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答謝中書書的公開課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24W人 

教學目標:

答謝中書書的公開課教案

1、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教學重難點: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教師提問所學的寫山水的古詩導入,讓學生吟詠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懷。同學們,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過很多寫山水的詩。現在大家回顧一下。

教師提示如:《山中雜詩》 、 《送靈澈上人》 、 《滁州西澗》 、 《望廬山瀑布》等詩,這些詩既表達了詩人對山水的熱愛又表達了讚美之情。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一篇寫山水的佳作,看看它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二、朗讀文,整體感知

(多媒體顯示一組圖片)請學生們看圖欣賞,聽老師配樂範讀文。請學生自由朗讀文。培養語感。 (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語)教師提醒學生用筆標出不確定的讀音。全班解決。請個體學生朗讀文。學生點評。字詞讀準後請大家齊讀一遍文。

三、重點品讀文

1、教師:有人說陶弘景的就像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多媒體顯示:高峯、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沉鱗)這些景物美在哪裏?學生回答後多媒體顯示山水相映之美。

其一: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 。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史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請全體同學邊體會邊朗讀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全體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若干,先分組討論,然後各組發表意見。最後全班明確:“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表現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悅之情。

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爲“山中宰相” 。他的《答謝中書書》 ,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爲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爲“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

四、拓展延伸

學生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合背景拓展延伸(鏈接妙詩欣賞)附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品評】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之意,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爲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 。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

在述戀利祿的人看來, “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箇中情趣,就象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寄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五、指導背誦

(多媒體顯示提示詞:高峯、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沉鱗)請同學按照提示試着背誦本文(留 3——4 分鐘學生個體背誦)先請個體學生背誦師生一起背誦文。

六、總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佈置作業

1、背誦文。

2、美好的景物總是讓人產生無盡的暇思,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書寫心中的美景教學反思:上完本後,品評各個環節,發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更有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完善的地方。

現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學中應該更多放手給學生。傳統的教學思想雖有很多優秀的東西,但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卻也有很多偏激的現象。我們把教學稱爲教書,過分地誇大了教師的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當今時代不同了,教育對象、環境、要求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活條、環境變了,因而性格特徵,知識結構,社會、學校、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果我們與以前一樣,仍然保持師道尊嚴的模樣,在學生面前,我行我素,權威形象不可動搖的話,學生是絕對不會認可你的。學生不接受你,你的教學會成功嗎?

討論更是這樣,它需要大家放膽投入,放膽思想纔會踊躍。因此,我們教師應徹底打破傳統的觀念,要充分相信學生,要以發揮和發掘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爲目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們認爲只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教學纔會徹底變革。本讓學生總結景物的美時就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其次,衝破教材侷限延伸教學內容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思維能力是根本。

在教學實踐中“抓綱務本”成爲一度時間的教學綱領,即使現在也有重要價值,但我們如果機械、呆板,不能辨證、靈活地使用教材,過於拘泥於教材,那麼教學中,就會給學生思維帶來衆多限制。學生思維有了時空的侷限,思維就不會暢達,思維不暢達,大腦就會抑鬱,增加疲勞就會減少興奮,當然討論的目的也就難於達到。

因此,應允許突破教材的束縛,多爲學生選擇一些與文有關的外內容讓學生思維縱橫跌宕,張弛有致。我認爲本爲學生選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效果不錯,今後可以試着多做這方面的嘗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