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1W人 

古詩用字凝練意境深遠。小學生學習古詩重在積累,從積累中感悟,從積累中培養語感。下面是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教學反思一: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有意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研討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先出示學習古詩的步驟,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進行得也較爲順利。一節課下來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古詩兩首《夜書所見》教學反思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古詩兩首《所見》 教學反思二:

當我再重新審視古詩《所見》的教學時,心中有了許多的想法。

這是一首充滿了童趣的古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古詩還是初步接觸。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見》這首詩包含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那麼,怎樣把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融於一節課中,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呢?

我把這節課分成了四大塊:生字教學,朗讀教學,詩意感悟,拓展學習。但這四大塊並不是獨立成塊的,而是互相融匯,只不過有時是突出了生字的認讀,有時是突出了朗讀的感悟,有時突出了對詩意的理解,有時又注重了拓展學習。

當然,古詩教學重點在於朗讀。整節課中“讀”應當佔較大的比重,更應該體現出讀的層次性,讀的有所收穫。首先讓學生初讀,要求大聲朗讀,讀準讀通。糾正字音後,讀正確。第二步聽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初步感悟,粗知詩意。第三步自由朗讀,指導劃出節奏及韻律,讀出語感。第四步的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畫面,讀出夏天的有趣,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讀的方式也可多樣化,如齊讀,指名讀,配樂讀等,適當讓學生互相點評,學生將讀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詩意,是我的最大啓發。這首詩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我認爲可以扣住“歌聲振林樾”的“振”字進行理解,爲什麼牧童歌聲響亮?(因爲牧童高興、活潑可愛。)那爲什麼又“忽然閉口立”呢?(因爲牧童要捉知了,怕驚嚇了知了。)一幅天真可愛的牧童捕蟬圖就展示在了學生眼前。

古詩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課前導入中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創設了學古詩的意境;在學完《所見》後,又展示了課外的一首描寫小孩童趣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加深感悟童趣;課外又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描寫童趣的古詩,學習積累古詩。這樣就不是爲了教古詩而學古詩,舉一反三,充分體現了大語文觀。

  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 教學反思三: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着重體會:

一、體會詩裏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採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雲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麼話,詩中並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採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裏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着內在聯繫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採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雲深”,既寫出了雲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爲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鬆、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