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

本文已影響 3.13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與沉》幼兒園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現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操作中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進行簡單的記錄。

活動難點:探索如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積木、塑料瓶、彈珠、泡沫、雪花片、蓋子、恐龍玩具、裝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記錄單(16)、筆、透明盆子、"↑""↓"符號圖片。

知識準備:知道什麼是沉,什麼是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師:今天小熊過生日,小螞蟻要到河對面去給小熊送生日禮物,老師準備了積木、大蓋子、塑料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1、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爲什麼(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小朋友覺得浮起來的材料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並用符號記錄。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出示ppt圖片)我們把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用符號"↑"記錄,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用符號"↓"。現在大家一起來猜想一下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老師幫忙將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積木、塑料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大蓋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後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纔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纔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泡沫、積木、瓶子、大蓋子會浮起來,彈珠、雪花片,恐龍玩具會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爲什麼有些會沉,有些會浮?

(1)小朋友們想想爲什麼有的東西會沉下去,有的東西會浮起來。(請幼兒個別回答)

(2)教師總結:物體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關,當物體達到一定的重量就會沉下去,而沒有達到重量就會浮起來。現在我們就來試試看。(做實驗演示給幼兒看)

(四)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探究一: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現在我們的難度要加大了,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如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

(2)請幼兒到前面來操作給小朋友看。

總結:小朋友們通過藉助可以浮的物體來幫助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幫助小螞蟻找到了過河工具。

(3)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藉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們可以想一想,等會到教室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祕密。

但是作爲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2

不同的物體在水裏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有些是上浮而有些是下沉的,下面這節課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大家瞭解下物體的沉浮現象,從而培養孩子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活動重、難點:

1、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過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裏。)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3

設計意圖;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爲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在水裏而且可以浮在水面?爲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尋找讓物體沉下去的多種方法,體驗實驗快樂

2.實驗中探索怎樣使浮起來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

活動準備:

音樂、沙子、(棋子、藥瓶、石頭、積木已消毒)溫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動過程:

一、音樂律動《科學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麼是浮,認識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認識沉在水裏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麼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沉在水裏呢?

3、實驗小結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沉在水裏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開發想象力,今天我們要去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四、小實驗

1、介紹材料

2、"實驗安全提示"

3、幼兒操作教師、教師巡迴指導

五、回憶錄

1、我知道怎樣可以把沉在水裏的浮上來

2、實驗後整理材料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現象,學會記錄實驗結果。

2、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自主實驗探索科學現象,培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沉浮的樂趣。

5、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水、毛巾、鉛筆、記錄卡、木頭、塑料、泡沫、玻璃、金屬、石頭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師:這個魔術袋裏啊裝了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麼嗎?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他們放進水裏會怎麼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記錄卡,引導幼兒看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並提醒幼兒記錄的方法。

二、分組實驗,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啊?

1、講解操作方法與規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後,馬上拿鉛筆到記錄卡做好物體沉浮現象的記錄。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在把物體放進水裏時要看仔細了,看一下物體到底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溫馨提示:

①把材料貼近水面輕輕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種材料;

③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現象記錄。

④小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師來回巡視,適時指導,幫助幼兒在觀察沉浮現象時,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記錄,同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4、表達與交流

請個別組幼兒彙報、分享實驗現象:在彙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

三、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卡作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並對幼兒錯誤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物體“沉、浮”有進一步瞭解。從而激發幼兒的探討興趣。

四、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趣的沉浮現象,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物體放在水中會發生很有趣的現象,小朋友在家裏也可以動手去做做實驗,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噢!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5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爲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等等,爲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泡沫板、石頭、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盤放在桌子的中間。

2、記錄表、筆、水盆。

活動過程

1、教學活動的導入

幼兒進入課室室後,坐在座位上。

老師:小朋友,我們來看看托盤中都放着哪些東西?

2、猜測物體沉浮狀態並記錄

老師:小朋友,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有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有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

老師:請你把猜想的寫到記錄表上,記錄表已將托盤中的材料畫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請你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上勾,等會我們再來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結果到底是不是一樣的。

3、實際操作物體,並記錄沉浮狀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老師:小朋友剛纔都將自己的猜測記在了記錄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對照記錄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並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4、幼兒對自己的實驗總結及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教師給以鼓勵。

教學反思:

1.通過幼兒親手操作,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

2.在活動中提供了適宜的材料讓幼兒人人動手,滿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動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從而增強了活動的目的性。

4.實驗結果評價中我給幼兒了充分的肯定。

5.本節課的不足在於拓展延伸時由於準備不足,孩子沒能答出人們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後還要多探究,並及時引導孩子爲以後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能用正確的語言進行描述。

3、體驗沉浮游戲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幾種常見的不同材質的物體,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戲的經驗。

2、物質準備:

(1)木塊、鐵製湯匙、乒乓球、石頭、海綿、玻璃球、鑰匙、小船;

(2)空塑料瓶、裝有重物的塑料瓶;

(3)幹抹布若干,裝有清水的透明大盤一個,供幼兒做實驗的實驗盆若干。

三、活動過程:

1、導入:以幼兒熟悉的鑰匙、小船等實物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引出沉與浮。

師:小朋友們,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神祕的東西,想不想知道啊?

引導幼兒初步感知沉與浮,對沉與浮感興趣,從而一起學習《沉與浮》。

2、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的沉浮狀態

(1)師:今天,老師除了給大家準備了小船和鑰匙之外,還帶來了很多禮物,大家一起來看下好不好?

逐一拿出來並提問,並引導小朋友認識沉與浮的表示符號,先讓小朋友猜想,教師示範。

(2)引導幼兒分組做實驗

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探究: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哪些物體一直浮在水面?

集中分享探究結果:組織幼兒集中交流小組探究的結果。

3、引導幼兒探究讓沉下去的物體起來的方法

(1)探究點一:不借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

師:老師把這兩個塑料瓶一起放進水裏哈,小朋友們發現了什麼?是不是一個沉下去,一個卻浮起來,爲什麼啊?那大家有什麼好辦法讓沉下去的塑料瓶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前提下能浮起來啊?(分開問)

引導幼兒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體。

集中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表述自己的實驗發現。

(2)探究點二:藉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師:鑰匙小兄弟一下水就沉在水底,很傷心,他想浮在水面上透透氣,小朋友有什麼好方法讓鑰匙小兄弟浮起來啊?

引導幼兒通過把鑰匙放在有足夠浮力的塑料塊上讓鑰匙浮起來。

聯繫現實:夏天天氣太熱,小朋友有沒有跟隨爸媽去游泳呀?小朋友游泳時要記得帶什麼東西呢?(不會游泳的人藉助游泳圈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4、教師小結

重的物體會沉在水底,輕的物體會浮在水面上,通過改變重量和藉助輔助物可以幫助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

5、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沉浮游戲,進一步認識沉與浮,學會使用沉與浮的表示符號,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的公開課,總體感覺收穫不小,對一些問題我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1、從幼兒熟悉喜歡的實物入手,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讓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有利於加深幼兒對沉與浮的初步認識,有助於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將沉浮知識聯繫到現實生活中,加深幼兒對沉浮知識的初步感知。

3、組織小朋友做實驗時,秩序較亂。由於教師初次攝入科學教學,教學經驗不夠,在做實驗之前沒有把實驗規則大聲講清楚,加上幼兒年齡小,課堂紀律觀念不強,所以做實驗時秩序較亂。

4、在提問題時比較倉促,由於時間限制,沒有讓幼兒多說一說自己的實驗結果,甚至有些幼兒想說但還沒說出來,幼兒之間交流不夠,沒有讓幼兒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些物體的沉浮狀態及沉浮原因。

5、教學內容設置偏多,幼兒難以合理、有效理解。

通過本次的科學教學活動,本人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今後將會繼續努力,加強學習有關教學的一些方法,爲以後的教學奠定基礎。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7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洗臉、刷牙、漱口我們都必須用到它。雖然水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孩子對於水的浮力並沒有太多的認識。有一天,在洗手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一個塑料袋掉在水裏,於是孩子馬上跑來問我:老師,爲什麼那個塑料袋漂在誰上面呢?我發現孩子們對這一現象的興趣非常的濃厚,於是我抓住了這一契機設計了這一活動《浮與沉》。本活動通過實驗來探索、豐富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並讓孩子們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現象,學會記錄實驗結果。

2、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自主實驗探索科學現象,培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水、毛巾、鉛筆、記錄卡、木頭、塑料、泡沫、玻璃、金屬、石頭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師:這個魔術袋裏啊裝了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麼嗎?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他們放進水裏會怎麼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記錄卡,引導幼兒看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並提醒幼兒記錄的方法。

二、分組實驗,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啊?

1、講解操作方法與規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後,馬上拿鉛筆到記錄卡做好物體沉浮現象的記錄。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在把物體放進水裏時要看仔細了,看一下物體到底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溫馨提示:①把材料貼近水面輕輕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種材料;

③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現象記錄。

④小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師來回巡視,適時指導,幫助幼兒在觀察沉浮現象時,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記錄,同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4、表達與交流請個別組幼兒彙報、分享實驗現象:在彙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

三、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卡作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並對幼兒錯誤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物體沉、浮有進一步瞭解。從而激發幼兒的探討興趣。

四、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趣的沉浮現象,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物體放在水中會發生很有趣的現象,小朋友在家裏也可以動手去做做實驗,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噢!

活動反思:

幼兒對實驗很感興趣,在通過實驗驗證時我說一個幼兒放一個,應該讓幼兒自己放物品更能調動積極性,應多進行此類活動。在科學角應投放沉與浮的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8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探索並記錄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激發了幼兒對沉浮現象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臉盆每組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記錄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展示各種物品)

2、 今天我們要來當一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關於沉與浮的實驗,我們要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地放到水裏面,來看看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會沉下去。

二、猜測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猜一猜。(分別記錄幼兒對各種物體沉浮狀態的猜測結果)

三、幼兒自主探索

現在請小朋友自己來做一做這個實驗,把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到水裏,要輕輕地放,如果這個東西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在這個東西的圖片旁邊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檢驗猜測

將猜測結果跟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後教師與幼兒一起來驗證這個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五、總結

1、你們知道爲什麼有的東西在水裏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嗎?

2、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祕密:水裏面有一種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輕的東西舉起來,讓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東西,它就舉不動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動建議:

1、記錄表中多一行空格,讓幼兒填寫自己的猜測,當幼兒做完實驗的時候可以自己進行對比。

2、在講到沉與浮的時候要向幼兒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有的幼兒會弄不清楚。

3、在幼兒實驗之前,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怎麼樣去做纔可以又快又好,這樣幼兒在實驗的時候會有條理一些。

4、實驗的材料儘量做到每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兒鑽空子。臉盆裏的水要多一些,讓幼兒可以明確看到沉與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東西也會感覺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小百科:力指物體在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液體和氣體)壓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9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目標一: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目標二: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目標三: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裏,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裏,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爲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裏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裏………。)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爲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爲幼兒的發展引路。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0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通過體育加深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沉”、“浮”字卡、魚缸、操作盒、水果模型、石頭、雪花片、瓶蓋、橡皮泥、橡皮、五子棋、鎖子、鑰匙、音樂光盤、讓小朋友操作的物品的照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名稱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好多好玩兒的東西,我們看看都有什麼?”(一起看課件)

2、幼兒操作材料並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象

(1)“一會兒我們來玩兒一個遊戲,請小朋友們把它們放在水裏,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要記得把你們的發現告訴老師”

(2)“在放的時候我們要一個一個的輕輕的、慢慢的放”

(3)“在放之前要把袖子捲起來”

(4)“如果水灑在了外面我們要用布把水擦乾淨”

(5)“現在就請小朋友們一起來做吧!看看你會有什麼發現?

3、教師介紹“沉”、“浮”的概念

(1)“剛纔我們玩兒了這麼多,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2)“教師將幼兒說的物品放在魚缸內的水裏,一起觀察物體的沉與浮”

(3)“我們把像鎖子、石頭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沉’”同時出示‘沉’字卡”

(4)“我們把像雪花片、積木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同時出示浮的字卡

4、出示幼兒操作過物品的圖片,提問它在水中是什麼現象?並將照片貼在相應的字卡後邊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更好玩兒的遊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來玩兒”

(2)“我這兒有一些圖片,我們來看看都有些什麼?”

(3)“這個是?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

(4)“沉,我們可以用向下的箭頭表示,表示它沉在了水底”

(5)“浮,我們可以用像上的箭頭表示,表示它浮在了水面上”

(6)將照片貼在相應的字卡後邊。

5、體育遊戲:

遊戲一:沉與浮

規則:沉(蹲下)浮(站起),一次比一次快

遊戲二:在小板凳上進行沉浮的練習。

玩法:音樂一想起來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圍着花園跑,當音樂停的時候,小朋友聽老師的指令,當聽到沉的時候小朋友蹲下,當聽到浮的時候小朋友站在椅子上。

遊戲三:加大難度,在胸前貼上圖片,進行沉浮的難度。

玩法:音樂一想起來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圍着花園跑,當音樂停的時候,小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圖片,是沉就蹲下,是浮就站在椅子上。

6、放鬆運動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祕密。

但是作爲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檯,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重點與難點: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

(一)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1、幼兒嘗試

2、得出結論: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二)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爲沉,有的幼兒認爲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三)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1、幼兒嘗試

2、得出結論:往空瓶裏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四)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裏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裏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着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裏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五)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爲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2

一、活動目標

通過探索活動擴大有關舞廳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派樣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探索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二、重點與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三、材料和環境創設

材料:各種性質的物品。如鐵、木、玻璃等製品。

環境創設:在科學角投放玩水器具,讓幼兒自由操作探索。

四、設計思路

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鐵、木頭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但是如果活動設計仍停留在讓幼兒瞭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着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爲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後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五、活動流程

自由探索——討論交流——指導探索——分析討論

通過自由探索豐富幼兒關於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經驗。

說明

自由探索有兩個目的,一是擴大幼兒的經驗範圍,既知道鐵在水裏會沉,木頭在水裏會浮,又瞭解一些其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所以在自由探索的活動中,讓幼兒減少探索中直覺行爲性,增強探索的預見性,有助於發展形象思維。自由探索前應該讓幼兒先預測,再實踐。

通過討論交流發展幼兒表達經驗的能力,激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

(1)出示物體,請幼兒預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並說說預測的依據。

(2)讓幼兒輪流通過實驗驗證預測的正確性。

(3)討論物體的沉浮會不會變,什麼情況下會改變。

說明

討論交流可以小組進行,也可集體進行。

3、通過指導探索,提高幼兒探索的友誼性,發展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明

在前面探索的基礎上,讓幼兒帶着任務探索,既設法使浮在水的東西沉下去。

(1)通過分析討論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A請幼兒演示講評探索的結果。

B幼兒相互評析探索方法的長處和不足,談談最喜歡哪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爲什麼?

C討論爲什麼大輪船不會沉下去。

說明

討論不一定得出結論,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答案。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3

活動設計背景

學會交往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進動力,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合作型的人才。許多社會學家認爲“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裏更爲重要”。在合作過程中幼兒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爲一個目標而共同奮鬥,從而體驗合作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我班在學習遊戲活動中一直注意對孩子進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幼兒園新添置了玩具“釣魚”,那些塑料魚浮在水面上,由於釣竿太少,沒有釣竿的孩子在旁邊等不及就將手上的小磁鐵扔進水裏,磁鐵沉下去了,孩子們聚在一起討論哪些物品在水裏浮起來,哪些物品在水裏沉下去,結合孩子們的認知,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沉與浮的小實驗,孩子們發現木頭、樹葉、小碗等在水裏會浮上來,而鐵絲、玻璃、勺子、磚頭等會沉下去。孩子們發現藉助於其他材料,沉與浮就會發生變化。如:小碗中放上石塊會沉下去,空的瓶子裝滿水或石子,瓶子也會沉下去,活動中孩子們對讓浮的東西沉下去,如何讓沉的東西浮上來特別感興趣,於是我選擇了《雞蛋的沉與浮》這一活動。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合作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他們在自由平等中交往、學習、商量、討論、操作等,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也有機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活動中,我除了提供材料外,更多的是關注和引導幼兒商量、合作、交流,讓幼兒通過合作、實驗,再實驗來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變化,來體驗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雞蛋在鹽水裏會浮起來。

2、培養幼兒小心、細緻的學習習慣。

3、培養幼兒喜歡做動手操作的活動,對做科學小實驗產生濃厚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培養幼兒細心觀察能力,喜歡動手做科學小實驗,知道雞蛋在鹽水中會浮起來。

2、難點:培養幼兒多觀察善思考,勤動腦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雞蛋、鹽、水、課件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師問:你們知道什麼東西能在水裏浮起來嗎?(幼兒回答各種答案)

2、請幼兒在準備好裝滿清水的透明小魚缸裏放進準備好的物品(如:積木、鎖子、蘋果、石塊、雞蛋等),觀察哪些物品在水裏浮?哪些物品在水裏沉?

二、教學過程

1、“我是魔術師”老師神祕告訴幼兒能讓雞蛋會“游泳”,讓它在水裏浮起來,淡水中加入食鹽(幼兒不知情),邊加邊攪拌,雞蛋慢慢的浮起來了。

2、設疑,讓幼兒猜測是什麼原因?

3、教師告訴幼兒加入水中是食鹽,能使水的浮力變大,雞蛋就慢慢浮起來了。

4、小朋友動手做實驗,把鹽放進水裏,小心的攪拌,雞蛋沉到水底還是有什麼變化,是沉還是浮,誰的雞蛋浮起來了。放鹽少雞蛋浮的起來嗎?放多少?請他把這個方法和同伴交流。小朋友在小心、細緻做着。並用圖畫、圖示、方法培養孩子的記錄能力。

5、接着使用課件,“放鹽→攪拌→雞蛋浮起來”。請小朋友在此細心觀察。

6、小結:小朋友整理雞蛋和水罐,把實驗的方法告訴爸爸媽媽,共同分享描述自己“玩中學”感受和成就感。

活動延伸

小朋友家裏有什麼東西也會溶化的,如:糖、豆粉放進水中用同樣的方法,看看有什麼效果。和父母一起觀察不同的水溫雞蛋浮起來速度一樣嗎?

教學反思

在小朋友做實驗的過程中,一個小朋友偷偷用手指點鹽水,眉頭一皺說很鹹的。嘴巴不舒服,另一個小朋友說,你趕快去漱口,孩子們在取得直接經驗,並會幫助夥伴。實驗中博博的雞蛋浮起來了,不小心水潑了,愛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續水,雞蛋又沉下去了,又加鹽來攪拌。操作過程比較簡單,孩子很快實驗成功,過程積極、愉快。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記錄能力,在活動中讓孩子學會學習方法,通過圖畫、圖示、手工等方法進性大膽的表達和反饋,有助於個性發展,同時孩子們在實驗中互相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從而更還的保證了實驗的成功,孩子們體會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也可以準備孩子常見的可溶性物質:茶葉、肥皂、洗衣粉等做對比實驗。需要注意水的溫度在20°是比較合適的溫度,如果是冬天做實驗,可以加入適量的熱水,幫助鹽較快溶解。課後的日子裏,有孩子提出人在鹽水裏會浮起來嗎?旁邊的小朋友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最後我把這問題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回去解決,可以查閱書籍,可以上網查,可以問父母,最後孩子們的答案真多呀,延伸到中東死海、四川大英縣死海,從而激發了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去探索科學奧祕的好奇心。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4

《蔬果沉浮》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觀察蔬果,並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音樂磁帶,四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桃、荔枝、西紅柿、土豆等蔬果;

2、四個水槽,托盤,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逛“蔬果超市”導入。

今天呀,老師帶小朋友們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一起看看超市裏有些什麼?

“呀!小朋友們快來看,這裏有好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嗎?”

(讓幼兒自由討論)這時小朋友們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在說它們的形狀,有的在回味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們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們把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

“香蕉、西紅柿、土豆呢?”

這時小朋友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用老師爲你們準備的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開展活動之前,考慮到幼兒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們教師爲他們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讓他們在不作任何提示下,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玩一玩,比一比。

“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帶領幼兒到操作檯,讓他們自主探究,把各種蔬果一一放進水裏,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後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猜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而且,這一環節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講一講,議一議。

“現在我們小朋友都做過實驗了,並知道了結果,誰願意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分享一下你的發現。”

(讓幼兒分別回答,這一環節很好地培養了幼兒樂於表達的行爲習慣)

“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那麼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比如說,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間呢?”

(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然後集體來解決。)

【活動延伸】

“這些問題我們小朋友都幫忙解決了,但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蘋果浮到水面來?”

(幼兒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我們覺得,這樣的活動要不斷的開展、延伸下去。)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過程中,我們爲幼兒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同時通過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蔬果沉浮的祕密,並學會將結果記錄下來,這充分培養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講一講,議一議這一環節,通過集體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發現祕密後的樂趣。

《浮與沉》幼兒園教案15

活動目標: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準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通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瞭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着,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反思分析

此“沉與浮”的區域活動從讓幼兒把物體放在水中玩一玩的遊戲進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兒發現了不同的物體有的浮,有的沉,從而對沉浮現象產生興趣,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在有了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或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進行探索,這種沉浮逆向變化本身有着趣味性,對幼兒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同時也是對活動的難度遞增,使操作活動既有遞進性又有挑戰性,還可維持幼兒對沉浮現象的持續興趣,操作成功後的圖畫方式記錄探索過程,及挑戰物體沉浮變化的不同方法及讓更多的物體變一變沉浮,不僅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也讓小朋友同時分享了別人的成功經驗,還能不斷激發幼兒去繼續探索的興趣。本活動還有待於實踐,可能記錄物體沉浮變化時孩子會有困難,如記錄表裏的記錄孩子自己畫難度高,調整爲用標記、小圖示貼。

此活動操作性、探究性強,可以幫助幼兒自己建鬆物體沉浮現象及變化的經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