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8篇

本文已影響 9.13K人 

【篇一:《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8篇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裏或附近的什麼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並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爲什麼,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爲什麼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爲學》後,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完全成爲市場規範下的產物時,社會規範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係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裏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係在市場規範下,那麼員工每週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範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託”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範下,僱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範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製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僱員建立社會規範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範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範的“化身”,它的終身僱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爲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爲什麼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爲什麼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爲什麼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爲什麼我們白乾活高興,幹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爲什麼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爲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爲,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爲“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並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衝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爲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於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後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影響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複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爲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爲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後,你會對人類的行爲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篇二: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人難以借用“理智的名義”作出決定。

人都認爲在自己在做重大決定時,是慎重考慮的,其實不然。有時,人在某時做的決定,雖然在當時認爲自己沒有錯誤,但是過了那段時間,發現自己的決定是種錯誤。當時信誓旦旦認爲,自己的決定時正確的。爲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在做出決定時,有時是帶有情緒和衝動的,而情緒化會較長的存在而影響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短暫的過一點時間。所以,只有在自己沒有情緒的情況下作的決定纔是準確地。

一、人喜歡比較和攀比。

當有兩種類型的食物供你選擇,比如A和B,這時,這時多半難以選擇,因爲屬於不同的類型。如果這時再有一個A-,情勢立馬發生變化。在A和A-中,容易做出明智的決定,但是在兩種不同的類型,是無法選擇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去選擇A。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預期,不要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比如你的語氣收入是A,已經達到,但是有朋友是A+,此時,人應該冷靜下來,而不是被別人的思維或處境所左右。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作出某個決定,對自己和家人有什麼影響。

二、幼鵝效應和羊羣效應

人往往採用第一印象作爲評價的標準,對人的態度,對物品的價格都會以第一次接觸的爲標杆。

人會因爲別人評價的好壞,而作爲評價的標準。

三、免費

免費的效用,是做事沒有代價的獲取。抓住了人的心理弱點,認爲免費是沒有代價的。在產品營銷時,可以採用這個策略,加大產品銷量,這在全世界都通用。但是消費者需要名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購物滿**面運費)。

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

這個世界有兩種規範。一種是市場規範,另外一種是社會規範。市場規範,存在於日常經濟來往中,比如某人加薪升職;社會規範,存在於有益道德層面,比如給予別人幫助,給予別人關愛等。人需要妥善處理好這兩種規範,不要在需要社會規範的地方使用經濟規範。(某些人就算白乾活也願意,這就是社會規範的作用)

五、當理智遇到“性”

在“性”的刺激下,人的選擇將會截然不同,將會大膽和不顧後果。

【篇三:怪誕行爲學讀後感作文】

最近看了一本書——《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從行爲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描述人類的非理性行爲,乍一看似乎是跟經濟學相關的,實際上卻是和我們的日常行爲和生活關係緊密,我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告訴我怎麼做生意的書,而是把書中所講映射到生活中,讓自己明白了一些看似平常卻出人意料的道理。

傳統經濟學認爲,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爲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作者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爲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對日常生活中的事非常細心,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了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學,其實地讓我感同身受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

第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爲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直到親戚、朋友有一天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過的日子正是我們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關鍵所在。作者的這些話同樣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爲什麼我總是感覺到痛苦無比,因爲當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我想大多數人與我都經常有着這樣的感受,我們經常寬慰自己說,想開點,各人有各人的命,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會擁有那一切。但其實,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湯姆無意間中發現了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在第二章,書中以這段看似有點難理解的話來開始解釋供求關係的失衡,解釋了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爲了稀世珍寶。對於生意我真的一竅不通,然而我卻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爲商家把那一串普通的黑珍珠映襯在一串串寶石項鍊中間,環繞在最當紅明星名媛的粉頸上,因此它從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被類似的奢侈品或高檔的事物迷惑過,其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清點一下生活中的點滴,曾經迷惑喜歡的不行的事物,現在依舊喜歡嗎,它真正被需要真正物有所值嗎?就像第三章節中提到的免費的代價反而讓我們花費,因爲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相關的,但是我們卻爲此消費了無關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總有某種非理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思想裏,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保持清醒的頭腦,自我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最近看了這本書,我總在做白日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很好地把握這種非理性行爲做個成功的人。

書中的第八章——多種選擇的困境:爲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着?我就經常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猶豫不決,反而比沒有選擇留地時更加煩擾。書中講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敵人的故事和一些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困境,我們怎麼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不去追逐毫無價值的多餘選擇呢?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果斷地關上該關上的門。我們總是不斷在提醒自己,我們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須對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嘗試,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種東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種也不行。然而,我們卻把自己搞得勞累不堪、心力交瘁。

這本書還有很多寫的很好的東西,對很多非理性行爲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且聽起來不無道理,在每次看完一個觀點或是一個小故事之後,總能引起我的共鳴或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點滴並審視自己的一切。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有點改變,更清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輕易被誘惑,果斷地做出選擇和合理的決策。但我深知惡習難改,那些非理性的衝動也難以自我控制,不過它讓我更瞭解了自己,更瞭解了大多數人,我想這便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的收穫吧。

【篇四:《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一、讀此書的初衷

我能去閱讀《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讀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我隨便拿同事的手機搗鼓了一下,發現他手機裏面有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首頁大約有六七本電子書,我看了看,感覺我對於每本書都挺有興趣的,於是我打算按順序下來,有時間的話,就將沒看過的書都看一遍,第二本書剛好是我沒看過的,這本書就是《怪誕行爲學》。抱着隨便看看的心態瀏覽的下這本書,它的引言就將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裏所闡述的一些問題讓我感覺到很親切而又很陌生。親切的是,裏面所說的問題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這些日常生活中現象裏面存在着哪些問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闡釋日常行爲裏面所攜帶的某些問題。於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讓我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將這本電子書給啃完了,不能說完全消化,但是對於我們所經常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

二、本書的大致內容

本書分爲十三個章節來講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言部分解釋分析了爲什麼作者會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未曾察覺到的一些非理性行爲,他之所以會去發現並且研究這些問題,是因爲在他18歲的時候,由於鎂光燈的爆炸,使他大面積燒傷,之後的三年他被迫住在醫院裏,渾身上下全是繃帶,由於這樣特殊的情況,讓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讓他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一樣,也就是在這時,他像旁觀者一樣,開始觀察曾經構成自己日常活動的各種行爲,並且開始反思各種不同行爲的目的,這些行爲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圍的人。

本書的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是由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組成的,作者爲了驗證論述的準確性,都對各個論述加上了實驗的驗證,繼而再解釋出現這些行爲的原因或者是告誡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發生這件事情的發生。

三、讀完書之後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頗多,現在就將這些收穫歸納爲十個小點,與大家進行分享。

1、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後來的許多決定。所謂的錨就是我們對於某種類型商品的心裏認定的價格。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有這些行爲的時候,我們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爲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裏。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2、當我們遇到某些免費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免費所矇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如果把它們購買回去,它們會不會成爲我們不用的堆積品?我們當時購買它們只是因爲它們免費或者是購買它們的時候有免費的贈品?當博物館或者什麼景點或者什麼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爲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因爲往往免費的東西總是有一大羣人在那邊等候,我們也跟隨他們這麼做是不是沒有什麼損失?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等候的過程當中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後行。

3、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魚和熊掌,如果確定使用哪種規範之後,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爲隨意更改的後果往往是魚沒了,熊掌也沒了,導致兩者都無法產生有效的約束力。但是社會規範會比市場規範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而且更加持久。禮物和現金相比,禮物給人帶來的感動是遠遠高於現金給人帶來的感動,而且人們對於禮物的感動時間往往持續更加長。

4、通過設定計劃和完成期限擺脫自己的拖沓習慣,用各種辦法給自己時間思考某些高額消費的必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清楚的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並通過某種方法讓自己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

5、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爲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於奔命,卻忘記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實選擇一個選項然後一心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邊猶豫不決要選擇哪個,確定了就堅持住,因爲無論做哪種選擇,那些相對來說的細小差別總還會存在。在選擇間糾結浪費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在確定的選擇上做的事情。

6、預期還可以形成成見。成見,說到底是人們希望用來預測體驗,是人們對信息進行分類的一種方式。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上。由於這一原因,成見並不是從本質上就是有害的。它爲我們不斷地理解周圍複雜的環境提供了捷徑。但是,因爲成見給我們提供了對某一羣體成員特定的預期,它也可能對我們的認識與行爲有不利的影響。

7、信念和預期影響人們對於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識與解析,還會看到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我們總是會感覺貴的東西的效果一定會比便宜的東西效果好,僅僅看到醫生對某一治療方案或手術表現出的熱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經治療就產生某種有益的效果,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現;經過重複的體驗,人們體內就建立起一種期望。

8、當我們處在某種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道德標準發生對立,我們容易向現實“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從而變得不誠實——這是我們能保持清醒,至少認識到這種可能。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可以防範於未然,盡力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

9、離現金一步之遙的作弊最容易發生。

10、爲了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可以在點餐的時候先想好自己要點的東西,然後寫下來,或者是在服務員一過來的時候就馬上點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因爲想要突出自己的個性而讓自己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通過這種做法可以讓自己根據自己真實的心意點餐,讓自己吃得愉快並且消費也愉快。

【篇五: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我這個人有個偏好,喜歡看書,而且看完書之後,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前天呢,又看到一本好書,於是昨天抓緊的把它看完了,就想和你們說說對這本書的感想。其實以前一直都在看書,因爲我以看書爲樂趣,很多人覺得我活得很累,因爲我的生活一大半都和書有關,以前女朋友也經常說,乾脆把自習室娶回家去算了,聽到這話,我也只是笑而不語,但這是真我。之所以以前沒寫讀後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爲不想寫,是看完每一本好書,都有寫的衝動,往往還列出了提綱,但到了最後,還是沒有寫,完全是因爲拖得太久,一方面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對書的思想把握有點模糊,怕寫出來誤導大家,這樣就不好了,呵呵。

但是這次,出乎意外的,我真的動手寫了,書的名字叫《怪誕行爲學》寫它是因爲兩個原因,首先是它顛覆了我們行爲經濟學中關於“人的整體理性”的觀點,並且用實例來證明人們作出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性的。其次,它修正了我們關於個體決策獨立性的觀點,充分論證了在有關聯關係的兩個行爲中,前一個行爲往往會成爲後一個行爲的錨點,這一點,我後面會寫到。

下面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中給我影響最深的幾個觀點。

錨點。這本書中的錨點,主要是指價格錨點,大概的意思是說,第一個納入我們考慮範圍之內的特定物的價格會成爲我們以後判斷這個特定物價值或可購買性的原點。舉個很小的例子,葵花籽和開心果,葵花籽的標價是9元每斤,而開心果的標價是39元每斤,當我們第一次去超市的時候,看到這個價格並且考慮過買的時候,對這兩個物的價格就已經設定錨點爲9元每斤和39元每斤,當葵花籽的價格上漲到12元每斤的時候,你再去買這個葵花籽,會覺得它太貴了,和設想的價格存在價差,這個時候,你會重新衡量自己的購買力,或者壓制自我的購買慾。而當開心果的價格下降到37元每斤的時候,你會覺得開心果的價格很實惠,這種降價行爲可能會激發你的購買慾,讓你買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第一次考慮的價格成爲了我們下次買同一種東西時的價格衡量標準,這就是價格錨點。但如果我們對漲價或跌價之前的價格毫無知曉,我們最初看到的葵花籽的價格是12元每斤,開心果的價格是37元每斤,我們會很容易的接受這個價格,並且把它設定爲我們下次購買此物的錨點。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開心果定價39元每公斤,葵花籽定價9元每公斤這個價格真的合理嗎?我們無從知曉,在購買的時候也不會考慮。關於錨點的原理對其他的事物往往也可以適用。拿我來說,當我第一次想要通過網購的方式買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給我推薦了當當,後來我一直在噹噹買書。有一天,有同學給我推薦了卓越,說卓越也不錯,發貨速度更快,但我還是更喜歡噹噹,因爲當我去審視卓越的時候,不自覺的把噹噹和卓越進行了對比,以噹噹爲錨點,或許這就是錨點的威力。

星巴克與羊羣效應。或許很多人都聽過羊羣效應,就是當大家看到某個店前面有很多人排隊的時候,會覺得那個店肯定很好,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排隊呢,於是也跟着上去排隊,再後面的人也抱着這種心理,於是排隊的人越來越多,就像羊羣的集羣一樣,此爲羊羣效應。但是星巴克與羊羣效應在怪誕行爲學中還有另一層含義,即非理性的行爲會讓人一次次的排在自己的後面。本人見識比較短淺,沒去過星巴克,用星巴克舉例子或許會比較吃勁,所以呢,還是以我們慣常見到的東西舉例子會更貼切些。拿我們學校的奶茶店避風塘和星飲爲例,在奶茶還沒有在本校盛行的時候,即只有很少的幾家奶茶店的時候,很多同學喝奶茶傾向於去避風塘,就像我喝奶茶也一般都是去避風塘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時間段,學校的奶茶行業突然火起來,接連開了很多奶茶店,這樣同學們的選擇範圍更廣泛了,基於剛纔上面談到了錨點理論,可能很多同學會認爲這是對錨點理論的駁斥,其實不然,錨點理論基於的是一個設定的價格或衡量標準,如果兩種類似的事物,衡量標準沒有太大變化,此種選擇的替換不是錨點的更改。某一天,因爲某種原因(可能是星飲簡約大方的裝修風格,可能是星飲的可愛飲料單,也可能是星飲的美女效應——曾經一度和女朋友去星飲喝奶茶,看到星飲相對於其他的奶茶店來說,顧客要多得多,我兩一直覺得是星飲的美女效應在發揮作用),你走過星飲門口的時候,突然想嘗一下星飲的奶茶是什麼味的,於是你點了一杯菠蘿甜潤,發現味道還不錯,價格也適中,更重要的是,這裏的服務員態度很好。那麼下次當你再次走到星飲門口的時候,你又會不自覺的走進去而不會選擇去避風塘。這時,你已經排在自己後面了,再下一次,你還會選擇去星飲,這個時候,你又排在了自己的後面,這就是傳說中的星巴克與羊羣效應。

社會規範及市場規範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其分工。在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的關係上,怪誕行爲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概括,即:當社會性規範與市場性規範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範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範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市場性規範的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範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範,也就是說,社會性規範一旦失去,將很難重構。這裏選用一個書中舉過的例子,幼兒日託中心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在某地有一個日託中心,在日託結束後,總是有很多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會遲到,以前對於這種遲到現象,日託中心只是和家長溝通,但是溝通過後,似乎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還是會有家長遲到。後來,日託中心決定用市場性規範的方式,解決這種遲到問題(以前日託中心和家長之間是社會性規範的關係,家長和日託中心的行爲用社會規範即世俗社會的道德準則或行爲操守來調整),每次家長遲到不再是溝通,而是罰款,這樣就引入了市場性規範,同時,社會性規範就退出了。那麼適用這種罰款的方式來解決家長遲到的問題是否起到效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家長遲到的現象反而更加嚴重,究其原因在於,用社會性規範來調整家長和日託中心的關係的時候,家長遲到內心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是社會性規範所特有的效果,可以讓家長增加準時接孩子的念想。但是如今用市場性規範來調整家長和日託中心的關係,家長遲到反而心安理得,因爲自己的這種遲到行爲有了相應的對待給付。後來日託中心取消了這種罰款的方式,家長的遲到行爲絲毫沒有減少,這就驗證了上面的市場性規範與社會性規範之間的關係,當社會性規範與市場性規範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範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範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市場規範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範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範。相反,當我們從市場性規範通過努力轉變成社會性規範的時候,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如工人與老闆之間的關係,在最初的僱工關係中,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只有市場性規範,所有的關係靠薪酬維持,被僱傭者對僱傭者沒有任何忠誠度可言,但是發展到後來的公司,僱傭者對被僱傭者運用了更爲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增加福利制度,沒有嚴格的工作時間限制等措施,在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的建立了一種社會性規範,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增強了,忠誠度增加了,創造的利潤也增加了。由此給我們一個啓示,社會性規範適用在人與人之間,往往能夠使人際關係更爲和諧,起到優於市場性規範的作用。

品牌效應與適用性。指的是,公衆對於一種物品的喜好究竟是受物品的適用性影響,還是受物品的品牌效應影響。關於品牌效應與實力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之爭了,有一段時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公司都發表聲明說,美國公衆更喜歡它們的可樂產品,而它們說的都是事實,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兩者所採用的測試方法不同,就是我們上面談到的品牌和適用性(在這裏例子裏,實力要被引申爲口感,舒適度)的問題,百事可樂公司採取的測試公衆對其產品的認知度的方式是,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放置在一種相同的容器內,同時不告訴被測試者可樂的品牌,只讓測試者根據可樂的口感及舒適度來選擇,如果需要購買,公衆會選擇那個容器內的可樂,這個測試的結果是,選擇百事可樂的公衆要多於選擇可口可樂的公衆。而可口可樂公司的測試有點不同,他們在測試之前,並沒有隱藏可樂的品牌問題,而徑直告訴被測試者可樂的品牌,之後再讓公衆進行測試,在這個測試中,可口可樂獲得了的支持者。於是纔出現了我們之前看到的這一幕,兩個公司同時宣稱自己的產品更受歡迎。衆所周知,百事可樂公司的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從市場佔有份額都不如可口可樂公司,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喝可口可樂的人,而不知道,爲什麼喝可口可樂的人。即所謂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我們呢,也可以從這個例子中再次看到公衆的非理性決策的影子,很多公衆在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時,往往注重產品的品牌效應而忽視了產品的適用性,可能這裏面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誤認爲產品的品牌效應即代表產品的適用性,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只能算是勉強約等於的關係,所以呢,以後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就要多多注意咯,切莫陷入這種盲目的非理性之中。

從聖經十誡的引導作用看我國誠信體制的缺失問題。關於這個理論,大概是說,在行爲人實施不誠實的行爲之前,用一定的方式,激起行爲人對於道德準則的記憶會讓行爲人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爲減少。怪誕行爲學中舉的例子就是,在給定一個可以作弊的環境裏,行爲人實施可選擇性誠信行爲之前,在心中默記一遍聖經十誡的人選擇不誠信行爲的概率變小。由此推而廣之,擁有特殊職業的人,在進行特殊職業之前,看一遍職業準則會讓此行爲人的不誠信概率變小,如律師在開庭之前,默記一遍律師執業行爲規範,可以減少律師不誠信的行爲。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兩個問題。一、在一個可選擇性誠信環境下,人們總是傾向於不誠信,因爲因不誠信付出的代價小於不誠信帶來的利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就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爲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二、時效性的誠信約束可以有效的減少不誠信行爲的發生。這就很好解釋,爲什麼在我們的各種考試中,很多同學作弊了,也很好解釋,學校爲什麼在考試之前給我們籤誠信考試書了。籤誠信考試書一方面是因爲這樣做之後,如果你再作弊,校方找到了懲治你的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起到一個時效性誠信約束的作用,激起你誠信考試的意識,從而減少不誠信行爲的發生。

那麼通過這個研究,我們來談談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公民的道德缺失問題。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社會人情淡漠,各種矛盾凸顯,公民道德修養出現整體滑坡現象。在出現三鹿奶粉事件,藥家鑫事件,小悅悅事件之後,我們往往會問,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爲什麼食品生產廠商可以黑心到這個地步,爲什麼人性可以殘忍到這個程度,爲什麼社會人情可以淡漠到這個樣子……,針對這些問題,國家一直在提倡真善美,可是爲什麼起到的成效不大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以聖經十誡爲代表的道德準則中找到答案,人性在沒有一個長效的約束下,本來就是偏向於不誠實的,只有通過時效性的誠信體制的建立,誠信行爲的疏導,才能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怪誕行爲學中還談到非貨幣形態的資產更容易引發盜竊、暗示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人生性具有拖沓習慣、定位引領需求、零成本具有無尚的誘惑力及點餐行爲的公開性會影響人們的理性決策,人們在滿足自我與表現自我之間往往選擇表現自我,爲彰顯個人而選擇異質性物品卻暗自後悔等等被證實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我的個人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衝擊作用,於是寫出來,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篇六: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爲學》讀完了。《怪誕行爲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爲,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爲。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爲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爲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爲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着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爲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爲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着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纔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着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爲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裏,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着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爲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纔會更快樂,感情纔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裏,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爲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爲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裏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爲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繫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着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爲是完美的,我們認爲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爲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裏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纔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爲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爲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篇七:《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篇八:《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有時候我想想自己的行爲也真是奇怪,用一個有趣的比喻那就是:我在走路,別人對我說往西是對的。但那時的我多半是不大會聽的,會選擇暫時停留,甚至有時候別人對我表述的方式讓我感覺不太舒服,我會固執地往東走一走。我常常想我毛病這是不是叫“多疑”。後來發現往西確實是對的,礙於面子,只能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拼命往西跑來追回落下的路程。我並不迴避我有這樣的不良習慣,但目前也不想改掉它,因爲我覺得這樣之後,別人纔會任由這個固執的我自生自滅,也從某個角度讓我有點與衆不同,同時我也能擁有那麼一點點被動的“自由”。

就像這次什麼名著讀後感之類的東西,這是一個學校檢查考覈的項目之一。我不喜歡這些表面功夫。我覺得這個說明不了任何問題,但是有些人能讓它說明很多問題,讓那些檢查的人眼睛覺得舒服一些,從而得出一個看似皆大歡喜的結論,掩蓋了潛藏的種種問題。因而,在一聽到它的時候我必然是破口大罵:憑什麼逼迫我做這種事,好假。而事實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有寫作的衝動,只是沒有寫作的行動,我需要一個外力有推動一下,否則這個衝動會無限期地擱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現在,諷刺的是這個外力由於某種不正當的名分,被我罵了。最後,我決定不管別人怎麼認爲怎麼做,我想我還是要掌握這個契機,碼一點點文字,不讓近期的思想也隨時光的流逝而流失。

不知道《怪誕行爲學》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纔算是名著,很多時候別人捧着一本說是名著,我看完覺得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個很難定義,我姑且濫竽充數一回。通篇讀完,能讓我思考的很多,我節選了一個細節。

你在岳母家參加感恩節家庭宴會。看看她爲你們擺出的那豐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雞烤成油亮的金黃色;火雞裏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歡的家庭自制餡料。孩子們吃得興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漿。你妻子也非常得意:餐後甜點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

節日慶祝一直持續到深夜。你鬆了鬆腰帶,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視着坐在對面的岳母。你站起身來,掏出了皮夾。媽,對於您在這一切中所傾注的愛,我應該付您多少錢?你誠心誠意地問。屋子裏頓時鴉雀無聲,你晃了晃手中的一疊鈔票。您覺得300美元夠嗎?不對,等一等!我應該付您400美元!

美國著名插畫家諾曼·洛克威爾也畫不出這樣一幅畫。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滿臉通紅站了起來;小姨子對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來。明年的感恩節,十有八九,你就自己守着電視機吃冷凍午餐吧。

這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你提出直接付款讓聚會的人們如此掃興?答案是,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來制定法則。社會規範包括人們之間互相的友好請求。你能幫我搬一下沙發嗎?你能幫我換一下輪胎嗎?社會規範包藏在我們的社會本性和共同需要裏。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時的報償。你可以幫鄰居搬沙發,但這不是說他必須馬上過來幫你搬,就好像幫人開一下門--它爲你們雙方都帶來愉悅,並不要求立即的、對等的回報。

另一個世界--與此截然不同--爲市場規範所統治。這裏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這裏的交換是黑白分明的:工資、價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贏利。這種關係未必是邪惡與卑俗的--事實上,它同時也包括了自立、創新,以及個人主義--但是它們的確意味着利益比較和及時償付。如果你處在由市場規範統治的世界裏,你按勞取酬--它從來就是這樣的。

罰款對杜絕遲到有效嗎?

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齊和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奧爾多·呂斯提切尼對從社會規範轉到市場規範案例的長期影響做了巧妙的測試。幾年前他們在以色列的一家日託中心進行實驗,看運用罰款措施是否能有效減少某些家長接孩子遲到的現象。

尤里和奧爾多的結論是,罰款的效果並不好,事實上它還會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應。爲什麼呢?實施罰款之前,老師和家長之間是社會的關係,是用社會規範來約束遲到的。因此,如果家長遲到了--有時會這樣--他們會對此感到內疚--這種內疚迫使他們以後準時來接孩子。(在以色列,內疚似乎對約束人們更有效。)但是一旦實施了罰款,日託中心就無可挽回地用市場規範取代了社會規範。既然家長們爲他們的遲到付了錢,他們就用市場規範來詮釋這件事了。換言之,既然有了罰款制度,他們就可以自己決定早來還是晚來了。不用說,這絕非日託中心的初衷。

不過好戲還在後頭呢。最有意思的是幾星期以後,日託中心取消了罰款。這就是說日託中心方面回到了社會規範。那麼家長們也會回到社會規範嗎?他們的內疚之心也會回來嗎?根本沒有!自從取消了罰款,家長們依然故我。他們繼續在接孩子的時候遲到。實際上,取消罰款後,遲到家長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歸根結底,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都取消掉了。

這一實驗揭示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於是從我的職業出發,聯繫這個結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可能它還不成熟,很片面。

舊時雖然有九師十丐的尷尬稱呼,但天地君親師的概念多少也能體現這個社會地位。我記得有位高僧大德說過:舊時,家長帶孩子去拜師,一併和孩子一起叩拜,可能有些作秀的成份,但在孩子心中影響深刻:既然父母都拜了,這個人多少也要尊重些。而老師受了家長一拜,自然不敢怠慢,報酬沒有太多的提及,但這一拜,我個人認爲份量極重,這也是社會規範的建立吧。

我原始的印象中,老師是穿長衫的文人,迂腐,多才,卻也嚴厲……其中並沒有富人的形象。解放後老師的工資似乎很低,聽我爸爸說出來擺個攤都夠老師好幾年。可他們回憶:那時候雖然工資不高,卻很幸福,學生仍舊也是不聽話,卻純樸。而現在我耳邊的怨聲載道,引得我覺得未來不甚光明。

後來,當我聽到有人對我說:跟班也爲你自己,有十塊錢呢!我突然覺得有種被羞辱的感覺。或許有人覺得我裝*。我承認我沒有崇高到完全脫離金錢。可我想解釋的是,我來,確實是想看看這羣學生,而我走,確實是由於眼前的現狀我接受不了,無恥地選擇了逃避——那十塊錢,限制不了我的去留。我想那個不幸的事實解釋了我的羞辱的感覺,我在不自覺地被帶向了一個市場規範。與此同時社會,媒體,法律……故意不故意地把這個工作的細則考量與經濟掛上了鉤。

會議上,領導們想營造一個類似家庭一個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氛圍,然後在這個氛圍中細細地說明與經濟有關考覈細則,那個不幸的事實已經說明這個貌似辦不到。而有趣的是學校恰恰最需要是一個社會規範來經營它。起碼我們不能像企業那樣隨意換掉電焊工一樣換掉一個任課教師吧!畢竟不應該是錢貨兩迄的交易。

問題有很多,我思考哪裏出錯了,我答不上來,我也想不明白,只能拋出這個問題:哪裏出錯了,我們該怎麼做?

以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作結尾:想污染一個地方,一是垃圾,二是鈔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