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3.19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石壕吏》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通用6篇)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

導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ppt2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爲那是一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裏,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聖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ppt3

請看三幅對聯: ppt4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二)走進作家、瞭解背景(3分鐘)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說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說說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ppt5

他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杜甫則被後世尊爲“詩聖”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爲“詩史”

請問:杜甫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裏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於安慶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體感知全詩(8分鐘)

1.請聽一聽:配樂朗讀《石壕吏》ppt7

2.請看一看;下列漢字的正確讀音:ppt8

吏:lì 鄴:yè 戍:shù 咽:yè 嫗:yù 泣:qì

3.請讀一讀:配樂朗讀《石壕吏》ppt9

4.請理一理:故事情節:ppt10

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詩人的行蹤:(投宿、住宿、告辭)

5.請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主要敘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臺, 秀出我的風采! ppt11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爲四組,每組至少兩人以上

(1)組內全員參與

(2)想象豐富,有創意,合情合理

(3)補充一些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爲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2、疏通文意,組織表演

各組準備,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排練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詩歌內容ppt13

(1)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2)齊讀詩歌,

其次,當好編導ppt14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文中人物 出場時間 出場道具 主要事件或關鍵動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別

老 婦 夜 拐 杖 看、啼、致詞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ppt15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餘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請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ppt17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藏問於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使用於答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ppt18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

第三,分角色排練 ppt19

第四,表演

3、點評(以課文爲參照)

學生評分,培養鑑賞評價能力

評分標準,客觀、公正,並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主題,作者感情

請談一談: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麼?ppt20

明確: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哪些? ppt2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麼,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ppt22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書比賽,事半功培(3分鐘)

A、形式男與女的比賽,組與組的比賽

B、進行比賽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聖”的份量!ppt23

同學們,讓我們帶着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中結束新課

教師寄語:ppt24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願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爲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七)作業:ppt25

1.背誦並默寫全文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於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在文學上起着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後世尊爲“詩聖”。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 鄴 戍 嫗 咽

3、採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複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並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爲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爲什麼不說徵兵?而捉人爲什麼在夜裏?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幹什麼?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徵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裏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繫,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爲此作出犧牲。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他讚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麼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並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全詩。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並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設想: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感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程序與策略: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範讀,注意節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並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六、小結、佈置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於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麼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爲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如:

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爲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爲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爲什麼?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瞭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 介紹背景。

2. 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

1. 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 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 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 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複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爲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什麼?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瞭解《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2、 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3: 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鬱)

四、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並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爲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擡貴手。但是差吏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悽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第三次請求:表現出老婦爲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於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並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於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讚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爲什麼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裏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麼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着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裏。下課。

《石壕吏》教學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目標: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但是學習《石壕吏》,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因爲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這與青少年的人生閱歷有些距離,再加上這首詩本身寫得比較巧妙,使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感情表達比較隱晦,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以“讀”爲主線,以“品”爲中心。以讀爲主,讀中品味,讀中理解。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作爲重點,通過“朗讀詩歌——解讀詩歌——問讀詩歌---改寫詩歌等環節,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關注民生、心繫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主導思想確定爲:以情感人,以讀促講。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對於文言文來說讀尤爲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採用了熟讀爲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具體做法是: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反覆誦讀、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因爲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範讀,生讀,互評,小組展示讀,二部輪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爲進一步的分析鑑賞作準備。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品味、記憶、積累文言詞語,提高品讀詩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我採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

1.自主。學生根據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穫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合作。對於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通過拓展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參與體驗中理解了詩作的思想內容,從而再現詩作意境,品味蘊含在詩歌字裏行間的感情,使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同時瞭解了“藏問於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了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應該說,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預期教學目標,學生獲得了有關品讀古詩歌的規律性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我覺得本課的成功,主要在於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爲主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作爲一首敘事詩,本文的敘事性強,情節完整,很適合表演;而且,生動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故事所講的情境之中,在身臨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齣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說說你的思路。並且,隨即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之後,針對表演,完成“聽婦之苦”、“觀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層解讀,效果不錯。層層深入的流程,學生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審視了自己。

二、合作品詩,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詩,這一教學環節是關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物象,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現詩中形象,感悟其創設的意境,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如詩中開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義豐富,你是如何理解的?爲什麼說“老翁逾牆走”老翁留下老嫗獨自逃走是否對?其作用是什麼?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故事的結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究竟是誰在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讓學生相互討論,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可以使學生全員,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老師在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此環節中,我觀察到學生們討論熱烈,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們有話說,敢於說。討論後,我並沒有給出固定答案,而是對每位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認同,並引導其他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漸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牆”、“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現了其背後潛在的臺詞。從中感悟出詩人就是通過短短几句話,幾個物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平民百姓的帶來學生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於隨意,對於學生課本劇的表演缺少技術指導,在語言品讀方面不夠細緻,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完善。

本課的教學使我深刻的領悟到: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現在的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結果,往往超出預想的設計。面對新情況,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語文教學只有以對話爲土壤,才能開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對話中,語文教學才能走向學生心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