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少兒百科

爲什麼海蔘失去內臟而不會死範例

本文已影響 1.1W人 

爲什麼海蔘失去內臟而不會死

爲什麼海蔘失去內臟而不會死

海洋中每種動物爲了生存都有着保護自己的獨特辦法。

那麼,海蔘是怎樣保護自己不被傷害的呢?海蔘躲避敵害的方法與烏賊有些相似。

烏賊以噴出墨汁來迷惑敵害,保護自己。

海蔘也是靠拋出東西,引開敵害,保護自己的。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海蔘拋出來的竟是自己的內臟,它靠拋出內臟的反作用力,迅速遊走,避開敵害。

那麼,海蔘的內臟離開身體後,海蔘還能活嗎?小朋友不用擔心,海蔘有內臟再生的能力。

也就是說,海蔘丟了內臟後,再過50天左右,還會生出新的內臟來。

那麼,在這50天肉它是怎麼生存的呢?原來,海蔘身體內會有其它組織來幫助完成內臟的工作,使海蔘能夠正常生活。

看,海蔘的本領多大呀。

海蔘爲什麼成爲中國傳統名菜

海蔘,作爲一種海洋珍味,與燕窩、魚翅、鮑魚等相列爲“八珍”。

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至今,成爲中國菜譜的“佼佼者”。

其食用歷史在我國相當悠久。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載:“土肉,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

炙食。

”可見當時還不知海蔘的烹調技術,只能用火來烤——炙,不能領略海蔘真正的美味,所以給它取了個低賤的名稱——“土肉”。

到了明代,人們才發現它的營養價值,謝肇的《五雜俎》載:“海蔘,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名海蔘”。

因此“海中之參”——海蔘的身價頓時倍增,並因此成了貢品。

如《明宮史飲食好尚》載:“先帝最喜用……又海蔘、鰒魚、(鮑魚)、鯊於筋(魚翅)、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日‘三事’,恆喜用焉。

”可見在明代已成皇帝喜食用的佳品了。

到了清代,由於海蔘逐菜譜之林,因此言海蔘入饌者也益增多。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及:“海蔘單——古八珍並無海蔘之說,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

在“海蔘單”後記中還有“海蔘之法”,其一是“涼拌芥末海蔘絲”,其二是“海蔘羹”,其三爲“雞腿蘑菇海叄”。

由此可見,在清初,社會上吃海蔘已相當普遍了。

同時,在著名的“漢滿全席”中也成爲席中珍饈。

繼之又有“海蔘席”,專以海蔘爲主料的專席。

到了清代中葉,海蔘已被列入菜譜而記入史冊。

海蔘,不僅是名貴的`海味,歷來還是一種珍貴的滋補食品。

用於腎虛陽萎、腸燥便祕、肺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

內臟用於癲癇等病;海蔘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小兒麻疹。

爲什麼梅花參是“海蔘之王”

梅花參,歷來被人們譽爲“參中之王”。

在國務院1979年2月頒佈的《關於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中,梅花參被列爲國家重點保護珍貴水產動物之一。

梅花參由於表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故稱“梅花參”。

又因體形像鳳梨,也稱“鳳梨參”。

梅花參體長一般爲60~80釐米,大者可達120釐米,寬11~17釐米,重5~7.5公斤,是海蔘綱中最大的一種。

梅花參篩板在體內,口稍偏於腹面,有20個觸手,呈楣狀,末端有許多水平分枝,有觸指璺,腹面遍佈小而密的管足而無收縮肌,存在一對發達的呼吸樹。

梅花參分佈在西南太平洋,我國產於西、中、南沙羣島。

梅花參屬底棲動物,常常棲息於深3~3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攝食細沙中的有機碎屑和各種微生物。

一般情況下,潛藏在珊瑚礁叢中,在退潮的時候爬出岩礁在砂底覓食。

天氣好、陽光足、潮退後期流速減弱時,梅花參出現最多。

而風大、浪大、流急時,則深藏不露。

梅花參繁殖的時間~般在9~11月。

這時秋冬交界,水溫開始下降。

其繁殖最適水溫一般在18~24℃左右。

梅花參爲雌雄139異體,但外形上很難區別。

據觀察,腹背橙紅色、顏色絢麗、鮮豔、肉刺短肥偏平、基部連結、狀如梅花者,多爲雌性;腹背褐紅色、顏色稍淡、肉刺粗細適中、突起而略尖、基部連結,或腹背爲褐黑色、顏色較暗、肉刺長而細尖、基部連結、狀如毛蟲者,多爲雄性。

一般來說,偏褐黑色者多爲雄性,偏橙紅色者多爲雌性。

梅花參歷來是宴席上的佳餚,名列“海味八珍”之中,其肉脆酥,味道鮮美,吃起來香滑軟潤,膾炙人口,百吃不厭,且回味無窮。

它含高蛋白、高膠質,重鐵質、低脂肪,含有多種氨基酸、硫痠軟有素以及粘多糖,不含膽固醇。

所以,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藥用價值亦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