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1.06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故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通用20篇)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1.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後一課》《社戲》等,課外閱讀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了,閱讀這些小說作品,爲我們積累了許多閱讀小說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說》這篇知識短文,閱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閱讀小說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佈置快速閱讀課文,查閱工具書,完成基礎知識積累。

3.與文本對話。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和交流:

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表。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較多?分別爲他們寫一個小傳。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4.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反饋討論效果,就學生寫的小傳進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爲他們寫小傳,要從全文着眼,篩選與之有關的材料與信息,然後將其連綴在一起。如楊二嫂的小傳(參考示例):

20年前,楊二嫂開了一個豆腐店,爲了能賺到更多的錢,她擦着**,終日在店裏坐着,憑自己的年輕美貌招徠顧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她的家境已難以維持原來的殷實,在種種艱辛的磨礪中,爲了生存,她變得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當她見到在外20多年現在回到故鄉的迅哥兒時,就虛假吹捧,尖刻嘲諷;趁迅哥兒一家搬家的混亂之際,中傷閏土,還順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東西。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爲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爲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着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①茅盾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爲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話題導入,激活思維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髮言)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衆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衆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爲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學生複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爲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爲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第二課時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5、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爲什麼?(學生髮表見解)

教師引導: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6、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7、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說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着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衛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齊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教師總結: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 。

9、引導學生體會自然環境描寫對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理解小說主題。

11、引導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帶着思想去朗讀。

四、關注社會

1、話題鏈接: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就像是一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範圍是無限廣大的。於是作者寫道:(課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學們認爲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有了希望不去實踐,也就無所謂有;只有勇於實踐,希望才能成爲現實。

3、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着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麼?

師生暢談新農村建設:

⑴我家昨天領到一筆數目可觀的獨生子女費,全家可高興了。

⑵我家生活比較困難,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爲我解除了後顧之憂。

⑶我家領到了一大筆種糧補助款。

⑷鄰居女兒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是無息的。

……

4、.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爲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引發學生對新舊社會人際關係的認識,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與魯迅先生心聲的共鳴)

5、讓想象飛起來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21世紀的今天,“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能不能讓

(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變化,深入理解我國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兩免一補”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把當今社會的巨大變化融入教學)

6、閏土到你的家鄉來做客?請展開合理的想象,表現一定的主題,編寫一個故事。

(從所編的故事當中,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爲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這篇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從歷史和 社會演變方面入手,進而加強對主題的理解。

【學生分析】

學生對時代背景不瞭解,應該對學生加強對背景的講解,理解主題思想。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整體感知小說故事情節,理清小說中的人物及關係。

2、能力目標:

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及作用。

3、思想目標:

感悟閏土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及多種描寫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媒體手段】

掛圖、投影、錄音。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後,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沒有翻身、解放,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麼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銳的感覺進行認真分析,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

二、課前預習

1、給字注音。

2、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鄉》選自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

三、合作探究

四、整體感知

小說以“我”回故鄉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着重描寫了楊二嫂及閨土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象,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這篇小說行文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是什麼?

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爲線索、主要人物有“我”、閏土、楊二嫂。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交流2:

1~5節寫“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這樣寫的作用?

景象“蕭條”心情“悲涼”勾畫了一幅蕭條故鄉冬景圖,表現帝國和封建壓迫下中國農村的破產的悲慘情況,爲閨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

3、交流3:

12節寫“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作者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有什麼特點?

記憶中的故鄉非常美麗,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爲少年閏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鄉的象徵,與現實故鄉形成鮮明對比。

4、交流4:

閱讀描寫閨土的段落,感悟閏形象。

從外貌、語言、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性格特點來分析。

5、交流5:

閨土變成“木偶人”的原因?閏土的變化說明什麼?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閏土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

6、小結:理解小說的景物描寫及閏土的形象描寫,使我們瞭解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民破產、農民痛苦的現象。

景物描寫是小說中的自然環境

對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語言、動作描寫。

六、課外延伸

你的故鄉以前怎樣?現在怎樣?從變化中你得到什麼感受?

【板書設計】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景:蕭條

情:悲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悟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3、思想目標:

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遠大理想而奮鬥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1、“我”回故鄉時見到景物有何特點?心情如何?

景物蕭條、心情悲涼。

2、在故鄉,着重描寫了哪兩個人物?

閏土和楊二嫂。

3、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後,由於革命的不徹底,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痛苦的社會現實。

二、合作探究

三、整體感知

《故鄉》着重向我們展示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變化,反映了城鎮市民的貧困化。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爲此而奮鬥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辛亥革命革命後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2、交流2:

畫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並理解含義: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會實現,全句強調要爲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鬥。

3、交流3: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4、交流4:

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作者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閏土舊中國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楊二嫂是被損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變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貧困化,作者對閏土同情,對楊二嫂身上的惡性批判,對她的處境同情。

5、小結:

感悟楊二嫂人物形象。

對比是魯迅小說常用的手法。

五、課外延伸

李明同學因貧困綴學,在家裏,他心情低落,請你從《故鄉》中摘抄一段話來鼓勵李明。

【板書設計】

閏土:貧困農民

楊二嫂:城鎮小市民

“我”:知識分子──充滿希望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瞭解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3、初步掌握從動作、語言、外貌、心理和細節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探究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4、初步學會運用 “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5、理解作者對文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6、珍愛新生活,樹立爲遠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煉主題的思維訓練。

“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法、學法說明】

爲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二課時主要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課時主要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能力培養爲目標,運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注重語言品味和情感薰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閱讀課本附錄《談談小說》(第259頁)。

3、蒐集有關魯迅生平與創作的介紹。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麼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二、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麼?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人物表:(按出場順序)

我(迅哥兒)

我的母親

宏兒(“我”的侄兒)

閏土(小時侯“我”家一個“忙月”的兒子,“我”的兒時好友)

楊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鄰居)

水生(閏土的第五個孩子)

四、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麼?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裏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後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後齊讀“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麼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於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願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爲什麼?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係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係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五、佈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着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對楊二嫂的分析

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其餘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牆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師要適當補充。(對楊二嫂的分析要點可參考教師用書有關內容。)

二、探究分析宏兒和水生

問題1:《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是兩個不同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兩個人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對當時社會的看法。爲何還要寫宏兒和水生?

指導學生從課文有關語句中去分析作者寫宏兒和水生的意圖,理解在宏兒和水生的身上寄託着新生活的願望。

問題2:他們能過上新生活嗎?──作者以爲?──你以爲?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最後兩段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下面語句的含義: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爲什麼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實現;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嗎?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偶像”、“切近”、“茫遠”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我的願望茫遠”?

──“手製的偶像”是:

⑴ 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讓後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願望。

⑶ 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我的願望茫遠”的原因是:

⑴ 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⑵ 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願望;

⑶ 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⑷ 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爲什麼無所謂有無?決定希望有無的關鍵是什麼?這裏的路是什麼路?走的人多嗎?

──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着。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着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爲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於無希望;敢於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這裏的路是實現希望、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開拓,去闖出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陽光大道來。

問題3:課文最後一段中爲什麼再次描寫海邊沙地的月景?這裏與前文第一次的描寫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描寫的異同,理解末段描寫與議論結合的寫法,深刻理解作者對實現新生活的願望及信心。

三、主題探究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節課來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然後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最後教師可以作如下的小結: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紳”也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到精神、從外表到內心的十分可悲的變化。物質和外表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必多說。精神、內心的變化,則不僅表現在閏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虜的木偶人,楊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厭惡的畸形兒,而且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互不瞭解。閏土、楊二嫂儘管性格懸殊,表現各異,但“我”同他們之間都“無話可說”,則是共同的。反過來說,閏土、楊二嫂對於“我”,又何嘗不如此。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成了“老爺”,或已經“放了道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階級的鴻溝。這階級的鴻溝,不僅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問題,主要還是現實的階級存在問題。對於“閏土”、“楊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閏土的疾苦並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靈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閏土”和“楊二嫂”的後代生活得怎樣?

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五、佈置作業

對於這篇小說,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探究?請進一步細讀課文,提出兩個你覺得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並就其中的一個做一些分析與探究。下節課交流。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究

就上節課的作業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每個學生既要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探究分析,又要給大家留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其餘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牆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探究分析發生原則性、方向性的偏離,教師要適當點撥,及時糾偏。

二、拓展閱讀

王富仁《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見“教師用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把握要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即可,不必作什麼分析。要讓文章自己來“說話”。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後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教學方式

啓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

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導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麼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

(一)閏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二)楊二嫂: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三)“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四、佈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後練習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寫法。

2、能力目標:

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能夠通過自主學習達到理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的目的。

3、情感目標:

⑴感悟作品中人物複雜的感情。

⑵樹立爲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

1、學習文中幾組對照描寫,把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2、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隨口說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嗎?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寫作背景簡介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的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遊說是魯迅在1912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爲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

三、整體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小說,同學們回顧一下,小說有哪三要素?

2、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圍繞“故鄉”寫了幾個什麼情節?

3、在故鄉的活動是本文的主要情節,但中間還穿插了一件什麼事?從記敘的順序上看,這叫什麼順序?插敘這個情節的目的是什麼?

四、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1、指名朗讀描寫回憶中的故鄉的語段,思考:作者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讀後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2、文中還有什麼地方描繪了景物?找出來讀一讀。

⑴設想一下:假設你是文中的“我”,當你即將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時,你的心情會怎樣?漸近故鄉時,“我”見到故鄉如此蕭索、荒寂的景象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⑵學生就這段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3、這是兩幅完全不同的圖畫,現實中的故鄉和記憶中的故鄉景色真的有如此大的區別嗎?“我”爲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感受呢?

4、分析總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五、學生自由提問、質疑問難

六、小結

【板書設計】

故鄉

魯迅

景物人物心情

記憶中的故鄉靜謐祥和的夏夜美景─────→愉悅歡快

烘托

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寂的故鄉冬景─────→悲涼失望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爲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爲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爲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爲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爲學生展示較爲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爲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爲主,運用啓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爲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四、《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爲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問題5:試根據剛纔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爲能力)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爲實際運用能力。)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杏花、春雨、江南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繫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麼樣的故鄉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飢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後以自己的見聞爲素材寫了這篇題爲《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複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明確:人物、情節、環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2、思考:

⑴、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⑵、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爲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後輩,他們是"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⑵、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於雪地罩捕鳥雀,敢於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淒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後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⑶、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着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並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景物的對比

【作業佈置】:

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景物的對比

【板書設計】: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閏土對比

二十多年後:木偶人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

3、反覆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新詞

陰晦 蕭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應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詞12個,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名學生讀1--26自然段,第二名學生讀27--65自然段,第三名學生讀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頓;

2、語速要適當;

3、其他學生認真聽;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節。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後作者與母親、宏兒離開家。

(三)找出小說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

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3、“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三、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看書上插圖,圖上是閏土,看他穿的是什麼衣服?他手裏拿的是什麼?頭上戴的是什麼?他臉上的神情是怎麼樣的?(請三位同學回答: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穿一件極薄的棉衣,臉上的神情是歡喜和淒涼。)

(一)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麼?你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6位同學全班交流)

閏土從小家裏窮,閏土的父親在作者家做忙月,閏土過年時到作者家裏幫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閏土覺得作者家是僱主,自己地位低。

(二)畫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作者以此營造的氛圍,說說這些描寫對錶達主題所起的作用。(請3位同學全班交流)

“時候既然是深冬……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環境很蕭條。烘托當時的人民生活困難。)

四、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請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閏土見到作者後,心情高興,但是“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難。)

(二)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閏土和作者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五、作業

文中說:“我想:我競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發揮想象,續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後見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要點】整體感知情節與環境

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 憤怒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書:

悲(對 比) 變〒農村破敗 人際隔膜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衆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瞭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爲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難點

1.以中心事件爲線索結構文章。

2.最後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三)應落實的知識點

1.“教學重點”1、2所列內容。2.景物描寫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4.生字、生詞。

(四)實施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1.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9XX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離別多年的故鄉破敗不堪,農民生活十分窮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便以這段經歷爲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說。

2.速讀全文,熟悉情節,劃分段落。

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爲線索,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完成練習一。

提示:段落劃分見《教參》。

完成練習一要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從漸近故鄉時的悲涼,到在故鄉見到閏土變化後的震驚與同情,直到離開故鄉時對新生活的嚮往和對希望必然實現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閏土

①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作者作了鮮明的對比描寫。認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練習。

提示:從肖像、神情、“我”對閏土的印象等方面製表。

②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閏土與“我”的對話。

提示:要讀出少年閏土的活潑純真和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

③提問:

a.是什麼原因使中年閏土“苦得像個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難而黑暗的社會造成的。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多重壓迫所致。“多子”也給閏土增添了負擔。

b.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2)楊二嫂

提問:楊二嫂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可有可無,你認爲如何?

提示:楊二嫂是個家道敗落的城鎮小市民。她與閏土相比是個次要人物,但對主要人物起了襯托作用,使閏土的形象更加鮮明。同時,作者通過她外貌與精神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村經濟的急劇破產,勞動人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深化、拓寬了文章的內容。因此說,這個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簡單向學生說明“我”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有作者的影子,但並不是作者自己。

通過以上對人物的分析,達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學重點的目的。

4.研討最後三段,突破教學難點。

這三段內容較深,個別地方學生難於理解,人們認識也不盡相同。教學中無需深究,只要求學生理解這三段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個“辛苦”的含義,理解“我”渴望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認識到要實現這種理想,任務還很艱鉅。

第三段:“我”決心以實際行動去實現這一理想。可啓發學生考慮以下問題: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實現,希望等於沒有,即“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下決心實踐,希望才能落實,即“無所謂無”。這句話不但不予盾,反而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爲新生活的到來勇敢實踐的決心。

5.能力訓練。

(1)在課文中選取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村”和記憶中的故鄉——“月下瓜田”兩個片斷,作對比填空練習,揣摩景物描寫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從課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辭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訓練。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交流預習縮寫,更全面、有重點的瞭解小說情節,提高攝取信息的能力。

2、學生通過圈劃”我”回故鄉所見所感的句段,認識小說中談到的三個“故鄉”並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感悟小說閱讀的切入點。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策略】

交流、討論、圈劃,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1、引小學學過的《少年閏土》入境。

2、引“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詩句導入。

3、讓學生回憶魯迅及學過的作品導入。 學生或背或憶或理解或質疑。 從學生學過的儲備文章入手設置情境,順理成章學習新課。 二、預習交流:交流《故鄉》縮寫 點名小組派代表宣讀縮寫內容,其他組派代表補充。 讓學生更清晰、全面的瞭解小說主要故事情節。 三、初讀自由整體感知:交流初讀後的整體感受 各抒己見,表達自己讀後的對《故鄉》的第一認識。 瞭解學生的初讀層次,同時給學生創設自由表達初讀心得和初讀疑惑的廣闊空間。

四、指向性整體感知

1、“我”眼前的故鄉是什麼樣的.?記憶中的故鄉是什麼樣的?(用不同線形畫出來表現不同的“人”和“景”的句段)兩個故鄉有什麼不同?“我”對兩個故鄉分別是什麼感情?(畫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

2、小說中寫了幾個故鄉?作者對幾個故鄉的感情分別是怎樣的?(通讀課文,梳理信息,辨別信息,整理、加工信息。)

小結:小說濃墨重彩描寫是哪個故鄉?作者是如何構建現實故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麼樣的?作者要通過“故鄉”反映他怎樣的創作心理?下節課見分曉。

1、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分工合作,一人負責圈劃一部分,分以下四部分:

“但從此沒有再見面”前;“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前;“他就領水生回去了”前;最後幾段。

2、小組交流,明確各部分圈劃的重要信息。

3、感悟“我”的感情,並用最恰當的詞語表述。

4、整體交流、討論小說中寫了幾個故鄉,運用文中有效信息自圓其說,並初步感知作者通過“我”所見所聞所感表達的思想感情。 梳理小說思路,學生進一步認識小說中的重要情節、人物,感受環境描寫的意義,訓練獲取語言信息的準確度,通過再閱讀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培養語感和基本的圈劃、標註、寫感受等閱讀習慣。

通過攝取後效信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 作業

再縮寫《故鄉》,要求在反覆閱讀小說基礎上記下對情節的記憶。

板書

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過去 現在 未來

少年我 中年我 水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宏兒

豆腐西施楊二嫂

神往 失望 希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攝取閏土的所有信息對比分析、討論他前後二十年的變化,把握人物變化的社會根源,初步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點】

對比分析、討論閏土二十年前後的變化。

【教學難點】

把握人物變化的社會根源,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策略】

圈劃標註、對比分析、討論等。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直接導入分析閏土形象。

二、閏土人物形象分析

1、圈劃閏土二十年前後的變化點對比分析:

⑴ 肖像

⑵ 神情

⑶ 言談舉止

⑷ 對“我”的稱呼

⑸ 精神世界

⑹ 閏土本性

2、歸納閏土的形象

3、討論閏土生活、精神變化的社會根源:

4、“我”與中年閏土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怎麼理解“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指什麼? “厚”指什麼?“可悲”、“寒噤”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5、透過信息我們可以領悟到作者創作的意圖是什麼?

畫出閏土二十年前後發生變化的地方,包括言行舉止、精神世界進行信息提煉。

小組分工合作交流、討論。 通過攝取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形成對比的細節信息分析閏土發生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三、小結

通過閏土變化作者揭示了窮苦人民生活、精神貧窮的社會根源,在他們依然善良的本性後喚起療救的注意。那豆腐西施的形象有如何把握?“我”希望的路又怎麼理解?下節再議。 作業

1、完成旁批“理解詞語和讀準字音”。

2、完成課後練習一。 板書

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銀項圈少年──木偶人

閏土 怕羞──彷彿石像一般

迅哥──老爺(封建等級受害者)

熱情──矜持依然熱情(這一點幹青豆……)

社會根源

喚起療救的注意

生活貧窮、精神失去活力、依然善良真誠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分析楊二嫂變化的形象,認識其社會蕭條對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廣泛性。

2、學生通過理解後四段的關鍵句,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

【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終日坐着”的楊二嫂變爲“圓規式的姿勢”說明了什麼?下面我們從描寫楊二嫂的細節處分析一下這一典型舊式小手工作坊主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以及與主題的聯繫

1、楊二嫂的變化有哪些?

2、你最驚心觸目的細節描寫楊二嫂的語句是哪些?你如何評價?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的意義何在?

1、學生速讀課文:從“一個尖利的聲音突然怪叫起來”到“順手把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受訓最富表現力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對楊二嫂其人評價。

2、同學交流、討論這個人物囂張、尖酸、刻薄的性格,挖掘其被社會壓迫下經濟貧困背後的道德淪喪。

3、同學討論楊二嫂與閏土同是經濟貧窮卻善惡本性不同的差異,理解動盪的社會在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人民痛苦的深廣性。 訓練攝取細節信息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人物的典型性。

通過分析楊二嫂的變化的形象,學生認識其社會蕭條對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廣泛性。

滲透作者創作意圖。

三、解後四段,深刻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

1、爲什麼“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到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2、爲什麼“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響,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

3、在“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都如別人的辛苦自睢而生活”中,結合小說開頭與後文如何理解“我的辛苦輾轉”?如何理解“閏土的辛苦麻木”?“別人的辛苦自睢”是小說中誰過得怎樣的生活?

4、如何理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路了”? 帶着問題朗讀後四四段:

整合前面信息交流理解。 讓學生通過具體理解作者抒情性議論句,理解“我”對故鄉的失望,理解“我”對閏土麻木的悲哀,理解“我”對改變貧窮、混亂故鄉及祖國的強烈願望,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從而理解魯迅創作《吶喊》的主旨:在沉寂的夜裏不免吶喊幾聲,引起療救的注意。

四、小結

主題整合:

小說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作業

練習冊閱讀部分。

板書

故鄉

魯迅

閏土──辛苦麻木

我──辛苦輾轉 希望有新的生活,希望更多的人去追求、奮鬥

對祖國的希望和感受

楊二嫂──辛苦自睢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爲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導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本信息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信息,完成下邊的表格。

(用小黑板或投影顯示以下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動作、語態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爲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羣衆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爲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爲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爲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爲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 “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纔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爲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板書〗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以敘事主人公“我”回鄉遷居的經歷爲線索,描述了那一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際遇與精神病苦,抒發對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相互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學情分析:

這是魯迅的一篇小說,相對之前的文章來說較長,學生讀起來花的時間就不少,但對於文章部分內容學生卻並不陌生,文中關於閏土和魯迅的故事學生以前學過,自然興趣較濃,先從分析文中閏土、楊二嫂以及“我”的性格入手,突出一個“變”字,學生學起來應該相對簡單。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理解小說運用重複、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

2、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德育目標:

1、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改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珍愛新生活,樹立爲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分析人物形象,並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難點: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

因爲時代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

握,應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合作交流,在研討過程中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上次課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有哪位同學可以簡單的複述一下。

(回顧上次課的教學內容,自然引入到這節課對於在文章關鍵人物的分析)

二、學生精讀,把握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閏土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前後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寫他的變化。那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進行對照的?通過對比來突出了什麼?

學生合作交流後回答

作者從三個方面來對照,一是外貌的對照,二是動作、對話的對照,三是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的對照。

(學生應該很容易的找到這些對照的地方,從對比中看到前後的不同,從而可以得到第二問的答案,讀出結論,這不是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進而分析社會原因,思考社會人生。)

三、個性化閱讀,評價人物。

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

(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可以鍛鍊他們的歸納整理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從分析人物入手,全面的宏觀的瞭解課文內容和主題也是一個好的切入點。)

四、課堂小結

(教師帶領學生歸納人物形象,給學生梳理文章脈絡。)

板書設計:

1、外貌對照

2、動作、對話對照

原因:社會制度的黑暗

3、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對照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爲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支配者,由點到面,從人物分析入手,進而深入到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將長的文章切短來學,可以說是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5

【設計意圖】

《故鄉》是一篇篇幅很長的課文,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因爲時代的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使這篇課文很難理解。備課的時候我翻閱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分析上,記得我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不同的只是細節上的區別。我認爲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生對故鄉缺少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記憶裏《故鄉》就是閏土就是楊二嫂,至於故鄉和這兩個人的聯繫就沒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鄉的主題意義。所以我設計的時候就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我從讀過這篇課文的直接感覺──悲哀(也是本文的靈魂、本質)入手,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分析這種感覺的來源──是故鄉的什麼使“我”如此悲哀呢?故鄉的景物和故鄉的人物。重點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時候,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重點分析閏土,次要分析楊二嫂,之後自然地總結:這樣的故鄉這樣的故鄉里的人,怎麼不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對這種現狀,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全文晦暗的主調裏有沒有一點亮色?從而理解課文結尾部分的含義,最後再給學生補充有關背景材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並深化文章主題──不只是“我”的故鄉,當時的農村都是這樣,當時的農民都是這樣,這都是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農民的盤剝造成的。這樣做既突出了重點,又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由現象到本質,透徹的領會課文主題。

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託,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這樣的問題設計精練、集中,既抓住了重點難點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整堂課線索清晰,能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感情上認同接受,使難懂的課文變得容易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

二、講授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並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故鄉的景色怎樣?

學生讀。

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大屏幕顯示: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學生讀。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屏幕顯示問題、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啓發。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

故鄉中作爲好朋友的農民閏土景況是這樣的淒涼,那作爲小資產者的鄰居楊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樣呢?

思考楊二嫂有哪些方面讓我悲哀。

(屏幕顯示問題及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啓發。

師生共同梳理:外貌的變化(說明經濟狀況的衰落)行爲放縱卑下、語言尖刻潑辣。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麼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這篇小說寫於1921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但農村經濟爲什麼急劇衰落,農民們的生活爲什麼更加艱難?(屏幕顯示:背景。)

教師略加解釋。

【板書設計】

故鄉的景物

悲哀閏土

故鄉的人

楊二嫂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分析:

《故鄉》是一篇小說,重在寫故鄉的人物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歷來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學習這課,首先要注意小說的體裁特點,瞭解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閱讀小說,分析小說,把握小說的主題。其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閱讀小說,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見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說的語言,從中得到啓發,並不斷積累,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也能夠獨立的思考問題了,於是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的加深問題的難度,讓學生能夠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非常關鍵。於是,根據本階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提示,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相關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詞,並且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發展的情節。

2、能力目標:學習文中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的表現手法,並且學會運用對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發生變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的意識,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於前進。

教學重點

1、掌握小說採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日漸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教法、學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學生主題,老師主導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準備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1、導讀式

2、點撥式

學習方法:

1、掃描式(即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討論式

3、小組彙報

教學時數

二課時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導入新課:

出示掛圖:少年閏土的“月下刺猹圖”,老師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上閏土的形象特點。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師描述的是誰啊?(閏土)。不錯,正是閏土,是少年時期的閏土。《少年閏土》是我們小學是學習的一篇文章,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的這篇《故鄉》,去看一看魯迅兒時的故鄉是什麼樣的,當他20年後回到故鄉時,自己兒時的夥伴閏土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到底是什麼使他們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呢?好,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魯迅的《故鄉》。

本設計的意圖是以圖片形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生自己總結小學時學過的“少年閏土”的形象,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背景介紹:

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爲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詩集:《野草》;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此步驟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魯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爲魯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和文學家,應對作者有更多的瞭解。

(二)進入新課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着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的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第三部分(78—末):“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文章內容,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

(三)疑難探究

1、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的相關語段、語句。

潤土前後3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1)外貌變化:

(2)動作、語言的變化: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變化: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作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2、楊二嫂人物形象: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的句子。

文中對楊二嫂進行了那幾方面的描寫?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題幹對這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四)課堂小結

本文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在鮮明的對比中,塑造了楊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1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7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爲語文課裏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簡介小說創作背景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後一次回故鄉,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於就是作者本人。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餘年的生活經驗,於是寫出了悲涼沉鬱的《故鄉》。

三、整體感知: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四、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鄉。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二十多年後“我”的故鄉。

5、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學生活動: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歸納人物形象。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神奇的圖畫”)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捕鳥、月夜管瓜地,刺猹,告訴我夏天撿貝殼,告訴我潮汛看跳魚——天真活潑、聰明勇敢、見多識廣,和我是好朋友,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年輕,姿色美麗,安分守己,招徠生意)

小結: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裏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美,故鄉的人也不賴。

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二十多年後“我”的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寂、令人窒息)

5、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叫“我”老爺,缺吃少穿,揀香爐和燭臺——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和我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6、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擡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一開口就討東西,討東西不成便開始造謠,偷手套,中傷閏土偷碗碟——尖酸刻薄、虛僞,明討暗偷、順手牽羊,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小結:前後對比,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五、通過以上分析,小說的技巧何在?

對比方法的運用。

六、研讀最後幾段

1、文章最後寫到:當我離開故鄉時,心情怎樣?悲哀。爲什麼?是因爲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奇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僕,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現實給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瞭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只有走了,纔會有路。

3、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纔有希望,纔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2、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願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鉅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3、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麼?

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七、組織對小說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小說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八、總結反思

在寫作上這篇小說有很多借鑑的地方:採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如閏土,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塑造了一箇舊中國麻木、遲鈍、愚昧、而又善良的農民形象。同樣對楊二嫂,也運用了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方法,刻畫了一個尖酸、刻薄、市儈的小市民典型。這是需要同學們在寫作上借鑑和學習的。

板書設計

二十年前對比二十年後

景美麗神奇荒涼蕭條

天真活潑蒼老貧困改造舊社會,

故鄉閏土聰明勇敢遲鈍麻木

見多識廣愚昧創造新社會。

楊二嫂年輕美麗尖酸刻薄

火玫瑰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8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掌握從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2、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主題的寫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題

德育目標

1、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2、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

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

課件、投影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談談對小說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

二、研讀,分析人物

1、在課文結尾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2、提問:故鄉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插播幻燈)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爲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繫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老師: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運用了什麼方法刻畫人物來表現“我”的悲哀?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的變化使我悲哀。要求學生列表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插表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啓發。)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

小結: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成了一個木偶人。

4、提問:爲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爲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爲“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係,以及這種禮法關係所維繫着的封建觀念。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爲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

歸納: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5、提問:楊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有什麼變化。(插幻燈片)

明確: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小結: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6、提問:楊二嫂爲什麼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討論並歸納:因爲農村小城鎮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惡習使楊二嫂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麼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7、總結:小說塑造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他們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後農村生活的破產,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研究探討,深層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插幻燈片)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並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投影)

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2、本文主題有多種理解,你們能不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誰的變化最大?寫一寫他(她)過去和現在的肖像,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變化。字數500左右。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2.把握文章運用對比和議論來突出主題的寫法。

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2.理解議論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閏土、楊二嫂、“我”三個形象的內涵。

3.理解篇末議論的內涵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瞭解小說三要素。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爲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着“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讓我感到悲涼,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二、導入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故鄉總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憶。故鄉的變化總是牽動着我們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兒”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他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讓我們來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故鄉》。

三、內容分析

(一)字詞講解(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及意義)。

1.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

陰晦(huì)蕭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意義

淒涼隔膜展轉影像心緒聚族而居易主無端如許蘇生偶像

(二)檢查預習情況、梳理文章脈絡。

1.(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簡要分析“我”回故鄉的心情和感受。明確:“我”回故鄉的心情是很悲涼的。

“我”爲什麼回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怎樣?請將具體的句子找出來。

①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②因爲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③我這次是專爲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3.找出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

師生:找出人物、初步瞭解人物的特點。

主要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A.閏土:

少年閏土無憂無慮、天真活潑、勇敢伶俐、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和“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中年閏土飽受生活的煎熬。(具體的分析放在第二課時)

B.楊二嫂。

以前的楊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攬生意。現在的楊二嫂在生活的重壓下變得自私勢利、刻薄放肆……

C、故鄉的其他人:

故鄉的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來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東西上,那一掃而空的不僅僅是屋裏的東西,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土親情的淡漠讓“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業佈置:

1.完成圖表題(閏土、楊二嫂的變化對比圖)

2.思考:造成故鄉的人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2.通過分析對比手法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通過檢查、講解作業完成圖表分析。

圖一:閏土的變化

人物

項目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穿戴

臉色

身材

眼睛

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

動作活潑剛健,乾脆利落

與“我”的關係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性格特點

變化原因表層原因:

深層原因

圖二:楊二嫂的變化

人物

項目以前的楊二嫂現在的楊二嫂

外貌

語言

動作

性格特點

“我”的評價

變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

①外貌:少年閏土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惘。

②動作、神態:

少年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歡喜——淒涼——恭敬、斷斷續續;遲鈍麻木,痛苦難言。

③對“我”的態度:

少年閏土: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

分析詞語:歡喜、淒涼、老爺、厚障壁、高牆。(見到了有着深厚情誼的兒時好友,自然歡喜;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和窮困窘迫的生活現實讓他感到尷尬難堪,所以淒涼;喊老爺是因爲他已經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牆都是比喻我和故鄉之間的隔膜,前者是因爲封建等級思想,後者主要是因爲生活窘迫。)

④對生活的態度:

少年閏土: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B、楊二嫂

①人物:放肆、潑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鄉城鎮小市民在生活重壓下的可鄙變化;同時,在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爲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誣陷,以此作爲拿狗氣殺的藉口)。

C、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的對比

這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故鄉沒有變,閏土們一代接一代地在舊時代中國的黑暗社會裏生活、掙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重複着同樣悲慘的命運;故鄉又是變了,剝削變得更重了,壓迫變得更深了,摧殘變得更烈了,因而勞苦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

D、人物關係的對比

①現代的“我”與閏土的關係和過去的“我”和閏土的關係的對比。

過去時的“我”和閏土則是一對朋友,親密無間,無話不談。而現在時的“我”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話“吐不出口外去”了。

②現在的宏兒和水生的友誼與“我”與閏土的關係的對比。

a.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麼?

反映出宏兒和水生的深厚友情。並用宏兒、水生的友情和“我”與閏土的隔膜的對比,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渴望與憧憬。

b.宏兒與水生的友誼如同舊時“我”與閏土的友誼,然而這種友誼是否會仍回到現實“我”和閏土式的隔閡?“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因此,希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作業佈置:

1.複習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寫了故鄉的景象,請找出並作簡要賞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故鄉的變化(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憧憬中的故鄉)。

2.分析篇末議論,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親。在分析了故鄉的人的變化,我們來一起分析故鄉本身的變化。

二、檢查預習、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繪故鄉的片段。

A、記憶中的故鄉

解讀:這樣的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也爲後文寫閏土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B、現實中的故鄉

解讀:

①“橫”的用法:雜亂、毫無生機。寫出了故鄉的蕭條破敗。

②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舊時代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爲下文寫故鄉及故鄉的人的變化作了很好的鋪墊。

C、憧憬中的故鄉

解讀引導: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揭示舊時代中國的反動統治造成的農村經濟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趨困苦的悲慘現實。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二)小說最後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爲主的議論段。議論的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引導:小說中的議論句子不多,但卻起到點明中心,深化(昇華)主題的作用。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託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分析詞語:三種人的代表、三個“辛苦”的內容、恣睢

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①分析詞語:兩個“偶像”、“願望”的內涵是不一致的。

②“我”希望下一代應該有“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夠實現……所以才覺得“茫遠”。

解讀:用“路”比喻“希望”。“這”指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一句。

議論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特別是最後一段的議論,含義是很深刻,很好地點明瞭中心,昇華了文章的主題。抒發了作者對實現美好生活的執着追求和堅定的信念。

最後一句議論的理解:有了希望,卻不爲之去努力、奮鬥、拼搏,希望必然會落空,也就無所謂“有”;即使實現希望很渺茫,很“茫遠”,困難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鬥,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會實現,希望便“無所謂無”。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實踐、始終不渝地追求、奮鬥,就一定能夠走出希望之路來。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三。

3.完成《補充習題》p19頁練習三、四、五題。

板書

回故鄉少年閏土:活潑可愛、伶俐勇敢

迅哥兒……

閏土的變化故鄉經濟日益

中年閏土:遲鈍麻木、深受毒害凋敝,故鄉人民

老爺……的生活日益困苦。

在故鄉以前的楊二嫂:豆腐西施對比:對故鄉現狀的

故鄉楊二嫂的變化深層憂慮。

現在的楊二嫂:尖酸刻薄、

自私勢利、放肆貪小對美好生活的

強烈渴望和

別故鄉議論:堅定信

魯迅《故鄉》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感知小說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舊社會農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學習重點理解對比和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品味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

學法指導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一、助學資訊

1、作者簡介: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熱風》《墳》《二心集》等。

2、背景介紹: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陰晦(huì)蕭索(xi226;o)猹(chá)五行缺土(xíng)

弶(jiàng)獾豬(hu226;n)潮汛(xùn)髀(bì)

愕然(è)顴骨(quángǔ)嗤笑(ch238;)瑟縮(sè)

深黛(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238;)

2、理解詞語。

陰晦:陰沉昏暗。

環節二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無端:無緣無故地。

愕然:吃驚的樣子。

嗤笑:譏笑。

惘然:心裏好像失去了什麼的樣子。

展轉:原指身體翻來覆去,這裏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現在寫作“輾轉”。

恣睢:放縱、放任。

三、整體感知

1、結合課文,明確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閏土——水生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全文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

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

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

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爲幾段?

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

環節三

一、深層探究

(一)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分析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1、自然環境:

記憶中的故鄉: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裏描繪了一幅少年閏土月夜瓜地刺猹圖。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些美好的景物構成了色彩明快、豔麗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寥寥幾筆一個“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鮮活在讀者的面前。這與第一部分中描繪的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蕭索的荒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現實中的故鄉: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這是一幅蕭索、荒寂的深冬畫面。這裏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淒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於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淒涼心情。

2、社會環境:

(1)“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裏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裏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家景也好”和“大祭祀的值年”排場,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紅火。這與現在的賣屋遷居形成對比,反映出中產階級經濟狀況的衰敗。從對“忙月”的介紹可見那時閏土家的經濟狀況雖不算好,但也還過得去。

(2)“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黑暗。

(二)比較環境的異同,並結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眼前的故鄉是一幅蕭索、荒寂、破敗的冬景圖,這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中國農村的縮影。廣大的勞苦大衆生活貧困,精神上被束縛。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當時的悲涼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廣大農民的悲慘境遇。而記憶中的故鄉則是是一幅“神異的圖畫”。

通過前後環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廣大農民生活困苦的社會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勾結是造成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這種對比着的景物描寫,既充分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農村的巨大變化,起到了景物描寫爲中心服務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閱讀課文第86段,從中尋找三個詞組,來概括“我——閏土——楊二嫂”三個人的生活特徵。

“我”——辛苦展轉,閏土——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

2、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句,並對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1)少年閏土

外貌: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可愛)

語言:教我雪地捕鳥,滔滔不絕

動作:“月夜瓜地刺猹圖”“雪地捕鳥”中相關詞語

神情:怕羞

人物性格: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

(2)中年閏土

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家境貧困)

語言: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

動作:手裏提着一個紙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

神情:歡喜——淒涼——恭敬。“彷彿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痛苦)

人物性格:滿臉愁苦、麻木遲鈍的木偶人。

(3)造成閏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閏土的變化,不僅記錄着閏土苦難生活的歷史,而且也形象地顯示出閏土的精神變化,同時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啓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3、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句,想一想,楊二嫂的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其性格又有哪些變化?

(1)以前的楊二嫂:

外貌: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

動作:“終日坐着”“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人物性格:安分守己

(2)現在的楊二嫂

外貌:凸顴骨,薄嘴脣,張着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家境貧困)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潑悍、放肆、自私)

動作: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裏帶走了(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

人物性格:自私卑劣、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3)文章刻畫了閏土20年間的變化已經很深刻地表現了主旨,爲何還要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呢?

楊二嫂這個人物的變化,不是因爲年齡的關係。她那令人憎惡的市儈性格是舊社會壓迫、扭曲的結果。這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於楊二嫂的自私、刻薄、潑悍和卑劣,更顯示出閏土的善良、樸實、忠厚。

4、尋讀課文,結合文中關於“我”的心理描寫的文字,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文章裏對於“我”主要採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複雜性。

5、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宏兒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這兩個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宏兒和水生和諧融洽的關係,一如當年“我”和少年閏土的友好。這組人物關係爲後文的議論提供了基礎,也更反映出“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寫法探究

1、對比手法;

2、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神情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鮮明。

三、語言賞析

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的含義是什麼?

“手製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願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麼“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2、怎麼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幾句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環節四

文章主旨

1、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今昔環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是造成中國農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

2、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的束縛,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毒害。

3、抒發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表達對新生活的熾熱的希望。

教學板書:

故鄉魯迅

小說:情節、環境、人物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環境:記憶中的故鄉——眼前的故鄉

人物:閏土:小英雄(活潑、勇敢)——木偶人(遲鈍、麻木)

楊二嫂:美麗安分——潑悍自私

環節五

1、描畫“故鄉”,以景傳情。

根據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對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請描畫一下魯迅筆下的“故鄉”,注意色調的選用。

2、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中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