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1、理解、積累“拮据、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瞭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5、讓學生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社會關係,它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

1、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難點

讓學生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社會關係,它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

教學過程

一、粗讀課文,掃清攔路虎。

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作者及其時代背景。

1、生字注音

拮据(jié)賺錢(zhuàn)不堪(kān)計較(jiǎo)棧橋(zhàn)糟蹋(tà)流氓(máng)

牡蠣(lì)狼狽(bèi)煞白(shà)恐怖(bù)無賴(lài)別墅(shù)闊綽(chuò)

多音字辨析據: jū(拮据) jù(根據) 煞:shā(煞風景) shà(煞白)

2、作者簡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啓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的文學創作,並拜福樓拜爲師。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爲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說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他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短篇小說。他的作品重視結構的佈局,行文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巧妙真實,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3、時代背景

《羊脂球》共收集了6篇短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愛國熱情,揭露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有的真實地再現了法國中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苦難命運、拼命的掙扎與不屈的鬥爭;有的則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僞善、貪婪、狡詐、精神的墮落、道德的敗壞、生活的糜爛等等。在作品中,作者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有所愛憎,對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對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進行了有力的揭露與鞭撻;對中下層人民,懷有一定程度的讚揚與同情。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發表於1883年8月7日法國的《高盧人日報》上。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二、細讀課文,整體把握。

1、 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明確:“我”、父親、母親、大姐、二姐、二女婿、于勒、船長……

2、 複述故事情節。

3、 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試根據下面的提示,從多種角度,梳理一下課文的情節結構。①原因—→結果(邏輯)②期待—→破滅(心理)③開端—→發展—→高潮(情節發展)④懸念—→結局(技巧)

明確:

①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②于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③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④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爲什麼?于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4、 做想象性的口頭作文,由教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學生口頭續寫。

①遊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裏放着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麼那麼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於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②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三,研讀課文,分析形象,把握文意。

1、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人物是怎麼評價于勒的,包括怎麼稱呼他,怎麼說他的。

明確::“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個有辦法的人”,“這個小子”,“他是個法國老流氓”,“這個傢伙”,“這個賊”,“那個討飯的”,“這個流氓”。 :“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2、把這些評價分分類,分類的標準是哪些話是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的,並說說是什麼情況,他們對於勒又採取了什麼態度。請按時間順序說。

示例:“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種情況下說的,因爲于勒把自己應得的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們接到于勒兩封信以後說的。

【圍繞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3、我們再來作第二次分類,看看我們前面找出的評價分別是誰說的。

明確: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這個流氓”,“這個賊”是母親克拉麗絲說的。“這個傢伙”是父親菲利浦說的。“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是若瑟夫說的。

【圍繞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4、:“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三個短語同指一個對象,何以要反覆?“父親的弟弟”是針對誰說的?“我的親叔叔”強調什麼?

明確::“父親的.弟弟”是針對父母說的,反映了若瑟夫對父母不認兄弟的困惑和不滿,“我的親叔叔”強調一個“親”字,表明若瑟夫內心充滿侄叔親情。

5、教師總結:

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這就決定了他待人、接物、處世的基本態度:一切以金錢爲轉移。於是,面對親弟弟于勒“揮霍家產——經商發財——衰敗窮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採取了“懼怕憎恨——奉爲福星——深惡痛絕”的三種不同態度。小說繪聲、繪色、繪形,細膩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談、神態和舉止,從而生動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開始,小說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躍然紙上。後來,當於勒真的出現在眼前時,小說又着重描繪了菲利普的神態:“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神色很狼狽”,從而刻畫出菲利普急劇變化的複雜心理。

給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小說除了表現她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通過她的言行神態着意描繪她精細、刻薄、潑辣的個性。比如,當菲利普準備請大家吃牡蠣時,她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她說得何等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實質,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看看這番話,我們似乎聽到了她的語氣聲調,也不難想像出她的表情動作,更可以窺察到她的心理活動。當克拉麗絲十分意外地得知賣牡蠣的小販竟是于勒時,她曾有過短暫的慌亂,但又很快鎮靜下來,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發丈夫“去跟船長打聽一下”,以進一步證實小販確是于勒;囑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於勒“又回來吃咱們”;告誡丈夫“別叫他們看出來”,“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與丈夫商量好“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說的這些描述,一個小說形象鮮明、姿態生動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讀者面前。

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爲暗線,虛寫和略寫的。他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本有許多可寫之處,但作家卻把這些都置於幕後。輕描淡寫,簡言略說。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價和道謝的兩句話:“兩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對於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襤褸”,“又老又髒,滿臉皺紋,眼光始終不離開他手裏乾的活兒”,“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等一般性的描寫。

小說中的“我”,作爲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裏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託着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然而,對“我”的描寫也沒有用多少筆墨。

6、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於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明確:小說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爲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小說中的“我”作爲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裏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託着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於小說主人公的判斷,關鍵是看誰是揭示主題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的腐現象,而文中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是菲利普夫婦,而“我”是見證人;于勒則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