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優秀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一)

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優秀讀後感範文

對像《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這樣的書而言,第一遍讀,像是做夢,摘抄點好詞好句以便日後賣弄,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讀後感。第二遍讀,宛若觀花,像是看了很多,其實並沒有看見。第三遍讀,或許才稍稍了悟些什麼……

幾天前聽作者聶曉陽在一個書館的講座,一位中年男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在這樣一個下午共同探討生死,探討心靈,但當我們走出去,可能立刻又會變得世俗,變得追名求利……”在場的人無不啞然失笑。但這或許是一個非常好,非常現實的問題。

反省我們每個人自己,不難發現,當我們用一段時間去安靜地讀一本心靈之書的時候,比如現在,我們可以感受到平靜和幸福,突然有了智慧,甚至即刻成佛了,但是,當我們重新去工作去奔波的時候,又會變得浮躁。我想那位中年男士其實是想問:當我們產生了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成就最高佛道的心願,怎樣才能保持這種心願呢?即如何保持菩提心?既然我們終歸逃不出那些現實的問題,比如高房價低收入以及以驚人速度增長的CPI,那我們去思考終極性的問題還有意義嗎?

我曾想,當我掙夠了足夠的錢,我就歸隱山林,潛心修行。但我又不得不問自己,多少錢是夠?身邊的朋友裏,月入幾千的工薪階層說自己錢不夠,但擁有上億家產的大老闆也依然在月月還貸!慾壑難填啊。所以,修行和生活對於我們這些世俗人是沒有一個明確界限的。

曾有朋友跟我說:“等我有錢了,我一定打扮得像貴族一樣。”我只是無奈地笑笑,然後說:“不是收入決定品位,而是品位決定收入。”修行也一樣,不是生活決定修行,而是修行決定生活。如果我們能用對終極性問題的思考去思考現實問題,那麼,我們掙錢,卻不會被金錢奴役;我們戀愛,卻不會被失戀折磨;我們上班,卻不會被工作束縛。“活着,其實就是一輩子又一輩子的修行。”這就話,我實在是喜歡。

  (二)

經由《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一書,作者講到的破除“我執”,“真正的慈悲,需要去除對自我的執着,不要凡事皆以我爲重、以我爲先。”

這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關於謙卑。有人說,對一個人最大的鄙視,就是無視。這從反面說明了人是多麼的需要被重視。但我曾聽熱騰活佛的一場講座錄音,活佛這樣說“我一個要飯的……”每當聽到這句時,內心總是被深深震撼。一位擁有極高名望的活佛,卻說自己是要飯的。同樣的,倉央嘉措這樣的法王,卻說“自己尚且不自知,你知我是誰。”也或許,真的只有我們這些半瓶子,纔在不停地咣噹吧。

說回來,如果我們還想着自己的菩提心,這個出發點或許就錯了。龍樹大師曾說“願他人惡行,皆熟集於我,願一切善,皆結果於他人。”作者聶曉陽也說“通過成全別人來成全自己。”他還說“慈就是愛,悲就是憐憫。”慈悲心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更何況一味關注菩提心也是一種執着,因而要時刻警醒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萬象皆空。、

  (三)

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以爲修行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這應該也是大部分人學佛的目的。記得金融危機後出現的一種現象,當所有人的收入都減少的時候,唯獨一個職業的收入逆流而進,那就是算命先生。如果說信算命也算是一種信仰,那麼看來人們在順境的時候大多醉心於歌舞昇平功名利祿,而只有在逆境的時候纔想到信仰。因此,很多人親近佛法是因爲現實中遇到的問題用他們既有的價值觀和智慧已經解決不了了,比如死亡,失戀,失業等等。

所以,作爲一位世俗人,我們想從佛法中獲得一些我們從未有過的智慧,從而更好地去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金剛經太子出宮的故事中,太子反覆說的一句話是:名之爲生的東西非常可鄙。可見,佛陀已經對我們所處的世界完全絕望,他要做的是如何出離世間。所以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修行的目的乃是生死輪迴的解脫。

倉央嘉措是位法王,是位虔誠的佛弟子。他當然明白名之爲生的東西非常可鄙,那他又爲何要像衆生一樣花天酒地呢?他爲何不在佛殿中專心修行生死呢?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名之爲生的東西非常可鄙,是不是生是令人厭惡的呢?是不是我們要祈求早死早超生呢?

首先,作者在書中說得明白,“在西藏,一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在他們的心靈世界裏,生命是世間最可寶貴的東西,而生命不只有一輩子,讀後感《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讀後感》。”“生命大於愛情,也大於仇恨。”

另外,倉央嘉措的一生,也向我們展示了:生,是一種苦,但不是遭罪,生活中的種種都可以用來觀想,用來了悟,用來厭離,用來走向解脫。就好像他在妓院中了悟一切情緒皆是苦,在愛情中了悟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在燈紅酒綠中產生厭離,從而更加堅定的出離。

  (四)

萬象皆空,因果不空。“因爲篤信因果報應,西藏的確比別的文化更能‘看得開‘其所遭遇的各種變故。”但同時,佛法是一種更大的、無限大的世界觀。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失戀的時候,我夜夜躲在被窩裏哭,我甚至想到自殺,想到……但當我打開電腦,我滿眼看到的,是強拆是不公是貧窮是疾病,我爲一位路邊賣東西卻被無良城管追趕致死的老奶奶鳴不平,我爲一位年輕媽媽不得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點點走向死亡而難過。我忽然發現,我自己算什麼?我的喜怒哀樂太微不足道了。

當然,我不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更不是用別人的無望帶給自己希望。我只是通過觀想,看到了廣大而無垠的宇宙衆生,從而開闊了自己的心胸。也因爲這樣的廣闊,從而使我們能更好的安於此時此地。梭羅說:謝天謝地,世界並不限於這裏……當然,有一天,經由佛法,或許我們也能足夠智慧,我們不再需要向外觀廣闊,我們觀想自己的內心,也一樣可以看到廣闊,看到無垠,從而不再拘泥於眼前的悲喜。

“一代法王經歷何其豐富,但外人往往只滿足根據隻言片語的文字進行的簡單化、臉譜化的認知。”謝謝作者把這樣一位法王完整的,立體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近來描寫倉央嘉措的書籍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繚亂,這本書的可貴不僅在於他透過那些惹眼的標籤爲我們還原了一位真正的佛弟子,更在於他依法不依人,通過倉央嘉措,帶我們親近了佛法,也還原了真正的我們自己。

  (五)

倉央嘉措是位修行人,卻縱情聲色;聶曉陽是位新聞人,卻選擇了這麼一個寫作題材……一位是在清靜中尋找世俗,一位是經歷世俗後歸於清靜……什麼是他們?他們又是誰?帶着這樣的好奇我翻開這本書……而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我才明白,倉央嘉措是在世俗中修行,而聶曉陽更是教會了我們用佛法的智慧更好的生活……

時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吃飯吃不香,睡覺睡不穩。我們花費上千元吃山珍海味卻吃不香,花費上萬元睡高級牀墊卻睡不穩。是食物不好吃,還是牀墊不舒適?當然不是。而是我們無法把內心隨身體同時安於此時此地。我們吃飯時想着工作,工作時想着跳槽,我們戀愛時渴望自由,分手了又害怕孤獨。我們連自己的事都理不順卻操心別人的事,連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了卻揣測別人的心。

佛陀告訴我們“內心已經安定,永遠睡得香。”我們無法像佛陀一樣智慧且時刻警醒,但至少,我們可以像這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吃飯的時候我就吃飯,當我睡覺的時候我就睡覺。”

在我的記憶裏,童年被問到的最多的兩個問題是:一,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啊?二,你長大想當什麼啊?前者分裂了我的家庭,後者羈絆了我的童年!當然,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第一個問題的愚蠢和荒唐,但,第二個問題仍然“點擊率”極高。於是,我們從小便學會了期待,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比現在好,我們相信當科學家一定比當小孩好。那麼爲了當科學家,我們努力學習,這樣的期待讓我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然後,我們需要不斷強化這樣的期待從而使我們還能堅持學習,期待越來越強烈,興趣卻變成了厭惡。當然,類似的事情還有,爲了賺錢而工作,爲了結婚而拍拖,爲了懷孕而愛……

我們之所以煩惱,在於我們不喜歡平常。我們好像必須讓自己有所等待,否則,難以度日。我們的心在一個又一個的妄念中漂浮着。幾天前,我坐火車硬座14個小時,起初我痛苦難耐,我用手機上網,聊天,發短信,打電話,只爲了打發時間,我不敢看手錶,我怕失望。然而,當凌晨一點多的時候,微博沒有人再更新,朋友都已入眠,我只能在火車上乾坐着的時候,我忽然發現窗外景色是那麼的迷人,荒野中的夜幕那麼清澈,所謂繁星點點,我萬萬沒有想到我一直眷戀的西藏空靈的夜空,竟在這樣一個不知名的荒野中重現。火車不再是到達目的地的一種手段,它似乎成爲了旅行的全部……

而這本書中,作者更是用了一個更恰當的詞彙,“安分”,來形容這樣的心態。“安分,則少了一份期待,從而更容易滿足。抗爭和顛覆,則每天在爭鬥·不滿和失落中度過,會不會漸漸慾壑難填,終生流離?在西藏,安分是一種美德。”記得聶曉陽曾在自己的微博中這樣說“對目標的執着,會使人失去整個旅途。每天我們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