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27W人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下面是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歡迎參考閱讀!

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1

一、情景的感染。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於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加上我們這裏的教學條件有限,因而我在教學之前就收集了關於地震的知識介紹給學生,並讓學生熟讀課文。上課伊始,表演有關本次大地震的情景劇,教師談話激情:“地震帶給人類的無疑是巨大的災難,然而在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有一對父與子卻爲我們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對父與子呢?”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2、通過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其他人的話,並創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話“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着我。”讓學生在讀中得到一種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爲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爲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爲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課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驅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領悟,不斷增強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觸動他們心靈的語段,動之以情地讀,動之以情地想,曉之以理地說,發自內心的寫,無不讓學生從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兒子的堅信不疑,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靈的感動。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把視野放寬了,我想不僅讓學生能感知到文中父與子的了不起,還要讓他們在心靈上得到一種真正的感動,並由引發思考。於是我設計了

這樣的環節:抓住幸福這個詞,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畫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幸福畫面導入:你們對幸福、責任、信任、勇敢、執着、承諾、父愛有自己的理解嗎?能選詞說一句話嗎?

在課文的學習中,我與學生隨着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我們陶醉於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中體現了語文濃郁的人文性。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讀得不夠,教師講得太多了。

2、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

3、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

4、插圖利用不充分

  五年級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爲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覆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教時抓住“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後,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繫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後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後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並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閱讀教學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時,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補白,進而有感情地體會朗讀,更深層次地體會深厚的父愛。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縫隙,既訓練了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學生在對文本補白時的語言,不僅要關注他的對不對,還要關注他的語言的質量。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了示範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說說你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質量。二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在表達方式上還可以做點文章,那麼多的小時作者在表達的方式爲什麼這樣寫?又能反映什麼呢?對於學生的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結合文本的內容來進行整合。三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