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要言不煩的故事範例

本文已影響 2.81W人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要言不煩和蘇秦刺股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要言不煩的故事

  (一)要言不煩

三國時的魏國有個叫管輅(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術。他有一個好朋友叫何晏,是個玄學家,精通《老子》《莊子》與《周易》,喜談玄理,是魏晉時清談之士的領袖人物。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管輅傳》裏記載了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輅邀請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談論《易經》義理,談得非常通透明曉,簡直成了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讚歎說:“談論陰陽之道,恐怕這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過你。”

當時還有個叫鄧颺(yáng)的人也坐在旁邊,他在這方面顯然還是個未入門的.人,他此時還是糊里糊塗的,就向管輅問道:“人人都說您精通《易經》,但您剛纔談論的時候,卻絲毫沒有涉及《易經》的辭義,這是什麼緣故呢?”

話音未落,管輅便應聲答道:“真正精通《易經》的人,是不隨便談論《易經》的。”

聽了這機敏又深奧的話,何晏含着笑說:“這等答覆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煩,越是精要的話越不會煩瑣難懂呀。”

這之後,人們便用“要言不煩”一詞,泛稱說話或寫文章時,言語簡明扼要、不煩瑣。要,重要,精要;煩,煩瑣,麻煩。

  (二)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爲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爲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_@)-]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爲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爲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父母不以爲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