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明朝的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讀書,特別是讀好書不但可以提高個人的理論水平,還可以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養,增加個人文化素養。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讀書方面一直比較偏向於政治歷史方面,這或許和我的專業有關。但我們現在所出版的歷史書中,專業性過強,對很多讀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覺得歷史書就應該是這樣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俠(請允許我這樣稱呼明月同志,不這樣不足以表達我對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發現歷史書原來可以這樣寫,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解讀!

《明朝的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我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跟大部分人讀書的方式不同,我讀書喜歡一氣呵成!明月大俠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最早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聽說不錯。於是,利用工作之餘在網上進行了閱讀,一看就非常喜歡,後來還想方設法了實體書作爲收場,並熱心的向周圍的朋友推薦,這本書講的許多事情也給與我很多啓示和啓發,現陸續寫出來,與大家共勉。這次先說說對《明朝的那些事》的總體看法!

第一,寫史歷來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要客觀,不能捎帶作者個人感情。這樣寫出來的歷史纔夠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書的時候都是本着這樣的標準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壞的。但是在這本書上,這個標準完全不適用了。明月大俠不但在寫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評述,那些模糊的歷史人物彷彿是他活脫脫象地捏出來了,一個個人物個性鮮明得好像要從紙上跳出來。沒辦法說這麼寫是好還是壞,是專業還是業餘,起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看過那些一本正經的史書,你可能幾乎什麼都記不下來,而看過《明朝那些事兒》,那些人物是可以讓你過目不忘了。歷史上的人本來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爲被生硬地記錄在那些隻字片語的文獻中,他們失去了色彩,變得蒼白,而明月大俠的一支妙筆卻給了他們再一次的生命,這不是藝術再創造,而是還原,是精彩的歷史還原。

  感動一:說的不做,做的不說

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卻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個人:胡廣、王艮、解縉、李貫。他們是建文帝的臣子,科舉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爲長得不好,硬從狀元被罷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們在一個人的家裏密謀,討論今後的去向問題。

三人表現如下:解縉陳說大義,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與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國。王艮不說話,只是默默流淚。談話結束後的表現:解縉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歷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史書曰“縉馳謁”。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至,叩頭謝”。看看,多麼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貫也不落人後——“貫亦迎附”。而沉默不語的王艮回家後,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是領國家俸祿的大臣,到了這個地步,只能以身殉國了。”然後他從容自殺。前三位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這樣的人應該也有,但絕對是少數。文天祥應該也算一個,或許他們可能是迂腐的,不識時務的,不隨機應變的,可是,世界因爲有這樣的人,才存在氣節這個東西,才變得值得歌頌。

  感動二:朱元璋的確不是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坦蕩的人。

朱元璋是一個不加掩飾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後在修家譜的時候沒有像中國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樣給自己找一個顯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說“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個農民”,這種坦白實在讓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淵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譜,原本胡漢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後裔,可這樣的家譜別是“蒙”後人,連當時的人都欺騙不了!從這點來說,朱元璋同志的確是一個坦蕩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