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豆腐頌》教案(長春版十一冊)

本文已影響 2.28W人 

 教學目標

《豆腐頌》教案(長春版十一冊)

★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品味文中豆腐的特點及其孕育的文化內涵

★瞭解文章以小見大,託物言志的方法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豆腐的特點及其孕育的文化內涵

★瞭解文章以小見大,託物言志的方法

 教學方法

★探究法加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種菜,它是食譜裏的魔術師,胃口好時,桌上有它,固能令人食慾大振,黨食慾不振時,心裏最想吃的,也正是清清淡淡的它,那麼請同學們猜一猜它是?(豆腐)對啦,今天就讓我們一塊走進這篇文章,一起來品嚐品嚐這道美味佳餚吧。板書《豆腐頌》

 二、感知人物

參照課本107頁圖片談談你眼中的林海音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優雅,大氣,高貴,腹有詩書氣自華……)用她自己的話說;“我酒是一個喜歡找新鮮刺激的人,喜歡在平凡的食物中給自己找一些思想的娛樂……”那麼她到底是爲什麼樣的人,下面我們一塊裏走進她,瞭解她。

 三、作者及其作品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時生下了她,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就讀於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8月回到故鄉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兼任《文星》雜誌編輯,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訖今爲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兩地》、《作客美國》等;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等;長篇小說《春風》等。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見於臺灣報刊。她是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頁是臺灣文壇之保姆(見課本P111頁)

  四、名人與豆腐

1、蘇東坡有詩曰:“煮豆作乳脂爲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2、 金聖嘆是清朝才子,他臨死前在獄中傳出的遺囑是:“吾兒,花生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

3、 瞿秋白自始至終保持了人格的瀟灑,他最後說:“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五、初讀文章整體把握

1、豆腐對於中國人來講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樣一個題目?與同學交流你讀後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2、文章寫了哪些關於豆腐的內容?

明確:文章寫了關於豆腐的:

作用:營養價值高,養顏(3、4節)

工藝做法:泡-磨-濾-添-壓(5、6節)

豆腐的歷史變遷:漢-宋-清(7、8節)

“豆腐”名稱的沿革(9節)

豆腐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徵。(10節)

“麻婆豆腐”的傳說和做法(11至16節)

3、作家樑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價值”,及有關“豆腐全席”的見聞和感受(17至19節

作者爲什麼寫“《豆腐頌》”這樣一個題目?(寫作意圖)

明確:作者“頌”豆腐,更重要的是讚頌豆腐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特徵—平易而脫俗、平實而深切、樸素而雋永。

再讀文章品味深意

4、作者出生臺灣,在北京住過一段時間,但從文章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侷限性嗎?這看出作者有一種什麼心態?

明確:灼灼赤子心,濃濃中國情

5、文中引用了幾位作家的話,它們的作用何在?你對這些話又有什麼獨到的感悟嗎?(學生討論)

 六、探究討論

還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東西讓你想到“中國”?

明確:如中國結,龍圖騰,剪紙,餃子等等

七、總結

本文運用以小見大,託物言情的手法來表現作者灼灼的赤子心和濃濃中國情

八、作業

1、課外練筆: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下你心中認爲能代表“中國”的事物。

2、預習下一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