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史部新唐書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大綱

本文已影響 3.63W人 

狄郝硃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爲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衆爭辨對, 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 調汴州參軍。爲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 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幷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 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 老且疾,當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 基諮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 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 中郎將範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杰奏不應死,帝怒曰:“是 使我爲不孝子,必殺之。”仁杰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 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 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爲何如主?” 帝意解,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杰劾奏其惡,有 詔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 願先斥,爲羣臣戒。”本立抵罪。繇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 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計窮,且爲患。”乃明 開首原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嘆其達權宜。

遷度支郎中。帝幸汾陽宮,爲知頓使。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石女祠,俗言 盛服過者,致風雷之變,更發卒數萬改馳道。仁杰曰:“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 師灑道,何?石女避邪?”止其役。帝壯之,曰:“真丈夫哉!”出爲寧州刺史, 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入拜冬官侍郎、持節江南巡撫使。吳、楚俗 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毀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而已。

轉文昌右丞,出豫州刺史。時越王兵敗,支黨餘二千人論死。仁杰釋其械,密 疏曰:“臣欲有所陳,似爲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欽恤意。表成復毀,自不能 定。然此皆非本惡,詿誤至此。”有詔悉謫戍邊。囚出寧州,父老迎勞曰:“狄使 君活汝耶!”因相與哭碑下。囚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爲立碑。初,宰相張光輔 討越王。軍中恃功,多暴索,仁杰拒之。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邪?”仁杰曰: “亂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萬以平亂,縱使暴橫,使無辜之人鹹墜塗炭,是一 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師之至,民歸順以萬計,自縋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縱 邀賞之人殺降以爲功,冤痛徹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君頸,雖死不恨!”光輔還, 奏仁杰不遜,左授復州刺史。徙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后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 有譖卿者,欲知之乎?”謝曰:“陛下以爲過,臣當改之;以爲無過,臣之幸也。 譖者乃不願知。”後嘆其長者。時太學生謁急,後亦報可。仁杰曰:“人君惟生殺 柄不以假人,至簿書期會,宜責有司。尚書省決事,左、右丞不句杖,左、右丞相 不判徒,況天子乎?學徒取告,丞、簿職耳,若爲報可,則胄子數千,凡幾詔耶? 爲定令示之而已。”後納其言。

會爲來俊臣所構,捕送制獄。於時,訊反者一問即臣,聽減死。俊臣引仁杰置 對,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實。”俊臣乃挺系。其屬王德壽以情謂曰: “我意求少遷,公爲我引楊執柔爲黨,公且免死。”仁杰嘆曰;“皇天后土,使仁 傑爲此乎!”即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德壽懼而謝。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 衣中,好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後遣使案視。俊 臣命仁杰冠帶見使者,私令德壽作謝死表,附使以聞。後乃召見仁杰,謂曰:“承 反何耶?”對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無之。”後知代署,因 免死。武承嗣屢請誅之,後曰:“命已行,不可返。”時同被誣者鳳閣侍郎任知古 等七族悉得貸。御史霍獻可以首叩殿陛苦爭,欲必殺仁杰等,乃貶仁杰彭澤令,邑 人爲置生祠。

萬歲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擢仁杰爲魏州刺史。前刺史懼賊至,驅 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賊在遠,何自疲民?萬一虜來,吾自辦之,何預 若輩?”悉縱就田。虜聞,亦引去,民愛仰之,復爲立祠。俄轉幽州都督,賜紫袍、 龜帶,後自制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

召拜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時發兵戍疏勒四鎮,百姓怨苦。仁杰諫 曰: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 天所以限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暨,三代不能至者,國家既已兼之。詩人矜 薄伐於太原,化行於江、漢,前代之遐裔,而我之域中,過夏、商遠矣。今乃用武 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 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不務固本安人,此秦皇、漢武之所行也。傳曰:“與覆 車同軌者未嘗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伏見國家師旅歲出,調度之費狃以浸廣,右戍四鎮,左屯安東,杼軸空匱, 轉輸不絕,行役既久,怨曠者多。上不是恤,則政不行;政不行,則害氣作;害氣 作,則蟲螟生,水旱起矣。方今關東荐饑,蜀漢流亡,江、淮而南,賦斂不息。人 不復本,則相率爲盜,本根一搖,憂患非淺。所以然者,皆貪功方外,耗竭中國也。 昔漢元帝納賈捐之之謀而罷珠崖,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田。貞觀中,克平九姓, 冊拜李思摩爲可汗,使統諸部,夷狄叛則伐,降則撫,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 人之役。今阿史那斛瑟羅,皆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以統諸蕃,建爲 可汗,遣禦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無轉輸之苦。損四鎮,肥中國,罷安東,實 遼西,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要塞,恆、代之鎮重,而邊州之備豐矣。

且王者外寧,容有內危。陛下姑敕邊兵謹守備,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 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寇無所得。自然深入有顛躓之慮,淺入無虜獲之益。 不數年,二虜不討而服矣。

又請廢安東,復高姓爲君長,省江南轉餉以息民,不見納。

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計,仁杰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會後欲以武三 思爲太子,以問宰相,衆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 下使樑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 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久之,召謂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 於是,仁杰與王方慶俱在,二人同辭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 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 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爲後。 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 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 “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 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後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爲言, 後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