地裏,此時的田地裏擁有各種瓜,西瓜、香瓜、甜瓜...其實也不是爲了吃,就是爲了好玩,我們還拿着釣魚竿,在河裏釣了一會魚,可是半天也沒見到魚,我們就去附近的地裏摘瓜吃,那時候的我們也不知道哪個瓜熟了,看着好看的就摘了,然後吃一口覺得不甜就扔了,結果一片地被我們弄的是狼狽不堪,有幾個比較好吃的,可是我們看着它們滿身的泥,就用魚鉤在附近的澆地的人的綸溝(這個是我們家裏的一種講水引至自己田地的一種類似塑料的東西)上扎幾個小孔,那樣水就好像一個個小噴泉一樣噴了出來,我們就利用這些水將我們的戰利品一洗乾淨。然後找個陰涼坐下來靜享勞動果實。

現在想想當時真的很壞,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我們沒有那種意識,只是覺得好玩,只是覺得那些漂亮的小瓜真是很好看,它們是那麼的香,即使是吃完了,也是覺得身邊總是散發着淡淡的香氣。

也許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童心般的去做一些可愛的事情,總覺得童心永遠是沒有錯的,童心是最乾淨的地方,純真,簡單。

  《一生》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名叫《生命之樹——達爾文的一生》的書,這本書生動的描繪了達爾文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使我深有感觸。

達爾文,這位寫出《物種起源》的偉大科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富裕而又傳統的家庭中,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醫生。他的父親希望達爾文能繼承家庭傳統,也當名醫生,於是安排他去上愛丁堡大學,可是達爾文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喜歡自然學科,喜歡採集標本和做化學試驗,於是他不顧父親的反對離開了愛丁堡大學,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後來達爾文的父親又想讓他成爲牧師,送達爾文去了劍橋大學的基督學院,這次達爾文滿足了父親的願望,以高分畢業,但達爾文始終認爲應該做一名自然學家,夢想自己能進行地質調查旅行。後來他終於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貝格爾號”的航行,去開展調查自然的工作,這次六年的旅行,讓達爾文收穫了許多知識,最終寫出了《物種起源》這本偉大的書,由於書中許多知識都是經過達爾文親身去調查論證的,所以雖然當時許多人都對這本書表示質疑,但達爾文用大量嚴謹而又細緻的證據說服了他們,最終《物種起源》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

達爾文這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科學知識,而我想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偉大的成果,跟他那種堅持自己的理想,不顧一切潛心研究科學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但達爾文的這種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我以後也要學習達爾文這種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擁有了達爾文的這種精神,相信我也能成爲一個有作爲的人,我一定要加油!

  《一生》讀後感4

今年夏天,我利用這個假期讀了很多書。其中最令我感慨萬千的,是這本名叫《生命之樹——達爾文的'一生》的繪本。

達爾文出生於1809年2月12日。從小,他的父親就對他寄以厚望,讓達爾文和他的哥哥一起研讀古典學科,學習多種語言,並早早地把他送到了一所嚴格的寄宿學校就讀,希望他能成爲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紳士。但達爾文卻不這樣想,他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古典學科。他喜歡親近自然、採集標本、做化學實驗,並立志要成爲一名自然學家。後來,達爾文的父親又想讓他當醫生、當牧師,但他還是堅持原來的夢想。不久後,亨斯洛教授邀請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航行,達爾文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顧父親的反對,參與了此次航行。在此次航行中,惡劣的天氣和暈船的痛苦一直影響着達爾文的心情,但他仍沒有放棄,在每一站都兢兢業業地採集着標本,爲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地努力着。不知不覺中,五年過去了,這艘船也載着他們航行了全世界。回家後,達爾文完成了著作《物種起源》。之後,他又完成了許多有關自然的書,在1882年4月19日,這位對生物研究有着巨大貢獻的偉人去世了,葬於倫敦西敏寺。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學習達爾文身上這種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優秀品質。即使父親那麼牴觸他的工作,他也沒有放棄,堅持做一名自然學家;當他去坐船航行暈船吃不了除葡萄乾外的任何東西時,他仍咬牙堅持,永不放棄。他這可貴的品質令我非常感動。在他的《物種起源》中有這麼一個觀點: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在當時,這個推論遭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質疑,只有少部分的人相信這個“無稽之談”,但達爾文仍堅持着自己的觀點。終於,經過漫長的歲月,他的推論被證實了,這一推論對於人們有着重大的意義。如今,達爾文已經被世人深深銘記,讓我們也記住並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吧!

這可真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啊!

  《一生》讀後感5

一生要怎麼過,一生又是怎麼過來的

雅娜一生多難,我同情雅娜。。她有擁有一生幸福的各種條件。。卻最終一生都活在苦難之中。

少女時代的雅娜,純真美好,面對未來,不過是渴望一個溫暖的相親相愛家庭,但他卻最終嫁給了一個,外表虛僞的僞君子,這位可愛的姑娘那一切的幻想都如肥皂泡般破滅了,她的一生就此被一個薄情寡義的男人,所毀滅。面對這樣一切,我深深地爲雅娜鳴不平。。只得感嘆當時世道不公。。

於連死後,雅娜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保爾的身上。。正是這種溺愛使保爾幾乎成了家庭中的君王,三個親人們對他言聽計從,就像三個“僕人”。

正是這種溺愛,在保爾離開他們後,雅娜依舊對保爾的要求“來者不拒”,即便爲了保爾把自己的家——白楊山莊,賣掉。可保爾的回信中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冷淡,這不但沒有讓雅娜認清自己兒子的醜惡,反而越來越憎恨“奪走”自己兒子的兒子的情婦。。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可無論雅娜怎樣用母愛召喚自己失去人性靈魂的兒子,保爾依舊離“岸邊”很遠很遠

而當初被趕走的僕人羅莎麗,在看到自己當初的主人雅娜,竟如此蒼老,潦倒時,不忘當初的恩惠,又願意一輩子伺候雅娜,忠於雅娜。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佈滿荊棘,也不可能用完美堆積,只有這兩種交叉相替時,纔會締造幸福的人生。

終於,雅娜的命運也許又遇到轉機了,她的一生都充斥着變數。

雅娜的一生就像結尾羅莎裏說的一句話

“喏,人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麼好,也不像想的那麼壞

  《一生》讀後感6

讀完《仁愛一生》。一個滿面皺紋、瘦弱貧窮的修女,讓我覺得很溫暖,很感動。

她是升起在加爾各答上空的太陽,照耀着那裏的貧民窟。她願忍受着店鋪老闆的唾棄堅持爲流落街頭的流浪兒乞討一個餅;她細心的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撿出蛆蟲,幫助他們減輕痛苦;她忍受着自身的病痛折磨親吻着艾滋病患者的臉龐,爲他們籌集醫療資金;她的仁愛修女會擁有4億美元的資產而自己離世時一貧如洗…有人說她是活生生的聖徒,我說,她是擁有博大寬容的愛的天使。

要愛得真摯就無法避免受到傷害,就像一個酷愛糖果的小孩子,如果三天三夜一直在吃糖果必然也會傷害自己。這是特麗莎修女的思路。她說,我們必須不斷付出愛,直到受傷害的程度。她不是愁眉苦臉的受虐狂,她的臉上滿是和平喜樂,她做一切都是憑着愛,哪怕愛至受傷。她將日復一日的受苦和衝擊,視之爲自己的成長。

小小的愛已經很難,更大範圍的愛——甚至要求犧牲,犧牲人性的享受,犧牲與世界甚歡的相處,犧牲今生的驕傲,犧牲平安,犧牲健康,犧牲自由……犧牲這些爲我們本性所愛的東西,我們怎麼能輕易做到?

特雷莎修女的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如何愛?愛,需要從身邊做起,然後推己及人。有媒體曾問及特雷莎修女:“我們可能做什麼以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首先爲我們自己家裏的窮人,其次爲我們國家、爲全世界的窮人。”其實這一點與中國千年文化傳統是一致的。優秀的文化不分國界,總在最本質的問題上驚人的相似,因爲這是人類共同的、永恆的追求。

愛,更需要的是尊重。1979年授予她的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詞說:“她的事業的一個特徵就是對單個人的尊重……最孤獨的人、最悲慘的人、瀕臨死亡的人,都從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捨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尊重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也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建立在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尊重別國的民族傳統、意識形態。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的交流必然是暢通的,如海納百川,匯聚成人類和而不同、五彩繽紛的大舞臺。在這舞臺之上,人類攜手走向各自朝聖的路。

人生長度不過百年,但特雷莎修女將自己的生命提升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我們無須仰視,只要記住這滿面皺紋、瘦弱貧窮但有無比富有,美麗慈祥的老人,記住她在20世紀代表着人類的良知,在更廣闊的未來時空裏,代表着和平和友誼。記住她的話:“讓我們總是微笑相見,因爲微笑就是愛的開端,一旦我們開始彼此自然地相愛,我們就會想着爲對方做點什麼了。”加爾各答的陽光不單是窮人的福音,更是整個人類的救贖。

  《一生》讀後感7

有兩個小朋友,問他們的爺爺和奶奶,爲什麼他們的皮膚皺皺的?爺爺說:每個人小時候都會這樣啊!後來他也說了很多他成長的故事;沒有當上科學家,卻當上了電影明星;怎麼和阿媽結婚,之後生下爸爸和扶養他的經過。

最後,爺爺還說了每個人都會走上死翹翹的這條路,那之後會變成什麼呢?是雞?是小baby?還是……

當我剛讀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原來我的小時候也是像老爺爺一樣有很多皺紋,可是我好像沒有像那個小孩一樣這麼頑皮,我會幫忙做家事,而且還很喜歡上學哩!

讀到最後時,讓我想到了已經往生的外公,想起他還活着的時候常帶我們去爬山和買糖果,可是一場無藥可醫治的癌症奪走了他的性命,讓我瞭解到生命的可貴——要好好把握現在。

不知道現在外公變成了什麼?不過我相信外公人很好,他一定到了極樂世界,在那裏保佑我們;我也相信他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會永遠懷念着他。

  《一生》讀後感8

《借我一生》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被餘秋雨自定義爲“記憶文學”。 本書所寫的就是他一生的經歷,人生的波折、中國社會從民國發展到今天的歷史變遷。他自己解釋說這既不是長篇小說,不是回憶錄,也不是自傳,而是用了更接近小說的文筆,敘說自己記憶中的事情。全書以前輩的生態羣像爲背景,主要着墨於一個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其中包括餘秋雨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系列描繪與思考。

餘秋雨先生說:“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借我一生》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這可能是他坎坷的一生不堪回首,是一種情不自禁的淚。《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他是以他的經歷爲題材編成的一個故事。

《借我一生》中,餘秋雨不自覺地低了頭。以前這個傲慢的近乎絕世的男人,眼光看的都是國家天下,對古來今往的政治人生做探討。他似乎可以地迴避雜事,可以迴避煩瑣,文字裏面全是大道理,多一個字來寫其他的都好象犯罪了似的。這是他的傲氣,是成就他的基石,也是限制他的絆腳石。

餘秋雨的邏輯話語與衆不同。很多明明好象看見的傷痛,經他的文字藝術的處理過,感情馬上進入兩難境地!如果請一位資深的語文教師來分析,他一定會告訴你,由於用了排比的手法,它有了一詠三嘆;由於用了頂針的辭格,它有迴環連綿的餘音繞樑;由於用了齊整的修飾,它還給你審美的愉悅。任你如何咬,怎樣嚼,最終的結論,它是一枚別有殊味的邏輯橄欖。

《借我一生》從餘秋雨的父親去世寫起,牽涉到他的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只要是親人似乎都有足夠的理由去愛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爲他們的不周到開脫;任何時候都能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任何時候都可以爲他們捨棄。但是對那些批評或圍攻他的人的反擊就沒什麼好脾氣了。一個人開始懷念,這說明不了什麼每個人每時每刻可能都在懷念。可是一個人懷念的時候帶了悲傷的情緒,這說明他開始老了。他對自己的人生重新做出思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哦,我還有這個,我還有那個,我還有這麼多在乎的東西。作爲餘秋雨這樣傲氣的人,以前是不屑於說這些兒女情長的。

生命中曾有多少人陪我們默默成長,生命裏曾有多少人叫我們如此放不下? 餘秋雨在書中總結:人生一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歡的羣落。

  《一生》讀後感9

前不久在圖書館偶然間發現了一本名爲《借我一生》的書,土黃色的封面加上四個鎦金的宋體字,毫不張揚的靜靜的呆在書架上。而我卻莫名的感到了一種內斂的大氣,於是抽出來一看,是餘秋雨寫的。

翻開書的第二頁看到了這麼一段話:“謹以這部記憶文字獻給我的父輩我的同代。”

尋思着,我還成偷看了,便更有好奇了。仔細地閱讀起來。

原以爲像他這種大家之作,應該是語氣深沉,措辭深奧的。可是面對着他這輕鬆恬淡的筆調,似乎更可稱的上是詼諧幽默了。

這本書是從餘家的祖輩開始說起的。提及了他的父母那特殊的身世背景下的特殊婚姻。確實呢,當時他那樣富裕殷實的外公,怎麼會捨得將他那嬌慣寵愛的大小姐嫁到這窮鄉僻壤裏來呢?可也正因爲這樣特殊的婚姻,纔會讓餘秋雨有着這麼一個知書達禮的母親,和這樣一個鄉村中寬鬆自在的生長環境,或許也才使得秋雨先生有着不一般的性情吧。

童年裏的秋雨先生經歷的多事我似乎只在電視裏才見過,那些佈滿了鄉野氣息的快樂往事在秋雨先生的筆下格外的吸引人。還有那個半真不假而孩子們卻深信不疑的傳說,更是爲他所居住的那個小村遮上了一層霧氣。看着這些,我忽的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好象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又似觸手可及般鮮活。

在他書中的童年,有一件事讓我尤爲記憶深刻。那就是他的母親辦私塾教村民認字的事。現在看來,似乎由女性當老師很尋常,可是在當初那個女人都還不能下樓見客的封建農村,他的母親要承擔起教書的重任,需要的勇氣與決心也是驚人的。敢作敢爲在他母親身上的到了印證。這在以後餘秋雨的生活中似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青年,他剛上大學的時候,卻遇上了“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十年,全國上下都處在混亂中,當然,餘家也沒能倖免。在父親被誣衊入獄的情況下,餘秋雨開始獨自承擔起了一個家的責任,在面對接踵而至的災禍面前,他用文字告訴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人一個家庭是怎樣在風雨中堅強的。讓我有種在歷史書以外的地方學到了歷史的感覺。

至中年,多年的奮鬥與堅持有了回報,而餘秋雨卻做出了令大家吃驚的舉動,拋下了這些而去做己喜歡做的事去了。在平常人眼中他肯定是瘋了,然而在他的心裏,他只不過是做了一次不由別人干涉的獨立的選擇。

整本書看下來,我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他對學問的追求和對讀者的親切。讀書有時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似現在有些作家喜歡玩弄文字來的晦澀,空洞。餘秋雨的書文字很簡單易懂卻有種強大的生命力,他展開了一幅幅的畫卷,如放映電影般雕刻下每一個讓人熟悉的任務,建立起一座橋樑,直達他和我的內心,揭開塵封的回憶與美好。

  《一生》讀後感10

回籠覺教義:

(1)每拖五分鐘都決定這是最後五分鐘。

(2)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問題不是:遲到了嗎?而是:我還可以睡多久?

(3)對所有早起的人表示鄙視,因爲我們認爲: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4)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被窩,理想幻想不如自己的夢想。

(5)我們認爲早起有很多好處,比如:再睡一覺。

而且我還幫助回籠教的教徒找到了法律依據:

根據現行“睡法”規定,在自己家牀上睡回籠覺的稱爲個人所得睡,到單位後趴辦公桌上睡回籠覺的稱爲企業所得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睡回籠覺的稱爲流轉睡,邊開車邊睡回籠覺的稱爲車船使用睡,跟愛人一起睡回籠覺的稱爲增殖睡,睡回籠覺永不起牀的稱爲遺產睡。覺睡光榮,漏睡可恥。

爲了避免稱呼上的混亂,我對回籠教進行了層級設置:

每天醒來後再睡十次以上回籠覺的稱爲覺皇,每天醒來再睡五次以上回籠覺的稱爲覺父(女的稱爲覺母),每天醒來再睡一次回籠覺的稱爲覺主,有心加入回籠教但是目前暫時沒條件睡回籠覺的稱爲覺徒,自己睡回籠覺還必須拉別人陪同的稱爲牀覺士,從不睡回籠覺的稱爲異覺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