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62W人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正確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複述內容;會寫三個生字;初步感受科普小品文形象生動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資料,並結合資料體驗觀察、思考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括複述,分析寫法。

難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指名帶讀生字詞。

進入小學階段以來,我們已經學習了3000個生字。其實,除了書本上的文字外,大自然中也有許多文字,這節課讓我們跟隨着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去進一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1.1回憶上一課的學習,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貼板書:星、雲、石——石灰石、花崗石)

1.2這四種文字分佈在哪裏?這“文字”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正如課文所說——

電子白板出示: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齊讀)

  2結構分析

2.1學生依據課文說出大自然這本書分爲《天書》《地書》(師板書)。

2.2這些文字既有天書裏的,又有地書裏的,作者是怎麼把這兩種內容連起來的?

電子白板出示第4自然段內容,讓學生說這句話中全文的作用(過渡),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也)——這句過渡句把“天書”與“地書”巧妙地串聯起來。

(板書:巧妙過渡)

學到這裏,我們發現,課文的結構層次非常清晰。先總寫“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然後分寫了4種文字,中間用了“過渡句”巧妙地串聯,值得我們學習。

2.2讓學生仿照這種寫法給課文2、3節加個總起段

(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的書)

  3概括複述

這本書我們已經編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課文的描寫,給大家當一回解說員,分別介紹一下書上的四種自然文字嗎?

電子白板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書, 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寫在 ,告訴我們 。

北極星 天空 哪邊是北方

砧狀雲 天上 就要下雷雨

石灰石 地上 曾經是汪洋

花崗石 地上 曾經有冰川

小結:讀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麼用處?

(板書)

  4品讀拓展

在剛纔翻閱大自然這本書的時候,你對哪部分內容最有興趣?

【以下使用超鏈接,非線性出示。】

4.1星

4.1.1教寫“熊”

4.1.2這一段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舉例子、敘述)

出示圖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極星

先找到小熊星座——再找北極星——然後就找到北方,這個過程作者寫得非常清楚,讓人一看就懂,這樣的方法叫做“敘述”。

4.2雲

4.2.1教寫“慫”

4.2.2課文是怎麼描寫雲的?(雲山 鐵砧)

雲山——把“雲”說成“山”,你有什麼體會?雲體積大、數量多——讀出“大”“多”

鐵砧——見過鐵砧嗎?(出示鐵砧圖片)

這就是鐵砧,長條狀、兩頭尖,打鐵用的墊板。你能看着它猜猜砧狀雲的樣子嗎?

(出示砧狀雲圖片——出示砧狀雲和鐵砧的對比圖片)

把陌生的事物比作常見的熟悉的事物,這就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板書:打比方)

4.2.3你知道哪些雲還預兆着天氣變化呢?

俗語說:“雲是天氣的招牌”。智慧的飛行員們通過觀察積累,懂得這個道理,勤勞的農民在耕作中積累着經驗,也成了他們的習慣,有幾條諺語請大家讀讀。

(白板出示、自讀、說說理解、齊讀)

4.3石灰石

寫法:“普通”與“不普通”作比較。

簡單講解地殼運動“地質變化”

4.4花崗石

4.4.1這段話裏有三個問號,這是什麼修辭方法?作用是什麼?

指導朗讀,讀出疑問的語氣。

這種先提出疑問,再解答的敘述方式,我們寫作時也可以借鑑。

4.4.2研究第一個問題:是誰把它搬來的?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種力量可以搬動岩石——風、水、冰,根據你掌握的科學知識,你覺得誰最有可能搬運花崗石?說說理由。

我很奇怪,冰會搬東西嗎?(不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擬人)讀一讀花崗石文字,在文中像這樣的動詞還有很多,找一找還有哪些字運用了擬人?(搬、穿、爬、帶、走)冰也活了!可是這麼大的石塊,冰怎麼搬來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4.3同學們知道得真多。花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過來了嗎?這個“爬”爲什麼加引號呢?

(因爲用擬人的手法,也說明了冰川流動的速度非常慢)

4.4.4下發打印出來的“漂礫”詞條解釋,訓練默讀

注意默讀要求:不出聲,不指讀。讀完提問:

(1)你讀懂了什麼?

(2)對比伊林的這段文字,你更容易接受哪一個版本?爲什麼?

伊林的科學小品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百科全書中的文字更加嚴謹、準確,這是針對不同讀者所選擇的語言風格。科普說明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枯燥的科學知識通過生動的語言來表達。

伊林用了一個“爬”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漂礫”現象形象地介紹給我們,這就是語文,每個字值得咱們細細品味!同學們,讓咱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吧!

  5方法總結

伊林的父親是實用化學家,又喜愛文學。哥哥詩人妹妹是兒童文學作家,她創作的《古麗雅的道路》也是我國讀者所喜愛的。這個科學和文學氣氛很濃的家庭,對伊林成長爲一名偉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響的。

伊林從小喜愛讀書,尤其喜歡讀普希金、羅蒙諾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歲時第一次嘗試寫過一首火星的詩。兒童時代的伊林還寫過火山、熱帶森林、美洲豹和鱷魚的詩。

伊林早在童年時期就對大自然、對科學、對詩歌發生濃厚興趣。他有時到鄉間去守在螞蟻窩旁,觀察螞蟻生活習性,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父親的工廠製造肥皂的過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裏的廚房當成試驗工廠,試製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書上的配方製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鋥亮。這時,他高興得歡呼起來:“科學勝利了!”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但這卻使他懂得,科學試驗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5.1聽完伊林的故事,回到文中找找,伊林爲什麼會成功呢?

源於他走進自然、注意觀察、深入思考、善於請教。(板書)

看來,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發現和閱讀文字的眼睛。

5.2拓展衍生

就讓我們學習伊林的寫作手法,介紹一種你已經讀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儘可能發揮想象力,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讓你的文字活起來,可以借鑑花崗石的介紹方法。

(提供幾幅圖片,請幾位學生展示覆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