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有感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這兩天在家裏花了很長時間閱讀《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於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極具影響力的專著,因此採用了精讀的方式,邊讀邊勾畫邊思考,收穫很大。

讀《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有感

書中的評課有一篇是針對鄭桂華老師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11年也在公開課上執教了這篇課文,因此格外感興趣,想看看王榮生教授是怎樣評這節課的。

鄭桂華老師的那節課是王榮生教授極爲推崇的一節好課。我先是翻看附在後面的課堂實錄,錄像導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師都想到了,然後讓學生談談感受,這個也尋常,接着是讓學生找找哪些句子傳遞這種感覺更強烈一些,從這個環節開始,鄭桂華老師開始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的形式,並思考爲什麼這樣的形式能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情感,學生起初感到有難度,可是經過小組合作學習,經過老師的巡視,慢慢有人說出了一些門道,並且後面說得越來越好,用詞專業,對句子和詞語明顯敏感起來,教師最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感情與表達形式之間的關係。

王榮生教授的評課,首先是覺得這節課的整個學生學習狀況,就是語文課堂的生態,是學生在語文課堂的經歷,是在其他語文教師的課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我理解,這個意思是說,真正的好的語文課堂生態應該是學生經歷一個成長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懂了,乃至於還要繼續學習下去。反觀我們的好多公開課,的確不具備這樣的課堂生態,比如有的太順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非常順利的完成了一節課,沒什麼難度;比如一節課下來,學生並沒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倒是想早點結束,感到很累,但教師有感覺,因爲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學生是不是真的成長了並不重要……

接着談到教學的流程。王榮生教授認爲,教學的流程,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導向這堂課的終點,表現爲課堂的生態,就是學生跟着老師走。語文課堂教學的流程,走向是預設的,關節點是精心設計的,但不是僵硬的,它依據地勢而流動,依據學情而可變化,因而具有教學現場的適應性,爲教學內容的生成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流程的連貫非常重要,而連貫實際上就是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問題。王教授舉了另外一個教學設計的例子,分爲五大環節,把朗讀、探究、感悟、體驗、創造這些東西都囊括了,但就是這樣一個十八般武藝都使盡的教學設計,卻被王教授批爲胡說八道。因爲這些環節是環環不相扣,要麼是方法本身錯誤,要麼是淺嘗輒止,不顧學情忙着跳至下一個環節等等,簡直無法用連貫一詞形容啊。

不過,這個教學設計中的朗讀的方法,我以前一直認爲很好,認爲可以調動學生興趣,現在才知道其實是爲了表演給聽課的人看,學生們花心思的是怎樣合作表演好,根本不是在追求優美的朗讀。

最後,王教授談到了教學內容的落點,就是在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實際所學的東西。比如,鄭桂華老師關於詞語、句式的教學環節,落點在學生的感覺,並引向感覺的細膩和豐厚,而另一個教學設計則是落在了含糊不清的美點上,而且要求理性的分析,學生只能模仿教師的示範。教學內容相差不大,差別的關鍵在於如何選擇落點,也就是你選擇這個教學內容是想讓學生學到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

聯繫自己的那節課,我的課堂生態如何呢?我的流程連貫嗎?我的教學內容落點正確嗎?想着想着,不覺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