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8篇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人體感覺的探索精神及學習的興趣。

2、發展幼兒的感知、觀察能力及用不同語言表達感官經驗的能力。

3、認識感覺器官的重要性,學習運用聽、看、摸、嗅等感覺途徑探索事物。

活動準備:

圖片,卡片

活動過程:

1、健康活動:身體觸覺愛護眼睛

2、語言活動:故事《顏色真奇妙》小線索大偵探

3、社會活動:神祕箱假如我看不見

4、科學活動:嗅覺瓶眼睛變魔術複習8以內數的形成

5、藝術活動:歌曲《貓戴帽》製作香香袋

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活動區角,各種五官表情卡片、娃娃臉譜(無五官)、彩色透明卡、眼鏡架。

家長工作:

1、和幼兒一起蒐集日常生活中顏色鮮明、氣味較強、觸感較明顯的物品,供幼兒運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探索。

2、外出時注意引導孩子運用不同的感官瞭解周圍環境。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聽音樂。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作品,體會畫中的自然風光之美,體驗盲女用心去感受的寧靜。

2、能大膽講述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用心去想象創作繪畫。

3、能對盲女的失明產生同情心,在生活中關心、幫助盲人。

活動準備

PPT課件,舒緩柔美的音樂,《森林狂想曲》、素描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體驗黑暗中的感受。

1、請幼兒閉上眼睛,半分鐘後,教師:大家閉上眼睛這麼久有什麼感受啊?

如果眼睛看不見了,你們覺得有什麼壞處?

2、播放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欣賞音樂,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發出的美妙聲音。

教師:你們聽到了什麼?你們覺得這段音樂是在哪個地方?

二、展示PPT上的盲女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整體畫面。

1、教師:老師請小朋友欣賞一幅圖畫,大家看看圖上有什麼?

地上有什麼?

遠處是什麼?

2、教師:這幅畫有哪些顏色?

你看到這幅畫有什麼感覺?

你最喜歡這幅畫的哪個地方?

3、引導幼兒討論畫中人物的關係。

教師:圖上的兩個女孩是誰?爲什麼有個小女孩閉着眼睛呢?

4、教師:這個小女孩眼睛看不見,我們叫她盲女。

你們猜猜這兩個小女孩在做什麼?

5、引導幼兒觀察人物的表情。

教師:盲女的眼睛看不到,她能用什麼方法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嗎?

6、教師:除了這些,她還可以怎麼感受呢?(比如摸,聞)

7、鼓勵幼兒發揮創造想象力,交流討論爲這幅畫想一個名字。

教師:你們喜歡這幅畫嗎?大家爲這幅畫想一個美麗的名字好不好?

8、教師出示PPT,簡單介紹這幅畫的作者(約翰·埃弗雷特·密萊,英國人,他9歲就開始學畫畫,他畫了很多作品,這是他其中一幅,這幅畫叫《盲女》)。

三、創設藝術氛圍的環境,引導幼兒想象、感受作品。

1、教師:你們見過盲人嗎?盲人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靜靜聽老師講述畫面中美麗的自然風光吧!(播放柔美的背景音樂)教師用語言描述:親愛的盲姑娘,輕輕地坐到這裏來,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你感覺到柔軟的草地嗎?用你的鼻子去聞一聞,你聞到清新的空氣了嗎?你聞到花香了嗎?用你的耳朵去聽一聽,你聽到小鳥的歌唱了嗎?你聽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跑的聲音了嗎?你聽到小溪在流動的聲音嗎?……還有,我要告訴你,天空很藍,還有一道絢麗的彩虹,草地很美,星星點點的小花把草地裝點成美麗的花地毯。

四、自主創作,讓幼兒繪畫自己心中最美的畫面。

1、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作。

教師:你們出去遊玩過嗎?大家畫一畫自己心中最美的畫面好不好?

2、展示繪畫需要的材料,講解繪畫過程的要求(不能把油畫棒弄斷,不能離開自己的座位)。

3、教師觀察指導幼兒繪畫。

五、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作品。

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教師表揚鼓勵。教師:你畫裏面有什麼?有哪些顏色?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要有愛心,交流討論如果遇到盲人,你會怎樣幫助他。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幼兒能夠學習10的分成幼兒能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幼兒能夠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

準備材料: 幼兒分組(如:四組,準備40顆糖果,每組10顆)糖果可是手工製作的假糖果。

小白兔卡片9張(每張分別有1,2,3,4,5,6,7,8,9只小白兔),胡蘿蔔卡片9張(每張分別有1,2,3,4,5,6,7,8,9根胡蘿蔔)故事導入:小熊媽媽給小熊10顆糖果,叫小熊把它們分成兩份。

師:有幾種分法?怎麼分?(分法糖果)我們大家分組跟小夥伴們說一說好不好?

幼兒討論完後,請每組幼兒的一位小朋友說他的分法。

活動過程: 師: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分法,那讓我們看下小熊是怎麼分的?

PPT演示,並在演示過程中提問幼兒?

師:大家說小熊分的對不對?

幼:對!

師:那我們獎勵小熊吃糖果好不好?

幼:好。

師用PPT演示圖片糖果。

鞏固過程:師:小朋友,小熊有糖果吃,你們想不想吃啊?

幼:想。

師:那老師待會給你們題目,答對的小朋友就獎勵糖果。

PPT出示題目,請個別幼兒回答,糖果統一下課發。

結束:遊戲:小白兔找蘿蔔請18名幼兒上來,9個拿不同數量的小白兔的卡片,9個拿不同數量的胡蘿蔔卡片。

說明遊戲規則: 小白兔要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胡蘿蔔。

小白兔排一行,胡蘿蔔排一行。面對面站着,兩行之間相距3米左右。讓小白兔一個一個跳過去找和自己可以合成10的胡蘿蔔。一個找完之後問沒有參與遊戲的小朋友有沒找對。

總結:遊戲結束,問幼兒今天學了什麼?

師:10可以分成……幼:1和9師:10可以分成……幼:2和8……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設計思路:

近階段,我們小一班的孩子正圍繞着“我的朋友在哪裏”的主題開展着一系列的活動(包括: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找朋友、猜一猜、摸一摸,送禮物等)。小班孩子由於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的活動往往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想不到其他人,在開展了這個主題以來,孩子們開始試着找朋友,和朋友一起遊戲,但我們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和開朗、活潑、善交往的孩子一起玩,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膽小、又不善交往的孩子則常常很孤立,要麼一個人坐着,要麼獨自玩耍,很少有同伴去注意他們,更沒有人去關心他們。所以,我預設了這次主題活動:關心關心他們。

二、主題目標:

1.能夠發現別人明顯高興與不高興的表情,會用簡單的語言和動作去關心和幫助別人,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

2.繼續體驗與朋友共同遊戲的快樂,知道朋友越多越好。

三、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情感體驗:

1.最近,我們小一班的小朋友一直在講講好朋友,找找好朋友,那你們跟好朋友在一起開心,還是一個人孤孤單單開心?爲什麼?

2.那你們開心的時候會做什麼動作呢?(請幼兒來做做)我們一起來做做開心的樣子。

3.你們看,我上一次把你們和好朋友玩的開心的樣子都拍下來了。

(二)觀察照片,幼兒討論:

1.找找哪一個是你,爲什麼這麼開心?

2.這裏還有幾張照片,看看是誰?他們開心嗎?(不開心)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猜猜他們爲什麼不開心?

3.請不開心的小朋友講講爲什麼不開心。

4.怎麼讓不開心的小朋友開心?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話?你會和他做什麼?

5.現在你可以去關心他們,讓他們高興?誰想去和ⅹⅹ玩?關心ⅹⅹ的小朋友有嗎?

(三)幼兒分散活動:

引導幼兒去關心同伴。

(四)講評延伸:

1.介紹你是怎麼關心小朋友的?講了什麼話,怎麼做的?

2.問不開心的小朋友現在開心嗎?你以後可以自己去找找好朋友,好嗎?

3.引導幼兒要經常關心這些小朋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願意幫助別人。

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

《小小幫手》動畫視頻、“人人幫我”圖片。

材料準備:

豆莢若干、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小小幫手》,引導幼兒討論視頻內容,激發興趣。

——視頻裏企鵝小福幫爸爸做了哪些事情?

——小福幫爸爸做完這些事情心情怎麼樣?

——你覺得小福的媽媽回到家,看到小福和爸爸做的事情,心情會怎樣?

小結:小福幫助爸爸收東西、拿食物、擦桌子、疊襪子、擺餐具,做完這些小福開心地笑了,原來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啊。

組織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曾經幫助別人做過哪些事。

——你在家裏有幫助過爸爸媽媽嗎?說說你幫助他們做過什麼事?

——你在幼兒園有幫助過小朋友或老師嗎?說說你幫助他們做過什麼事?

——你幫助別人後心情怎麼樣?

小結:每個小朋友都是棒棒的小小幫手,當我們幫助別人之後,自己也會感到很快樂。

出示圖片“人人幫我”,引導幼兒瞭解他人是怎麼幫助小朋友的,知道我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互相幫助。

——圖片上是誰?

——他/她在幫助小朋友做什麼?

小結:我們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我們,互相幫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出示材料“豆莢”、“玩具”,請幼兒分組幫助廚房阿姨剝豆莢,幫助生活教師清洗玩具。

——小朋友們也來當小幫手,幫助廚房阿姨和生活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比較分辨燈籠的特徵,學習看算式題掛燈籠,理解加法的實際意義。

2、通過掛燈籠遊戲,感受節日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掛燈籠》PPT;

2、墊板每人一塊,每個墊板上有5以內算式題一道;

3、各式燈籠每人三條。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

師:“我們這個月10月1日,過了什麼重要的節日啊?”

師:“在國慶節的那天我們大街上或者在屋檐上都會掛哪些東西顯得喜氣洋洋?表示我們在迎接國慶節的到來呢?”

小結:我們在慶祝節日的時候,都會掛上表示喜慶的燈籠來表達我們的快樂。

二、看算式題掛燈籠

師:“你們瞧,老師這裏也帶來了什麼啊?我們今天也把這些漂亮的燈籠掛起來,把我們的城市打扮得更美麗,好嗎?”

教師逐一演示PPT:

(1)觀察5個燈籠(第一張ppt):

提問:這裏有幾個燈籠?這些燈籠有什麼不一樣?(形狀、大小、顏色、圖案有無福字)

(2)觀察算式題1+4=5和一串燈籠(第二張ppt)

提問:

A你又看到了什麼?(式題和燈籠)

師小結:1+4=5就是一道算式題,中間有加號的是加法算式題。算式題下面的一串燈籠,就是老師看着這道算術題來掛的。數字1,我用1個大燈籠表示;數字4,我用4個小燈籠表示,數字5,就表示這串燈籠合起來一共有5個。

(3)觀察算式題4+1=5和燈籠(第三張ppt)

提問:這道算式題中的

4、1和5分別表示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有4只怎樣的燈籠?1只怎樣的燈籠?合起來是幾隻燈籠?

小結:原來,我們在掛燈籠的時候,一定要先看清算式題。看到算式題中的數字4,我們在掛燈籠時就先掛4個小燈籠;看到算式題中的數字1,我們再接着掛1個大燈籠,合起來就是5個燈籠。

(4)出示算式題3+2=5;和五個並排放的燈籠(第四張ppt);

提問:看,這是一道什麼算式題?我請小朋友來試試,請你看着這道算式題來掛燈籠,你會怎麼掛?有哪些不同的掛法?(幼兒說,教師演示)

教師簡單小結:原來,看着算式題,我們還可以根據燈籠的不同的顏色、形狀、大小、圖案等來掛,可以有兩種甚者更多的掛燈籠的辦法。

三、幼兒操作

師:“接下來,請小朋友看着老師給你們的算式題來掛燈籠。可以根據燈籠的大小、顏色、形狀來掛,看誰能用一道算式題,掛出兩串、三串燈籠!

1、幼兒操作

2、交流:

(1)先互相介紹,念念式題,並說說燈籠代表的意思。

(2)發現問題:找找有沒有問題?哪裏有問題?(教師幫助幼兒分析)

延伸活動:

今天,我們玩了掛燈籠的遊戲,國慶節除了掛燈籠,我們還可以用哪些辦法,讓我們的城市更漂亮呢?

下次,我們也用這些加法算式題來掛彩燈、掛彩旗,用這些式題表示不一樣的東西,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看懂常用的天氣預報標誌。

2.感知天氣變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簡單的氣象知識。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可以積極主動的去觀察天氣變化,並瞭解不同天氣情況對人和自然的影響(如下雨天,出門就要打雨傘;太陽天,出門就要減衣服;下雪天,出門就要穿厚厚的衣服),認真比較各種天氣的特點(如看到晴空萬里,有太陽,就是大晴天;而看到灰濛濛的天氣,那麼就可能是要下雨了等等)。

說明:由於幼兒生活經驗貧乏,有些天氣的特點不是很明顯,有的時候很難分辨出各種天氣的情況,以致於在生活中感到好奇和困惑。因此,應對各種不同的天氣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從而有所感知!

難點:幼兒可以用完整,明瞭的語言,說出各種天氣的標誌,並能說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天氣,要做怎樣的準備!(如。在下雨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到雨傘或雨衣等)

說明:幼兒年幼無知,語言不流暢,只有時常糾正,改變幼兒的說話說“後半句”的習慣,纔會真正的讓幼兒說出完整,明瞭的句子,積極的講解纔會引起幼兒的重視並能主動地響應,真正地“導之以行”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用完整話語的引入纔會真正的使幼兒用恰當的詞語說出心裏所想,所感。

活動準備:

1.各種天氣的卡片。

2.操作材料《會變的溫度》。

3.晴雨轉盤模具。

活動過程:

1.提問導入。

——這個時候是什麼季節呢?(冬季)

——我們看看冬季窗外的天空是怎樣的呢?(請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好的,有的小朋友說自己看到了窗外的天空是灰濛濛的,有很多雲等現象,對吧!(對)

——那老師馬上表演電視裏面的氣象臺主持人,來總結一下我們小朋友看到的外面的天氣。但是,老師表演完之後,小朋友們要回答老師,今天是什麼天氣,好嗎?(好)

——老師表演:今天小陶子幼兒園上空的天氣是多雲,氣溫13~19攝氏度,請小朋友們增減衣服,以防感冒!

——播報完畢,有哪個小朋友可以告訴老師今天是什麼天氣呀?(舉手回答)

——很好,謝謝**小朋友,那老師今天講的新課內容是《天氣預報》(板書)

2.看各種天氣的卡片。

詳細過程:

——老師這裏有幾張圖片,你們看看今天的天氣像哪一張圖片。

(幼兒回答,老師根據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判。)

——很好,那這樣的天氣我們叫它多雲天,老師手裏還有其他的圖片,第一幅這樣的天氣我們叫它晴天、雨天、雪天等;

——小朋友還能想到其它的天氣嗎?

(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如平時見到過的天氣和天氣預報裏看到的天氣)

——不同的天氣我們應該怎麼做?比如下雨天(下雪天、晴天、雷電)我們應該怎麼做?

3.互動遊戲—小小郵遞員送信。

遊戲目標:

小朋友們通過遊戲,認識不同天氣的標誌,從而使小朋友們對天氣有更深的印象,並對其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和好奇感,以至於小朋友們自覺主動地去觀察天氣變化等。

活動延伸

——如果一直是一個天氣,比如說一直下雨、一直下雪等對我們好不好?

(不好)

——舉例,一直下雨就會引起水澇災害,如泰國最近的洪災,水深兩米,小朋友都不能去學校上學,並且家裏的冰箱、電視機都被洪水沖走了;一直出太陽,我們的莊稼就會被曬死,我們就沒有食物可以吃了;一直下雪,我們的小朋友會冷得受不了。

活動總結

氣候的變化與人們的活動關係很密切,世界上萬物生長需要多樣的氣候條件,但是持續長的過冷、過熱、乾旱、水澇都會給人們造成災害,所以要學會尊重自然規律、愛護自然、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教學反思:

1、應讓在配合說天氣與星期後,增加幼兒完整的用語言說明天氣和星期,讓幼兒學會完整表達。

2、引出各種天氣時,可以用聲音引出,如錄音等。

3、如何讓主題引出時應該更新穎。

4、能帶幼兒在各種天氣模擬裏去體會理解更好。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腳步,初步能配合鼓聲跟隨竹竿跳出步伐。

2 體驗跳竹竿舞的樂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10根5米長的竹竿,小鼓一面,故事《媽勒和怪獸》課件。

2 《跳起來》和《敲起竹竿跳起來》音樂,竹竿舞錄像。

3 紅、黃、藍、綠小圓點,壯族男女孩頭飾。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師幼做律動《跳起來》。進行熱身運動

教師:(師生用壯語問候)勒寶好!勒少好!老師好!我們再用壯話跟客人老師打聲招呼吧!我們聽音樂,跳起來吧!助教播放《跳起來》音樂。(過門開合手,第一句歌詞幼兒做師公舞的基本動作。第二句歌詞幼兒跑去找一位好朋友撞屁股。)

(這一律動簡單、有趣,幼兒發出了開心的笑聲,爲這節課鋪下了壯族的特色和遊戲的基調。)

二、講述《媽勒和怪獸》的故事

教師:勒寶、勒少,黃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媽勒和怪獸》的故事,什麼是媽勒?壯語裏“媽”就是媽媽,“勒”就是孩子。(助教播放課件。)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壯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怪獸經常出現。搶走糧食,傷害人們。怎麼辦?媽媽和她的孩子想了很多辦法趕走怪獸,他們發現怪獸都很害怕一種腳步聲“咚咚,噠噠”,他們還發現敲竹竿也能嚇走怪獸。於是,他們用怪獸害怕的腳步跳過敲打的竹竿戰勝了怪獸。爲了慶祝勝利,人們跳起了竹竿舞。竹竿舞於是流傳了下來,豐收了、勝利了、過年了、過節了、高興了,人們都跳起竹竿舞。

(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幼兒傾聽。教師邊講述邊做動作,加強幼兒對踏跳步的認識。)

三、觀看竹竿舞錄像,學一學動作,師敲鼓爲幼兒打節奏

1 教師:竹竿舞是怎樣的,你們看過嗎?(幼兒:看過。)黃老師請你們看一段“三月三”歌圩竹竿舞的錄像,小朋友要認真看哦,看完了我們還要學一學。可以嗎?(助教播放錄像,幼兒觀看錄像。)

教師:叔叔阿姨跳得好看吧?我們來學一學怎麼樣?

四、師生扮演媽勒。配合鼓聲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腳步

教師:我們來扮演勇敢的媽勒,我是“媽”媽媽,你們是“勒”孩子。我們一起去戰勝怪獸,好嗎?怪獸害怕什麼呢?誰可以跳一跳?(教師請兩名幼兒示範,教師嘗試讓第一名示範的幼兒腳步配上鼓聲,發現很困難,教師放棄。)我們都來試一試。(全體幼兒園在媽媽身邊做動作。)

1 教師示範,幼兒尋找舞步特徵。(踏、跳)教師:剛纔我們的腳步是怎樣的?(教師發現這樣問幼兒很久沒回答上來,於是。教師把動作分解示範,幼兒纔回答出踏、跳。)對了,媽媽來教你們讓怪獸害怕的腳步吧。我們的腳步是這樣跳的:一隻腳先踏一步再跳起來,然後換另一隻腳,踏下去再跳起來。踏一跳、踏一跳、踏一跳。

教師:孩子們,跟着我一起來。踏一跳、踏一跳。(全體幼兒圍在媽媽身邊做動作。)

2 引導幼兒發現舞步特徵。

教師:有些孩子還沒學會,爲了讓大家都學會這個腳步,媽媽請你們分清踏和跳兩個動作誰是重的誰是輕的,幼兒很快就回答踏是重的,跳是輕的,教師於是再讓幼兒踏跳體驗輕重。

3 師生共同製作圖譜。

我們畫一畫圖。把這些動作記錄下來好嗎?踏是重的我們用什麼來表示?跳是輕的我們用什麼表示?(幼兒自由討論。他們大都同意重的用石頭表示,輕的用紙、羽毛、棉花糖、白雲等表示。)教師在竹竿線上畫下石頭和白雲。教師手指石頭和白雲,口唸踏、跳,全體幼兒練習。(教師發現這一圖譜不是很有效,很多幼兒根本沒有看圖譜。自顧自地練習。)

教師:孩子們,跟着媽媽去趕走怪獸吧。預備一起!

五、敢於嘗試運用竹竿舞的基本腳步跳竹竿

1 嘗試跳過靜止的竹竿。

教師:孩子們,竹竿那邊有隻怪獸。現在是收穫的季節,怪獸又出來搶人們的糧食了,我們一起用腳步聲嚇走它好嗎?準備好了嗎?預備一起!(一次)

教師小結:你們這樣的腳步是不能嚇走怪獸的,爲什麼?(幼兒很快回答:我們的腳步不夠整齊。)怎樣使我們的腳步整齊?(幼兒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教師:咱們分組跳竹竿。孩子們看看你們鞋面上都貼着不同顏色的圓點,我們請紅色圓點的孩子站第一排,黃色圓點的孩子站第二排,藍色的站第三排,綠色的站第四排。紅隊先跳。黃隊等紅隊跳到第二根竹竿時再跳進去……預備一起!(個別幼兒不明白如何分組,所以浪費了一些時間。教師也沒有強調統一先出右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齊度。)

2 嘗試跳過敲打的竹竿。

(1)幼兒嘗試用踏跳步跳竹竿。

教師:這次我們的腳步比第一次整齊多了,只用整齊的腳步聲。威力不夠大,想想看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東西敲打出讓怪獸害怕的聲音?(竹竿)我們請客人老師來幫幫忙,她們敲竹竿,我們來跳,有人敲有人跳好嗎?

教師:竹竿敲起來了,有媽媽在,孩子們不要怕,我們是勇敢的媽勒!預備一起!(竹竿敲起來後,幼兒有些害怕,比較亂。教師此時如果請個別幼兒示範跳過去,也許這節課會更精彩!)

(2)教師小結:這一次不夠整齊,有些孩子看到竹竿敲起來了,就很害怕。竹竿敲起來了,跳過去時我們注意把腳擡高一點點,還是用踏跳步跳過去,孩子們,加油!

(3)分男女跳竹竿。

教師:你們想不想看看其他的孩子是怎樣跳的?我們先請女孩子,男孩子當評委。教師:女孩子跳得怎樣?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好!(這一環節,想讓幼兒分組休息,男孩的回答,讓我對自己的提問效果產生了懷疑。)接着男孩跳女孩當評委。

(4)全體幼兒跳竹竿。

教師:這次我們男女孩一起跳過去,團結起來,爭取一次就把怪獸趕跑好嗎?有沒有信心?孩子們羣情激憤,昂首挺胸,表情凝重。

教師:怪獸被趕跑了,我們勝利了!耶——!(幼兒歡呼雀躍!)孩子們,剛纔我們當了一回勇敢的“媽勒”。你們真棒!現在呀,每年“三月三”爲了紀念勇敢的媽勒,慶祝豐收,人們總會跳起歡快的竹竿舞。(助教播放竹竿舞錄像)我們壯族是個熱情好客的民族,現在我們戴上帽子,掛上壯錦袋,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跳竹竿舞,好嗎?客人老師請你們和我們一起跳竹竿舞。助教播放《敲起竹竿跳起來》音樂。(幼兒戴帽、掛壯錦袋時間稍長了些,這一環節有些聽課教師建議是否可以提前。)

自我評價

1 基本完成目標。

2 扮演角色練習腳步,幼兒在遊戲情境中學習,保持了較高的積極性。

3 圖譜不是很有效,部分幼兒已學會腳步,故不看圖譜,自顧自練習。

4 分組後,幼兒仍沒能很整齊地跳竹竿,也許是教師在幼兒剛學會腳步的基礎上就想讓每組幼兒同時跳竹竿,爲難孩子了,也許是教師的引導策略不夠好。

他評

1 圖譜的石頭和白雲應在同一直線上。最好能區分左右。

2 需不需要圖譜,關鍵取決於幼兒的學習需不需要。

3 踏跳步是兩個不同的指令,而鼓聲卻是“咚咚,噠噠”,是否可以把鼓聲改爲“咚噠、咚噠”。

4 幼兒跳竹竿的節奏慢了些,加快可能更符合孩子特點,跳起來感覺也會輕鬆些。

5 提示統一先出貼有顏色圓點的腳(右腳)也許會提高整齊度。

6 跳竹竿時,沒有個別幼兒表演是一大遺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