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有感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莫泊桑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作家中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巴爾扎克逝世,就像是說好的要進行接力賽似的,走了一個浪漫文學派的巨擘和寫實小說創始者的巴爾扎克。來了一個“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天佑文壇,才能在近代文學史上留下如此輝煌燦爛、永恆不朽的一頁傳奇!

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有感

莫泊桑從事寫作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完成了數量驚人的作品,光是短篇小說便多達三百多篇。而其寫作的範圍更是包羅萬象,只要是與人、與社會有關的現象,都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過。最讓中國讀者熟悉且記憶深刻的要算他的《羊脂球》,當然他的《項鍊》《首飾》《在一個春天裏》《修椅子的女人》等作品也爲中國讀者所熟悉。在這些作品中,莫泊桑以相當優美的文字、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帶着諷刺戲謔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作爲社會底層的窮人和作爲社會上層的貴族之間的不同的心靈。不僅如此,他還源源不斷地以戲謔的筆法處理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和社會規範,揭露人性的慘痛無奈、生活的卑微假面和資產階級的僞善道德觀念。

莫泊桑是一個文學天才,他十三歲就開始寫詩,二十五歲就開始發表短篇小說。他短暫的一生爲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學作品。但是,天才和凡人是有距離的,天才再謙卑,也無法改變他們與衆不同的天性。他的心智如此澎湃,思想如此敏銳,又如何能找到可以與之推心置腹地無話不談的庸人呢?他很孤獨、很焦慮。這一點在他後來的作品中體現了出來。這種不可自拔的孤獨和焦慮最後毀滅了他,使一顆璀璨的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了!

拜讀莫泊桑的一生和他寫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他的生命動能是如此迷人,他的文筆、他的敏銳、他的真誠都顯示着他的才華!他是何等少見的天才!他的迅速崛起又快速隕落,讓人唏噓不已。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這就是社會和家庭如何保護天才。使他們有穩定的生活和家庭關係,使他們能夠安心的創作,而不被榮譽、慾望和內心的焦慮所壓倒。那麼,天才的作家可能會留下更多精美的作品。也許有人會說我這只是個人美好的願望,要實現是在太難了。但是,我們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也發現了一些長壽的天才,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信仰、有穩定的生活,長壽,而且有持續不斷的卓越產品出現。比如《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他活到八十二歲;再比如《湯姆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活到七十五歲。

天才需要穩定,有穩定的生活和穩定的情緒,纔可能將內在的睿智源源不斷地表現出來。有穩定的人際關係才能減少焦慮;有穩定的兩性之愛,纔能有清醒的心智創造出更多更棒的作品。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學生的家長,我多麼希望中國的年輕一代能夠出現一些天才的文學家和科學天才呀!但是我又不斷地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能夠爲天才的出現提供穩定的生活條件和健康的人生指導嗎?因此,我以爲整個社會都應該提供適當的渠道,使天才有安靜舒適的生活,有足夠的社會關愛。這樣可以使“天才與瘋子”之間那一條線,永遠不被跨越!

在西方,心理學家稱天才爲“Thegifted”。Gift的意思是禮物,換言之,天才原本意思是“上帝特別給智慧的人”,也就是上帝給平凡人的“禮物”。因此,天才人物就會在某些方面得到上帝的青睞,比普通人更加出色。但是別忘記從屬靈的角度看,聖經上說明了一種神與人之間的互動原理“多給誰就向誰多要”,上帝給天才特殊的才華,就要求天才多付出。有更好的表現。如果天才用上帝給的“禮物”去浪費生命,去任意放蕩,就等於破壞了與上帝的關係,因而就會失去上帝的祝福。

在中國天才被稱爲“天賦”,也有上天賦予的才能之意。如今,我們經常說天才是“先天才能加後天努力”。無論怎樣定義“天才”這個詞,有一點是確定的,“天才就是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有特殊能力”的人。在青年人中確實有一部分“天賦”較強的人,加上現在家庭教育的現代化,每一個家長都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家”。小音樂家,小科學家,小畫家……比比皆是。

歷史上,確實有一些天才人物,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優秀才能。比如社會學家韋伯,十二歲就能繪出歐洲歷史的地圖;十八歲入海德堡大學和大師辯論;二十五歲獲得博士學位;三十一歲任教授。再比如愛因斯坦,十一歲便精通了大學物理,學會了拉丁文、希臘文,又會拉小提琴;十六歲精通微積分;二十六歲提出“相對論”,從此改變了物理學界和科學應用界。再比如莫扎特五歲就做出協奏曲;八歲寫交響曲;十歲寫歌劇。莫泊桑更是世界少有的天才作家,如果他多活幾年,將會給人類留下更多的文學瑰寶。

但是,一般人很難注意到,“天才”們都很孤獨,由於他們過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太聰明,聰明到沒有什麼人能和他們分享的程度,他們難有知音,不被瞭解。他們很難和同齡人交際和溝通,因此內心十分焦慮,遇到心理問題不能儘快地解決。於是,嚴重的時候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或是壽命。精神崩潰似乎是他們的宿命。這一點,我們那些拼命要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家長們根本就沒有想到。看看歷史上的一些天才吧,韋伯三十四歲精神崩潰;莫扎特三十五歲就去世了;貝多芬只活了三十一歲;蕭邦只活了三十九歲;畫家梵高三十七歲自殺身亡……

可見,“天才”和凡人是有距離的,天才的心智如此澎湃,他們思考的如此敏銳,他們難以和平凡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因此“天才最大的痛苦就是人際關係問題。”如果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他們就能夠健康的活着,從事他們的研究工作,甚至可以成爲長壽老人。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天才也要接地氣”。天才不僅要學會與普通人溝通,還要學會和其他“天才”溝通。除此之外還要有信仰,講究個人的品德修養。這樣,“天才”才能克服內心的焦慮,使“天才與瘋子”之間的那一條線,永遠不被跨越。比如上面談到的托爾斯泰和馬克吐溫,他們都是基督教徒,都篤信上帝,有規律的生活,有知心的朋友和關心他們的家人,有穩定的人際關係和個人情緒,所以他們才能如此長壽、如此有成就。

聯繫現實,當我們被家人和老師當做“天才”培養的時候,當我們發現自己確實有些“天賦”、有些與衆不同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述和溝通。要與自己的親人和同學溝通、與同行溝通。我們還要嚴於律己,培養自己美好的品德,多做善事、追求內心的平安、平和。這樣有利於我們的事業成功和身體心理健康。我們都知道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經濟理論家和哲學家,但是他不孤獨,他有理解並永遠無私支持他的恩格斯和燕妮。有一大批工人運動的領袖人物,他們能夠理解馬克思的主張和理論,所以,馬克思才成功地完成了資本論的寫作,完成了那麼多的鴻篇鉅著。馬克思的理論是工人的理論,他有知音。有人可以溝通,因此他不但事業成功,做人也是成功的。

掩卷思索我們的教育體制,看看我們被高考之鞭追趕着的中學教育,很難想象能培養出像莫泊桑那樣的文學天才,我不由地想疾呼一聲,改革舊的教育體制已經是時候了。中國文學要在莫言之後有更精彩的巨星出現,有賴於大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