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敬業與樂業高中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65W人 

【第1篇】

敬業與樂業高中讀後感範文

《敬業與樂業》是梁啓超先生於70多年前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爲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的職業道德啓蒙教育。現在再作爲一篇文章和學生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卻深切的感受到這不僅是說給學生聽的,更是洗滌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劑良藥。

有業

記得有一個微博說:當你睜開眼睛抱怨又要上班的時候,你應該想到自己還有班上,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呢?雖然教師工作具有連續性、反覆性,難免陷入思維的僵化與懈怠,一屆學生送完了下一屆還是這個講法,這個設計,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自己也沒有了上課的激情。所以更應當像百丈禪師一樣“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要讓今天的日子不是昨天的重複。珍惜目前所擁有的這份受人尊重的職業,把看似簡單的重複做的有聲有色。把真知灼見放到對於課文的解讀中,放到班級工作的管理中。和學生同行,把激情和創新放到學生的生命裏,讓他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活力。彼此享受相處的幸福。

敬業

朱熹的解釋一語見地:“主一無適便是敬。”想來慚愧,這幾天讀書,看似是讀了,但卻心猿意馬,讀過之後再看還是覺得陌生。生活瑣事充斥在大腦中,自己不能做到心無旁騖。更談不上多圓滿了。所以反思之後需要有行動。想《莊子》中佝僂丈人學習,任天地再大,萬物再多,眼中只有我的書本才行。也曾經因爲身邊的朋友親人所從事的工作高薪報酬,一時間動搖了自己對講臺的堅守。曾正文說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豈不是說的我這種人嗎?

樂業

用梁啓超的話來說“樂以忘憂”是人類理想的生活。真的是心嚮往之。然正如樑公所說:“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再客觀的事。”心態決定成敗,如果說教師的職業會讓人產生倦怠,爲何不能從那一個個有生命的學生那裏尋到做教師的快樂呢?想想課堂上因爲學生的精彩發言或出乎意料的想法,而欣喜若狂。課堂上和學生經歷了高峯體驗之後的淋漓暢快,而激動不已……還有什麼苦可以言呢,身在其中,全情投入,專心致志感受中華文字、世界文明的博大與絢爛,學生揮灑青春,我們奉獻青春,何苦之有呢?

正如梁啓超說: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既然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作爲教師給應該用自己的專注成就自己的學生,也成就自己的事業。最終生活職業的快樂,人生的快樂。感謝梁啓超!

【第2篇】

沉浸在有業的滿足中,你會止而不前;埋醉與敬業的自動中,你會逐步向前;享受樂業的欣喜中,你會永遠向前!——題記

通過學習《敬業與樂業》,我感觸頗深。在欣喜生涯中,有明確了自己的一項責任。“敬業樂羣”、“安其居,樂其業”,我想大概是每個人都想做到的一種生活吧!

漫漫人生路,三業伴左右。所謂的三業指的是有業、敬業、樂業。萬事皆有道,又有業便是我們奮鬥的基礎目標。在《敬業與樂業》中,作者寫到一句話“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我很贊同這種觀點,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齊頭並進的21世紀,需要我們以諾克行,但要注意相形言顧,對於自己一天的付出與收穫做一個總結,這有助於我們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確立並實現總結的奮鬥目標。

管理家陳鴻橋有言:“敬業是快樂的,敬業的口碑是職業生涯中最大的財富,敬業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敬業精神,被視爲現代社會最基本的處事之道。當一個人把敬業變成一種習慣,在多幹活,幹好活的感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體驗到幹好活的樂趣,從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從思想與業務同進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做一件事,持之以恆,從心裏發出忠實的情感,這便是敬業的最大祕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纔有價值。凡做一件事,都要認爲它是有趣味的,做工苦,不做工更苦;被動與主動,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人生因競勝而快樂,樂業可以讓我們把一切遊思都拋之腦後,豈不爲好?

人生三業已唱盡,所謂人各有所好,在這條綴滿知識的樹枝上,我又學會了一種態度。綜合以上,我希望大家同我一樣,在這季煙花夢中綻放出自己的那份光彩,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對“業”園道聲“我服了你了”。

三業譜人生,但願美麗又永恆,伴我們度過一個美好春秋,路上年華“園”其中,三業奮不停。——尾記

【第3篇】

讀過樑啓超的《敬業與樂業》從文中感受至深。今日就與大家共享這篇文章的益處。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意思是說整天吃的很飽卻不肯動腦去做事,實在是不行呀。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種懶人卻搖頭嘆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遊民,大聖人碰着也沒辦法。這篇文章徵引儒門這句話就是要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的去勞作。“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對於懶人是要徹底討伐的,萬不能容赦的。對於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工作呢?

第一要敬業。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什麼可敬呢?爲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爲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爲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消化糧食的機器,自然個人因自己的才能去認定一件事情去做。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一件神聖的事,既然神聖就要可敬。總之,人生在世,要天天勞作的。怎樣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呢?唯一的祕訣便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便是敬。

第二要樂業。“做工作好苦呀!”這種嘆息聲,無論任何人都曾經說過。“做工作苦難到不做工作就不苦嗎?”反過來講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喝酒,去遊玩等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而不在客觀的事。人生從降生到死去,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置起來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了的。只有從勞動中尋找快樂工作起來纔有積極性纔有最極致的成果。有些人抱怨自己本行,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裏不願做。不願做是逃不了的,哭喪着臉去做和快樂的去做結果是截然不一樣的。

但凡工作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用樂觀的心態去做趣味自然會發生。爲什麼呢?第一,因爲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滲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爲親切有味。第二,職業總離不開奮鬥,一步一步地去奮鬥,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增加。第三,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缺了無限煩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工作要充滿責任心和趣味。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便是趣味。

這篇讀後感只是文章精髓的簡言概括,望大家能與我一同受用!

【第4篇】

今天再讀梁啓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仍然覺得受益匪淺。將其中幾句錄下,以供借閱。

1.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

2.“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怎樣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麼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的事來和他交換。

3.天下第一等苦人,莫過於無業遊民,終日閒遊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裏纔好。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裏不願意做。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纔有價值。孔子自述平生:“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樑先生說,所謂敬業,就是心無旁騖地去做自己的事業,並且能做得圓滿。這一點很給我啓發。在我的意識裏,敬業是熱愛自己的事業,並能努力去做,至於能不能做到心無旁騖,真沒領會到。畢竟人生中有許多事情要做,要能心無旁騖地去做一件事,在我們來看就是癡啦。這與我們一些老師奉行的絕不把工作帶到家裏去做的'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做到圓滿,那是更高的境界啦。在我看來,認真做事就已經是敬業了,至於做得好與否,那得看機遇和能力,而樑先生卻說做到圓滿,真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樑先生的話給我指明瞭方向,我會細心去思,認真去想,紮實去做,達到自己心中的敬業。

我經常給學生說,如果一個人十年,二十年甚至於五十年如一日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他能不成功嗎?但想想我現在的狀況,真的難矣。只求做,而不求做得最好,那不論做上多少年,也只能是泛泛之輩。只有做到人有我精,人無我有,出色出衆,才能將做得事情做好。我想樑先生所說做得圓滿也就指此吧。

至於他所說做出趣味,那就要屬於更高的境界啦。願做,善做,做出生活的趣味,那纔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第5篇】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爲什麼呢?因爲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爲什麼呢?因爲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爲自己對於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着苦痛往墳墓裏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可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爲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爲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裏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裏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