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憫農(二)》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91W人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憫農(二)》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着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彙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爲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儘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着,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於前面放得太鬆,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後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於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裏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節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着媽媽的衣角哭泣着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彷彿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着柺杖沿街乞討… …”同學們,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後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麼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爲什麼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爲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