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25W人 

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爲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背景下,本人對現當代小說閱讀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進行了創新式教學方式的嘗試。本設計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探討新的創新性教學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結構謹嚴、波瀾起伏的藝術特色。

2、學習魯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增強民族自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

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2、難點:

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抽查預習情況

1、學生對以下詞語的掌握情況:

⑴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⑵ 渺茫:這裏是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⑶ 誆騙:哄騙。

⑷ 誣衊:捏造事實來毀壞別人的名譽。

⑸ 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爲當今的現實(情景、境況)悲傷。

⑹ 爲民請命:爲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難。

⑺ 省悟:同“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

⑻ 抹殺:一概不計;完全勾銷。

⑼ 摧殘:使(政治、經濟、文化、身體、精神等)蒙受損失。

2、對課文的熟悉情況:

這篇課文作者針對(反對)的觀點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嗎?

二、出示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以小黑板或幻燈顯示。

三、分析課文

1、佈置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層次:

⑴ 學生朗讀課文1、2段,根據預習提示和自己對課文的預習可看出作者反對的“敵論點”是什麼?這個“敵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⑵ 課文第3段是針對什麼(敵論點、敵論據、敵論證)提出的?作者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分析(反駁)的?這種反駁是叫駁“什麼”?這段話最後一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⑶ 作者提出“中國人現在在發展着‘自欺力’”,作者的根據是什麼?

⑷ 第6段的作用是什麼?

⑸ 聯繫上下文說說文章最後兩段的作用?

⑹ 作者這種舉例(事實論證)有什麼特點,我們在哪篇課文也學過這種舉例法?

2、引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逐題明確參考答案:

⑴ “敵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此論點是在前兩段的根據(敵論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⑵ 是針對“敵論證”──論證過程提出的。

作者採用反證法──首先肯定其論點及論據的正確,然後經過分析指出推論的錯誤的方法來反駁 。

這種反駁法叫“駁論證”。

此段最後一句的作用是:提出(由“敵論據”可知),這些論據證明的是“並非失掉‘自信’,而只是失掉了‘他信’”的觀點。

⑶ 根據是:人們只是失去“他信力”,但又不信自己,只“信地”“信物”最後甚至“信神”──人們變得麻木──可見是自己騙自己──發展自欺力。

⑷ 提出自己的論點:還有(根據是:“自欺”自古有之,只不過更明顯了,籠罩一切而已。)

⑸ 舉例證明上一段提出的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⑹ 這種舉例是概括性的,非具體的,我們在《想和做》中學過──“在學校裏,有些同學……另一些同學……

四、作文訓練

根據“脊樑”在文中的含義,談談作者爲什麼要反覆強調“中國的脊樑”,請你寫一段話發表自己的看法。(200字以上)

五、課堂練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