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寬窄,在比較中區分寬窄,會運用感官比較兩個以上物體的寬窄。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知道物體特徵的相對性和可變形。

  活動準備

1、各種寬窄不同的紙板若干

2、活動室置放寬窄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小客人“皮皮”導入

1.出示各種紙板,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紙板的不同。

2.介紹活動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二、遊戲:幫助小客人

1、啓發幼兒用不同方法比較寬窄。

2、引導幼兒按意願分組比較各自的紙板,交流比較結果。

幼兒會用正確方法比較物體的寬窄。

三、遊戲:小小修路工

幼兒同寬窄不同的紙板拼搭各種路,並比較寬窄。

四、遊戲:超級變變變(課件)

1、幼兒按指令出示自己手中寬、窄不同的紙板。

2、幼兒按要求出示後,再相互比較寬窄。

(瞭解寬窄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幼兒知道物體特徵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五、遊戲:找找看

尋找教室中寬窄不同的物體。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2

教學目標:

能運用感官比較三個以上物體的寬窄,知道物體寬窄的相對性。

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難點:

比較三個以上物體的寬窄。

感知物體寬窄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1.兩條寬窄不同路的多媒體課件。

2.一條寬窄不一的小河多媒體課件。

3.兩條長短不同的紙片。

4.找圍巾的多媒體課件。

5.生活中寬窄物體的圖片。

教學方法和手段

1.談話討論法:通過課件“過小河”,引起幼兒思考,發現物體具有相對性。

2.操作法:幼兒通過操作,發現物體之間的關聯,引導幼兒發現辨別物體的寬窄。

3.觀察比較法: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原來寬窄的東西放在一起比可能會變成窄的,發現寬窄的相對性。

教學流程:

1遊戲引入,激發興趣

此環節爲活動的前奏,以遊戲找路情境導入,建立初步的寬窄概念,重在激發幼兒融入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目測的方法發現物體的寬窄,學習正確的表述詞。

2親身體驗、探究新知

第一環節:過小河,目測、身體動作來理解寬窄的相對性;通過架橋。

第二環節:架橋

在合作遊戲中感知寬窄的可變性。

第三環節:找圍巾

操作探究中找出最寬的最窄的,感知物體寬窄的相對性。突破本活動的重難點。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在生活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遊戲引入激發興趣

(遊戲:找路遊戲情境導入,建立初步的'寬窄概念)

1.接到紅果果綠泡泡的邀請函,通往紅果果綠泡泡家要選擇一條寬寬的路

師:紅果果綠泡泡邀請我們去他們家玩,你們想去嗎?

師扮演紅果果和綠泡泡:“親愛的小朋友,我們是你們的好朋友紅果果和綠泡泡,今天邀請你們到我家玩,到我們家有兩條路,一條寬寬的,一條窄窄的,但是今天那條窄路堵車了,所以要走寬寬的那條,歡迎你們喲!”

2.帶領幼兒來到活動場地

師:到紅果果和綠泡泡家該走哪條呢?爲什麼?

師:小朋友,這兩條路就是去紅果果和綠泡泡家的路,可是該走哪條路呢?

幼:走這條。

師:爲什麼?

幼:這條路寬,那條路窄。

幼:老師,走這條。

師:爲什麼?

幼:那條窄路堵車了不能走,只能走寬寬的那條。

師:小朋友可真聰明,都能找出去紅果果和綠泡泡家的路,知道這條路寬,那條路窄。

(啓發幼兒通過目測的方法,發現兩條路的寬窄,學習用“寬窄”正確表述

【此環節爲活動的前奏,重在激發幼兒融入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目測的方法發現物體的寬窄,學習正確的表述詞】

二、親身體驗探究新知

第一環節:過小河通過目測、身體動作來理解寬窄的相對性

1.帶領幼兒通過寬寬的路,一條河擋住去路

再次讀紅果果綠泡泡的信:“在我家門前有條河,小馬說很窄,松鼠說很寬,到底寬還是窄呢?你們去試試吧!

2.組織討論:到底小馬和松鼠誰說的對呢?你認爲小河是寬是窄呢?爲什麼?

師:到底小馬和小松鼠誰說的對呢?

幼:小馬說的對。

幼:小松鼠說的對。

幼:小松鼠說的對。

師:你認爲小河是寬還是窄呢?

幼:寬。

師:爲什麼呀?

幼:我跳不過去。

幼:很窄。

師:爲什麼呢?

幼:我這樣就跨過去了。

幼:很窄,我能跳過去。

【談話討論法,引起幼兒思考,發現物體具有相對性】

3.師:你是從哪裏通過的?

幼:這裏通過的。

幼:我從這裏通過的。

師:這條小河哪裏寬一些哪裏窄一些呢?

幼:這裏寬一些。

幼:這裏窄一些。

(有目的的引導幼兒發現小河的寬窄不同,爲下一步感知寬窄的可變性做鋪墊)

第二環節:架橋合作遊戲中感知寬窄的可變性

1.師:一定有許多小動物向小松鼠一樣感覺小河太寬,過不了河,我們爲他們搭座橋吧。

幼:好!

2.幼兒選擇紙板架橋,通過操作發現紙板的長短和河面的寬窄有關

師:現在小朋友拿上紙板架橋吧!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師:小朋友可真能幹,能把長紙條架到寬河面上,短紙條架到窄河面上。

【操作法,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物體之間的關聯】

3.師:“橋架好了,我們試試吧,”幼兒走過窄窄的橋,體驗窄的東西有一種緊縮感

4.師:“橋面很窄,會很危險,怎樣把橋面變寬呢?”啓發幼兒通過合作組合,將窄的變成寬的

【合作遊戲法,感知寬窄的可變性】

第三環節:找圍巾操作探究,找出最寬的最窄的,感知物體寬窄的相對性。

1.設置問題:紅果果想要最寬的圍巾,綠泡泡想要最窄的圍巾,請把寬的送給紅果果窄的送給綠泡泡

2.幼兒操作,比較三條圍巾的寬窄,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師:你怎麼比的?

幼:我看見這條就寬。

幼:我把圍巾摞在一起,看見它是最寬的。

師:你的這個辦法可真好!

3.解決幼兒操作中出現得問題:

預設:(1)幼兒通過目測選出最寬的,但不一定能發現三個物體間的細小差別。

(2)幼兒通過比較產生,但比的方法有問題,比如不能再同一水平面上比。

解決:你是怎麼發現的?比的時候應該怎麼比呢?

【操作法,引導幼兒發現辨別物體的寬窄,除了用觀察法,還可以運用對應比較的辦法】

1.師:我們都把自己認爲寬的送給了紅果果,現在紅果果的圍巾都是寬的嗎

【再次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原來寬的東西放在一起比可能會變成窄的,此環節爲解決目標難點的重要環節,讓幼兒在反覆的比較中發現寬窄的相對性。】

2.師:依以上方法找出最窄的。可視幼兒能力改作幼兒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三、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找出生活中用寬窄比較的物體,並比較它們的寬窄。

此環節作爲延伸活動進行。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3

活動目標:引導幼兒認識寬窄,在比較中區分寬窄。

活動:比比看

有益的學習經驗:

1、幼兒喜歡參與探索活動,會運用感官比較兩個以上物體的寬窄。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知道物體特徵的相對性和可變形。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比較物體的方法(重疊法,並列法)。

2、物質準備:電腦、課件,各種寬窄不同的紙板若干,活動室置放寬窄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 小客人“皮皮”導入活動:(課件)

1、出示各種紙板,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紙板的不同。

2、介紹活動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二、 遊戲:幫助小客人(課件)

1、啓發幼兒用不同方法比較寬窄。

2、引導幼兒按意願分組比較各自的紙板,交流比較結果。

關注點:幼兒會用正確方法比較物體的寬窄。

三、 遊戲:小小修路工(課件)

幼兒同寬窄不同的紙板拼搭各種路,並比較寬窄。

四、遊戲:超級變變變(課件)

1、幼兒按指令出示自己手中寬、窄不同的紙板。

2、幼兒按要求出示後,再相互比較寬窄。(瞭解寬窄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關注點:幼兒知道物體特徵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五、遊戲:找找看

尋找課件、教室中寬窄不同的物體。

幼兒園中班教案《寬與窄》4

一、活動目標:

感知物體的寬與窄,嘗試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寬窄。

培養幼兒的多項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寬與窄的興趣。

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小馬、小羊的頭飾,玩具若干

2、情景主題畫《三隻小豬》

3、幼兒用書、寬窄不同物體若干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教師給小朋友講述三隻小豬的內容,讓幼兒仔細觀察情境圖,自由討論。

2、老師將寬窄不同的物品擺放出來,讓幼兒找出哪個寬哪個窄。

3、再次感知寬與窄

(1)老師發給每個幼兒手中兩個物品,一個寬,一個窄,當老師說把寬的放在頭上,幼兒做相應的動作,老師說把窄的放在腳下,幼兒做出相應動作。

(2)在地上畫三條寬窄不同的“小河”,教師扮演媽媽,幼兒扮演小馬,媽媽帶着孩子要去森林裏吃青草,路上遇到了三條小河,看看那條河是最窄的,那條河是最寬的。

4、幼兒探索操作

打開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說一說。

四、活動結束

1、回家了讓幼兒練習走寬窄不同的路,深化對寬窄的認識。

2、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引導幼兒比較寬窄的物體。

教學反思:

繼續引導幼兒關注教室裏面、幼兒園裏面、家裏面有哪些東西寬,哪些東西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