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臺階》教學實錄範例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學習目標】

《臺階》教學實錄範例

1.賞析“父親”人物形象

2.解讀小說主題

  【課堂學習】

一、談一談:聯繫生活,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裏,我們大多數人認爲人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多外在的表現形式。你認爲什麼能體現人的身份和地位?(3個學生:房子、權力、豪宅)

生1:我認爲金錢能體現人的身份和地位。

師:是啊,金錢的多少能體現着人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可一個人錢多錢少我們未必能從表面上能看出來。還有那些外在的表現形式能體現人的身份和地位呢?

生2:家裏開的車也是地位的象徵。

師:(車)是的,車不僅是一種代步工具,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演變成一種身份的象徵。

生3:房子的大小也是一種象徵。

師:(房子)對,有人用畢生積蓄購買了豪宅,他們認爲豪宅就是畢生價值的體現。

生4:當官也是身份的象徵。

師:(官職),是的,位居要職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

師:同學們,有一位作家叫李森祥,(板書:李森祥)在他筆下,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認爲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體現與我們想的大相徑庭,僅僅是在我們眼中毫不起眼的幾級臺階,就能令他心滿意足了。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板書:臺階)

二、讀一讀: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師:首先我們來解決一下生字詞,哪位同學來試着讀一讀?好,請你來讀。(一生讀字詞)

師:讓我們齊讀兩遍(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概述小說的主要內容。概述好的同學請舉手示意我。

(生瀏覽3分鐘左右)

生1:父親總是覺得自家的臺階低,總是對人家的高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經過漫長的準備,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父親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喜上心頭,但是爲此卻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的代價。

師:概述的非常詳細具體。誰能再來概述一下?

生2:寫父親爲造一座有高臺階的新屋,而付出大半生的辛勞。

師:概述的簡練明瞭。同學們在概述的時候,有一個詞反覆出現,那就是臺階。父親與臺階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父親畢生的追求就是要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那父親爲什麼總在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執意要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新屋呢?其實文中有一句話非常明確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同學們來找一找,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生3: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師:原來這臺階不僅是臺階,也是地位的象徵。父親建一座高臺階的房屋,是爲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獲得別人的尊重。(板書:地位、尊重)

三、說一說:各抒己見,賞析人物。

師:從文中不難看出,臺階是父親一生財富的積累,更是父親一生精神的追求。那接下來讓我們瀏覽課文,說一說你覺得父親是一個——的`人,試闡述理由。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拿起筆來做好標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好,開始。

(學生瀏覽課文3分鐘,做標記)

師:你覺得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請你說。

生1:父親是一個勤勞的人。十五段中具體寫出了父親的勤勞。

師:父親的勤勞在文章俯拾即是。你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父親是一個勤勞的人?

生2:文中第五段父親腳的樣子和洗腳的細節讓我看出父親是一個勤勞的人。

師:是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板書:勤勞)父親的腳是什麼樣的?

生3:腳板寬大,裂着許多幹溝,溝裏嵌着沙子和泥土。

師:這說明父親終年辛勤勞作。那你知道父親的手是什麼樣的嗎?(出示補充材料)在李森祥給編者尤志心的信曾這樣寫到:“父親”的形象,在那個年代裏,在我生活過的鄉村裏,幾乎到處可見。他們除了有一雙永遠也不乾淨的腳以外,還應該有一雙不能碰棉絮的手(他們開裂着溝紋的手一旦碰棉絮,會將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塗)我們可以聯想冬天那乾枯、開裂的松樹皮,那正是父親手和腳的真實寫照。

師:你覺得父親身上還有哪些品質呢?

生4:父親是一個要強的人。父親挑水是時候,明明挑不動了,還是不把擔子交給孩子。

師:父親是一個極其要強的人,挑水這個細節可以體現要強,撬老屋門口那三塊青石板時也可以體現父親的要強。(板書:要強)

生5:父親是一個謙卑的人。父親砌好臺階之後,並沒有趾高氣揚。

師:是啊,父親砌好臺階之後,並沒有得意洋洋。這體現了中國農民特有的謙卑。(板書:謙卑)

生6:父親是一個節儉的人。第一段中父親背了三塊青石板回家,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只是那一來一去的許多山路,磨破了他一雙麻筋草鞋,父親感到太可惜。可以看出父親生活非常節儉。

師:對,父親很節儉。那他爲什麼要這麼節儉呢?

生:爲了造臺階。

師:因爲父親心中有一個宏願造臺階,所以時時處處非常節儉。(板書:節儉)

生7:我覺得父親是一個虛榮的人。爲了自己的面子,爲了獲得有地位,費盡心思的造高高的臺階。

師:這是你的觀點。其餘的同學們你們同意他的觀點麼?同意的請舉手?

(一半學生舉手)

師:我們來進行辯論,看哪一組能獲勝?

生8:父親是一個虛榮的人。他奮鬥了大半輩子,造好高臺階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生9:父親不是一個虛榮的人。在第27段中,父親坐在高臺階上上上下下就說明了父親是不虛榮。他如果虛榮,就可以坐在高臺階上頤指氣使,得意洋洋。

(兩派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辯)

師:父親不虛榮。父親低眉順眼了一輩子,他想在衆人面前獲得地位和尊重。讓別人看得起。當真正造好高臺階的時候,他坐在高臺階上,反而處處不自在。這是父親骨子裏的謙卑。

四、品一品:段落賞析,體會精彩。

師:我已經看到了同學們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是這樣一位有着許多優秀品質的父親。但是父親身上有更多的東西令我們深思。讓我們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去看一看。老師從文中選擇了三個片段,讓我們來共同品讀。先來看第一個片段。(出示第一個片段)

師:這一段描寫的什麼?哪位同學願意來讀一讀?(一生朗讀選段)

生1:描寫了父親對別人家高臺階的嚮往。

師:對啊,父親的心中充滿了對高臺階的嚮往。那這一段是什麼描寫?

生2:神態描寫

師:這一段對景物和父親的神態進行了細節描寫。寫的細膩而深刻。優秀的文學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離不開細節描寫。這篇小說中很多細節描寫就非常精彩。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小說;沒有讀透細節,就不能算真正讀懂了小說。

師:讓我們來換位思考,現在你就是文中的父親,坐在自家低臺階上,專注的望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什麼?

(生思考1分鐘)

生3:爲什麼我們家的臺階這麼低?別人家的臺階如此高呢?我要好好賺錢,爭取早日造好高高的臺階。

師:寫出了父親對高臺階的羨慕和嚮往。這是她的內心想法。你心中想些什麼呢?

生4:我一定要好好奮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就能蓋好有高臺階的新屋。

師:從這些同學的描寫當中我感受到了父親心中對臺階的羨慕和嚮往,他內心深處強烈的渴望和對未來堅定的信心。

師:在父親專注的目光裏,父親經過艱辛的準備和辛勤的勞動,終於砌好了臺階。臺階剛砌好,父親對臺階進行了養護,讓我們看第二個片段。(出示第二個片段)

師:同學們來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這一段對父親進行了什麼描寫?(學生自由朗讀第二個選段)

生:動作描寫

師: 除了動作描寫。還有什麼描寫手法?

生:語言描寫。

師:這一段既有動作描寫,又有語言描寫。描寫父親動作的這幾個動詞“按一按、敲了敲、踩了踩”換成了“拍一拍、打了打、踏了踏”,同學們比較一下用哪個動詞更好,爲什麼?

生:“按一按、敲了敲、踩了踩”更好。

師:大家自己做動作體會原文詞語和替換詞語的區別。

(學生做出“按”“拍”等動作,體會區別)

師:這一段寫出了父親對臺階的珍愛與呵護,這是父親一生的追求啊。那不僅是一座臺階,更是一座豐碑,深深的鐫刻下了父親一生的辛勞和艱難。

師:父親實現了自己的追求,砌好了高高的臺階。那砌完之後的父親變得怎麼樣了呢?我們來看第三個片段。我們齊讀一遍。(出示第一個片段)

(生齊讀第三個片段)

師:父親變得怎麼樣了?

生:父親老了

師:是啊,父親老了,身體垮了。整個人失去了生機。那爲什麼失去了生機,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應該揚眉吐氣,趾高氣揚,高人一等了吧?大家想一想是還是不是?

生:不是

師:他高人一等嗎?他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了嗎?

生:沒有

師:對,他沒有,他還是他,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依舊生活在底層,他得到的僅僅是一座有臺階的房子,而他已經付出了終身的青春和努力。。

師:這三個段落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第一段怎麼讀?

生:帶着憂傷的感情來讀。

師:帶着憂傷、心酸來讀。你試着讀一遍。

(生帶着感情讀第一段)

師:讀得非常投入。第二段是父親的一句問話,要帶着什麼感情讀?

生:痛苦的感情。

師: 帶着迷茫、痛苦和無奈來讀。好,你來讀一下。

(生帶着感情讀第二段)

師:父親爲什麼迷茫和痛苦呢?因爲這個時候,父親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對於一個農民來說,能夠勞動是他的生命價值所在。失去了勞動能力,這個人在他看來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所以父親感到迷茫和痛苦。

師:兒子對父親的問話作出了回答。怎麼了呢?父親老了。這句話僅有九個字,而且結尾是一個平緩的句號。(畫一個圓)那爲什麼不是不是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感嘆。

師:老師在課前蒐集了大量資料,其中在李森祥給編者尤志心的信中曾經這樣寫道,哪位同學來讀一下?(出示課外材料,學生朗讀材料)

師:讀得非常有感情。請坐。(播放背景音樂)父親他是清貧的,清貧的沒有任何積蓄;他的是平凡的,平凡的以至於我們無法從人羣中把他分辨出來;他又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得。他更是無奈的,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帶給我們很多深沉的感動與思索。作者僅僅在寫一個父親的形象嗎?當然不是。他是中國億萬農民的縮影。這部作品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的中國十億人口有八億是農民,那時候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非常落後。農民只能靠貧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當時千千萬萬個父親的結局都是這樣的。作者正是因爲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見慣不驚。所以用一個句號結尾。這一個句號包含了太多複雜的感情。對農民命運的深深的同情、心疼、惋惜、無奈。(板書:同情、心疼、惋惜、無奈)

師:請同學們帶着這些複雜的感情來再讀這句話,來,讀給你的同桌聽。

(同桌之間互讀)

五、想一想:解讀主題,把握主旨。

師:同學們讀得很有感情。大家看,小說花費大量的筆墨塑造了一位父親的形象。爲什麼不直接以“父親”爲題,而以“臺階”爲題?小組談論一下爲什麼?

(小組互相討論,發言積極熱烈)

生1:臺階是小說的線索。

師:對,臺階是全文的線索,作品圍繞臺階塑造了父親豐滿的形象。我們學過的《羚羊木雕》也是一樣,題目不僅是題目,也是文章的線索。

師:那臺階還有哪些豐富的內涵?

生2:臺階是身份的象徵。

生3:臺階是沉重的負擔。

生4:臺階是人生理想。

師:臺階是父親的理想,是父親的身份,是父親的自尊,臺階也是父親心靈的沉重負擔和催老劑。臺階更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喊:希望所有像父親一樣的農民由貧窮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視走向被尊重!(板書:富裕、自尊,畫臺階圖)

師:臺階以前有,現在也有。父親心中有臺階,作者心中有臺階,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臺階。你心中的臺階具體是什麼呢?這個問題課下請同學們認真思考。好,下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