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大全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於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大全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麼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爲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爲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爲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爲,往往是因爲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爲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纔會擁有安全感。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合適。因爲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爲,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爲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爲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該勇敢滴面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閱讀《少有人走的路》緣起於某日偶然收看的節目——“總裁讀書會”,當期節目中國投創新董事總經理徐海瑛女士向大家推薦了她多年珍藏案頭、時看時新、不斷汲取養分、開導心靈的心理學讀物——《少有人走的路》。

光是“總裁推薦”這樣的光環,就讓我對這樣一本人人可讀的心理學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20年的時間這樣的銷售業績和暢銷程度更是書本內涵品質的保證。

書本開篇“人生苦難重重”,一句話道出了生而爲人各個年齡階段都可能會遇到的成長難題。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難題而組成,爲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整本書通過四個章節,爲我們提供了自律、愛、信仰以及恩典等戰勝難題、治癒心靈的鑰匙。這些打開成長之門的鑰匙,每一把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用心揣摩。由於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療醫生,他認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臨着一些心理問題,因而整本書所普及的心理治療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行爲,只有跟隨作者慢慢揭開面紗後隱藏的心理問題,才讓我們更清醒的認知自己的行爲,從而找到改善習慣、感受幸福的正確道路。

感恩偶然之中發現的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治癒系讀本,讓我在審視自身的同時,也將目光放到孩子的身上,我想有了心理學知識的支撐,我能更好的教會他們理解、感受自律、愛與尊重。感謝作者讓我能夠更加清醒的看到自己走向成熟的過程,這是一本神奇的讀本,大概需要一輩子去慢慢領悟和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本無論你話多大精力都值得讀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醫療大師,被譽爲“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

這本書圍繞着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展開的:

人生錯綜複雜。

這本書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痛苦中成長

每個人都必須經過成長才能變得成熟。成長之路是充滿堅信,它不是一條平坦的陽關道,而是荒漠沙漠裏的一條小徑,遍佈荊棘、仙人掌和礫石。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們將超越自我,邁向新的天地。

這一部分作者闡述的其中的觀點:成長不僅要學會承受痛苦,還要學會寬恕。從本質上講,寬容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爲,因爲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能夠治療自己內心的創傷,因此,寬容的第一收益者是寬容者自己,而不是寬容的對象。

第三部分——心靈探索

這一部分是關於自愛與愛。

如果我們活着,卻不知道愛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間孤獨的、被剝奪了愛的囚室。不幸的是,許多人都對自己很苛刻,都不肯赦免自己,哪怕是假釋。

而愛不是依賴,也不是自我犧牲。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書上是這麼說的: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着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爲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第三部分——尋找自己的歸宿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所有人都會走向死亡。作爲成長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我們都將鏽蝕,變成廢鐵、灰燼。

但是,生命並不會因爲死亡而變得全無意義的。因爲你與神祕的死亡進行鬥爭時,你將發現生命的意義。

從這本書上,我明白: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生活之路不是有瀝青鋪就的陽關道,它沒有通明的燈火,更沒有路標,它是荒漠中一條坎坷的小徑。我們必須從中尋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4】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爲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