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短文兩篇之《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98W人 

  教學目標:

短文兩篇之《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1、通過品讀關鍵字詞學習描寫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過了解背景及同類詩歌初步認知山川對以陶弘景爲代表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影響。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

難點:2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口頭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與智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規範,因此山川就成爲了他們精神家園,也頻頻在他們的筆下出現。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是作者寫作此文,並非要描寫那些“共談”的內容,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學生翻譯這句話)。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隻有自己與謝靈運看到是“古來共談”者所沒有發現的“奇”。這裏的“奇”就是“與衆不同”之意。那麼作者看到哪些與衆不同的景物呢?

這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問過作者,他的好友蕭衍稱帝后曾邀他出山爲相,問他“山中何所有”,能讓他拋棄一切功名利祿。他便以此問爲首句,寫了一首名爲《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但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白雲是縹緲不定,那麼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縹緲不定的?本文所展現就是現實中的山川之美的與衆不同之處。

 二、初讀課文,賞奇文。

1、請大家朗讀課文,歸納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

(學生列舉表現景物的詞語)高峯、清流、兩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鳥、沉鱗。

2、前四種是山中之景,而後兩種寫的是山中動物。但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見的,同時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說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本身並沒有與衆不同之處,“奇”的是他的描寫方法。

(學生補充作者描寫這些景物的語句)“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要了解這些描寫的獨特之處,我們就需要先明白它們的意思。下面就請大家結合書下的註釋,口頭翻譯這段文字。

(標準翻譯: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翠樹林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三、品讀課文,悟奇趣。

1、這樣翻譯當然很標準,但是我們只能從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內容,這樣的描寫“奇”嗎?可見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究作者描寫的獨特之處。請大家注意,作者寫山高,不僅用了“高”這個形容詞來描寫山峯,還用了什麼詞還寫它?(“入雲”,動詞)我們發現,作者不僅在寫動物時用動詞,寫景物時同樣也用了動詞(“見底”“交輝”“俱備”“亂鳴”“競躍”)。作者用動詞來描寫景物的目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下面重點探究的內容。

提示:

①動詞是用來寫動作的,而有了動作就說明描寫的對象一直在處在變化中。作者用這個動詞想表現山一直在進行什麼動作?(生長)作者用“入雲”一詞形容,說明山的生長有盡頭嗎?它的生長有什麼特點?(不停地生長)

②如此寫山,山還僅僅是一個靜靜地等待人們去觀賞的景物嗎?(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寫這一場景才能表現出山的生命?這就需要我們展開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個不斷長高的巨人鑽入層層雲靄中,撐開厚實的天空,撐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④爲什麼水會清澈見底?此處的“見底”僅僅見到了一條沉靜的河流嗎?朱熹的《觀書有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山中的活水從何而來?(學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彙集的景象)正因爲永遠都有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纔可以保持永遠年輕的生命,永遠清澈見底。

⑤同樣,請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輝”的石壁色彩從何而來?作者用“交輝”這個詞強調了這些色彩的什麼特點?(色彩斑斕,但無法分辨出某種顏色,因爲它們交織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沒有改變,可是我們想象一下,當四季變換時,周圍的景物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描述山中四季變化的場景)

⑦請大家想象一下,“亂鳴”與“競躍”展現了一幅什麼樣的場景?(活力四溢)夕陽燦爛的陽光照耀在躍起的魚兒身上,反射出絢麗的色彩,非常美麗。但作者強調的是魚原本潛游在人們看不見的水底,此刻的躍起讓我們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存在於我們眼前的景物、動物之中,還在哪裏存在?(山川中的每一個角落)

⑧作者筆下的動物出現在兩個特定的時間點中。“曉霧將歇”是什麼時候?(早晨的霧氣將要消散時)就是一天即將開始的時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霧籠罩,原本應當是一片寂靜。此時“猿鳥亂鳴”,山林在喧囂中開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頹”是什麼時候?(太陽快要落山時)就是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黑暗即將降臨,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靜中。但此時“沉鱗競躍”,似乎要把積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釋放出來。我們可以想象,夜幕降臨後,山林是否會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這兩句則涵蓋了一天的景物,兩句均強調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這說明山中的生命的特點是什麼?(永不止息)

2、總結: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點,而只有陶弘景纔看到了這一點,這纔是他筆下的“山川之美”的與衆不同之處。

再讀課文寫景部分,注意節奏的變化和重音的突出,讀出這種蓬勃的生命力。

3、學生從上述語句中任選一兩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幾句話描寫其所展現的場景。(學生完成後交流自己所寫的內容)

 四、延伸閱讀,識奇人。

1、詩人很驕傲,因爲他發現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們也同樣值得自豪,因爲我們用自己的話複述了作者所描寫的場景,展現出了作者蘊含於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爲什麼作者認爲只有自己和謝靈運才能真正感受到蘊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補充背景1:

我們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們讀一讀史書,會發現陶弘景並非一個天生的隱士,他在年青時也曾爲官,而且工作勤奮。即使在他歸隱之後,雖然謝絕了梁武帝的邀請,但仍然積極參與了國家的大事決策,按《南史》的說法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這一切與他表現出的超脫世外的情懷似乎很矛盾。他並沒有與外界脫離,但卻只願意保持旁觀者的姿態,而不願參與進去。

他爲什麼有如此矛盾的言行,關鍵就在文中他對人間的稱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語,但在此處指什麼?(慾望)

  補充背景2:

陶弘景36歲時歸隱,就在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換了兩個時代,七個皇帝,而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於非命。而在他歸隱的10年之後,樑代齊,其間又換了5個皇帝,只有一人善終。而每一次政變,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爭奪最高的權力,而這爭奪必須伴隨着血腥的屠殺。陶弘景本爲道家,但卻借用了佛教對人間的稱呼,稱之爲“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對於身邊這個血腥的世界的態度。

因此,作者不願意參與政治,以此來表示對塵世的厭惡。

2、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擺脫“欲界”的束縛呢?

謝靈運有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只要變化的腳步不停止,山水就永遠保持着活力。同樣,我們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遠不停地運動着,心靈也同樣可以保持純淨。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個“變”字寫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寫出詩人心中的驚喜之情。他原本在牀上臥病一冬,此時窗外的景象也讓他的生命重新獲得了活力,渴望改變。謝靈運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與與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樣如此。他賦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淨化心靈,擺脫名利束縛)

3、我們再來讀讀作者那首《詔答山中何所有》的詩,我們會發現,那嶺上飄浮在天空中的白雲正是象徵着作者自己高潔的內心,象徵着自己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爲這山川之美的一個部分。

  五、作業:

描寫文中所展現的山川之美。

板書設計:

(獨特、與衆不同)

山川之美 生機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 淨化心靈、擺脫名利束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