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後赤壁賦》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後赤壁賦》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後赤壁賦》說課稿

《後赤壁賦》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與設想

1、說教材

這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因此,它具有賦的音韻美但它還有更突出的特點:文短意深,處處關情就是作者透過文字折射出的複雜而矛盾的思想情感而這一點恰恰是學生不容易把握的,特別是最後道士化鶴更是理解的難點講授一篇文章,不外乎就是抓住表現技法和思想情感,所以我在分析課文時要緊扣文本,抓住文中的詞句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重點爲通過誦讀,抓住文中的相關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及原因,注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而結尾道士化鶴意蘊隱晦,作爲教學的難點

2、教學設想及思路

教授本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自主學習、整體感悟——課堂品析與探究——拓展延伸

(1)課前自主學習本文短小精悍,對於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太難,計劃一課時完成所以安排學生在預習時就要藉助練習冊中的參考資料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部分虛詞和實詞因爲文言文教學不能忽視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所以在授課前進行堂上小測,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一來可督促學生預習,二來可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便於查缺補漏

(2)導入的設計關於“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的那段歷史,學生已經很熟悉,所以關於本科的背景資料不必細講導入本課時,簡單回顧《前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提出問題:時隔三個月,蘇軾重遊赤壁,面對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從而引入新課

(3)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對於重難點的突破相當重要,如果設計大量的問題,這樣很容易變成了滿堂問,不僅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妨礙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更會把學生問暈所以,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明確本文主要解決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複雜與道士化鶴的寓意兩個問題據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2遊玩已結束,作者爲什麼還要寫最後一段,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含義嗎?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已經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了

學生在品析文章探討以上兩個問題時可能會遇到“卡殼”的情況,於是在探究這兩個問題時我設計了幾小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這些問題老師在課堂中靈活處理,抓住學生的分析及時提出、適當點撥這些問題如下:

①作者遊之前爲何而樂?

②遊赤壁過程中,作者何以會悲?(結合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遊褒禪山記》中“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③反而登舟時“放乎中流,聽其所止”這反映了作者何種心情?(結合《前赤壁賦》

中“縱一葦之所如,臨萬頃之茫然”)

①爲什麼要寫鶴而不是其他飛鳥?

夢中道士化鶴、道士最終不見與“放乎中流,聽其所止”在情感上有聯繫嗎?

(前三個小問題是由第一個探究題派生出來的,後三個小問題則對應第二個探究題)

(4)拓展延伸:閱讀蘇軾同一時期的作品,抓住一些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定風波》作者的情感及形象,回顧《西江月》《浣溪沙》《記承天詩夜遊》《江城子。密州出獵》《赤壁懷古》等作品,比較作者寫《後赤壁賦》時心境的不同及原因)

另外,朗讀是不能忽視的',在分析的同時還要通過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整節課讀的形式有多種:錄音配樂範讀、自由朗讀、個別讀、齊讀安排先聽錄音配樂範讀,把學生引入情境,然後自由朗讀,至於個別讀和齊讀我設計爲自由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落實重點字詞

二、導入

三、誦讀

a)聽範文朗讀,體會賦文節奏之美

b)自由朗讀,感受作者情緒變化

四、品析與探究

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2、遊玩已結束,作者爲什麼還要寫最後一段,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含義嗎?

兩個問題逐個探討學生暢談,教師點撥,適當追問,引導學生緊扣文本解讀作者,結合已學過的課外相關詩文幫助學生理解

拓展延伸

1、閱讀《定風波&8226;莫聽穿林打葉聲》

透過這首詞,你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參考:吟嘯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鏈接《前赤壁賦》中“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2、閱讀《西江月&8226;頃黃州》《浣溪沙&8226;遊蘄水清泉寺》《記承天詩夜遊》

以上作品均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簡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後赤壁賦》比較,情感有什麼不同及其原因

五、小結

全文表面上是寫遊赤壁之樂與悲,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鬱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和矛盾複雜的思想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的悵惘,對未來的迷茫,又可以感受到蘇軾那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曠達開朗的胸懷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四以及《名師面對面》相關練習

2、推薦閱讀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進一步走近作者,瞭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板書設計

後赤壁賦

情感線索:樂——悲、恐——?

鶴:高貴優雅、超凡脫俗、隱士之風

夢中道士化鶴——追求超然物外(道家

“笑”“悟”(禪意)

不見:1、超脫

2、迷茫(儒家)

3、空人生如夢

教後總結

近來市教研活動推廣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我們高二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也嘗試備課組內實行同課異構,講授《後赤壁賦》備課組成員一起研讀教材,設計一個共用的教案母版,商定文本的重難點及教學的基本步驟,然後由各位老師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修改形成自己的個案如餘麗媛老師教的是文科重點班,學生語文功底較好,而韋麗老師教的是理科次重點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且對語文的興趣不高,她們都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作了適當的修改,各有特色

兩位老師都突出了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而韋老師的課,注重落實學生基礎,單是從課前的一個字詞小測,她對字詞的精心選擇就可以看出來,課上選取學生答題例子投影點評,反饋及時,同時對於重難點的點撥也做得比較到位,如對鶴這個意象的理解她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對比理解,使學生對作者情感理解得更爲深入餘老師則注重設置問題,拓展深入,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研讀課文,層層推進,把課文的重難點逐一落實理解雖然對學生的指導形式,講授方式不大一樣,但兩位老師都完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這也算是我們學習同課異構教學方法後在教學時加以實踐的一個初步嘗試吧。

《後赤壁賦》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後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鑑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爲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由於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前三個單元文言文的學習,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瞭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鑑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並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五)教學步驟:三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閱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第三課時,探究、討論並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5、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瞭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爲無論怎樣鑑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做些靈活的調整,教師範讀,聽錄音朗讀,然後單個同學朗讀,一組朗讀,全班朗讀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全文,解決生字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本段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本段出現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節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於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註釋,已經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合註釋,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蘇軾的心情。

(六)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並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把握作者夜遊赤壁時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投影前《赤壁賦》,讓學生找出前、後赤壁賦寫景的句子,找出不同點。

學法:給學生從遊的方式、時序景色、寫作重點、作者心情上去比較,理解爲何時隔3個月,作者的心情卻發生了改變。

第三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點鑑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了寫景的語句,對於這些語句的鑑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鑑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於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徵意義。至於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以及終極目標是什麼,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爲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知識鏈接: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動物的意象進行積累,方便以後的文言詞賦的學習,掌握這一內容,相信學生在以後答題的過程中能較好、較快、較準確地答題。

(五)全文總結:

本文着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遊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板書設計:

遊前 樂

赤 遊中 悲

遊後 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