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史部舊唐書

《舊唐書》卷二十九 志第九

本文已影響 3.74W人 

  ◎音樂二

《舊唐書》卷二十九 志第九

高祖登極之後,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其後分爲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樂聖樂》,凡八部。《安樂》者,後周武帝平齊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世謂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爲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爲發,畫猰皮帽。舞蹈姿制,猶作羌胡狀。《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師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爲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爲習弄之狀。五師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象。《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爲秦王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興。《慶善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生於武功之慶善宮,既貴,宴宮中,賦詩,被以管絃。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大定樂》,出自《破陣樂》。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歌和雲,"八紘同軌樂",以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上元樂》,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畫雲衣,備五色,以象元氣,故曰"上元"。《聖壽樂》,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字。《光聖樂》,玄宗所造也。舞者八十人。烏冠,五彩畫衣,兼以《上元》、《聖壽》之容,以歌王跡所興。

自《破陣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盪山谷。《大定樂》加金鉦。惟《慶善舞》獨用西涼樂,最爲閒雅。《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鐘磬,以享郊廟。以《破陣》爲武舞,謂之《七德》;《慶善》爲文舞,謂之《九功》。自武后稱制,毀唐太廟,此禮遂有名而亡實。《安樂》等八舞,聲樂皆立奏之,樂府謂之立部伎。其餘總謂之坐部伎。則天、中宗之代,大增造坐立諸舞,尋以廢寢。

坐部伎有《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宴樂》,張文收所造也。工人緋綾袍,絲布袴。舞二十人,分爲四部:《景雲樂》,舞八人,花錦袍,五色綾袴,雲冠烏皮靴;《慶善樂》,舞四人,紫綾袍,大袖,絲布袴,假髻。《破陣樂》,舞四人,緋綾袍,錦衿褾,緋綾褲。《承天樂》,舞四人,紫袍,進德冠,並銅帶。樂用玉磬一架,大方響一架,搊箏一,臥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絃琵琶一,小五絃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大簫一,小律一,正銅拔一,和銅拔一,長笛一,短笛一,楷鼓一,連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此樂惟《景雲舞》僅存,餘並亡。《長壽樂》,武太后長壽年所造也。舞十有二人。畫衣冠。《天授樂》,武太后天授年所造也。舞四人。畫衣五采,鳳冠。《鳥歌萬歲樂》,武太后所造也。武太后時,宮中養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爲樂以象之。舞三人。緋大袖,並畫鴝鵒,冠作鳥像。今案嶺南有鳥,似鴝鵒而稍大,乍視之,不相分辨。籠養久則能言,無不通,南人謂之吉了,亦云料。開元初,廣州獻之,言音雄重如丈夫,委曲識人情,慧於鸚鵡遠矣,疑即此鳥也。《漢書·武帝本紀》書南越獻馴象、能言鳥。注《漢書》者,皆謂鳥爲鸚鵡。若是鸚鵡,不得不舉其名,而謂之能言鳥。鸚鵡秦、隴尤多,亦不足重。所謂能言鳥,即吉了也。北方常言鴝鵒逾嶺乃能言,傳者誤矣。嶺南甚多鴝鵒,能言者非鴝鵒也。《龍池樂》,玄宗所作也。玄宗龍潛之時,宅在隆慶坊,宅南坊人所居,變爲池,望氣者亦異焉。故中宗季年,泛舟池中。玄宗正位,以坊爲宮,池水逾大,瀰漫數裏,爲此樂以歌其祥也。舞十有二人,人冠飾以芙蓉。《破陣樂》,玄宗所造也。生於立部伎《破陣樂》。舞四人,金甲冑。自《長壽樂》已下皆用龜茲樂,舞人皆著靴。惟《龍池》備用雅樂,而無鐘磬,舞人躡履。

《清樂》者,南朝舊樂也。永嘉之亂,五都淪覆,遺聲舊制,散落江左。宋、樑之間,南朝文物,號爲最盛;人謠國俗,亦世有新聲。後魏孝文、宣武,用師淮、漢,收其所獲南音,謂之《清商樂》。隨平陳,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遭樑、陳亡亂,所存蓋鮮。隋室已來,日益淪缺。武太后之時,猶有六十三曲,今其辭存者,惟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鳳將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紵》、《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及《歡聞》、《團扇》、《懊憹》、《長史》、《督護》、《讀曲》、《烏夜啼》、《石城》、《莫愁》、《襄陽》、《棲烏夜飛》、《估客》、《楊伴》、《雅歌》、《驍壺》、《常林歡》、《三洲》、《採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泛龍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時歌》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聲無辭:《上林》、《鳳雛》、《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通前爲四十四曲存焉。

《白雪》,周曲也。《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也。漢世謂之三調。《公莫舞》,晉、宋謂之巾舞。其說雲:"漢高祖與項籍會於鴻門,項莊劍舞,將殺高祖。項伯亦舞,以袖隔之,且雲公莫害沛公也。漢人德之,故舞用巾,以象項伯衣袖之遺式也。《巴渝》,漢高帝所作也。帝自蜀漢伐楚,以版盾蠻爲前鋒,其人勇而善鬥,好爲歌舞,高帝觀之曰:"武王伐紂歌也。"使工習之,號曰《巴渝》。渝,美也。亦云巴有渝水,故名之。魏、晉改其名,樑復號《巴渝》,隋文廢之。《明君》,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王嬙配之,即昭君也。及將去,入辭。光彩射人,聳動左右,天子悔焉。漢人憐其遠嫁,爲作此歌。晉石崇妓綠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昔爲匣中玉,今爲糞土英。"晉文王諱昭,故晉人謂之《明君》。此中朝舊曲,今爲吳聲,蓋吳人傳受訛變使然。《鳳將雛》,漢世舊歌曲也。

《明之君》,本漢世《鞞舞曲》也。樑武時,改其辭以歌君德。《鐸舞》,漢曲也。《白鳩》,吳朝《拂舞曲》也。楊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雲有此來數十年。察其辭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隋牛弘請以鞞、鐸、巾、拂等舞陳之殿庭。帝從之,而去其所持巾拂等。《白紵》,沈約雲: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樑帝又令約改其辭。其《四時白紵》之歌,約集所載是也。今中原有《白紵曲》,辭旨與此全殊。《子夜》,晉曲也。晉有女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晉日常有鬼歌之。

《前溪》,晉車騎將軍沈珫所制。《阿子》及《歡聞》,晉穆帝昇平初。歌畢,輒呼"阿子汝聞否",後人演其聲以爲此曲。《團扇》,晉中書令王珉與嫂婢有情,愛好甚篤。嫂捶撻婢過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團扇,故云:"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遮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懊憹》,晉隆安初民間訛謠之曲。歌雲:"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擷。"齊太祖常謂之《中朝歌》。《長史變》,晉司徒左長史王廞臨敗所制。《督護》,晉、宋間曲也。彭城內史徐達之爲魯軌所殺。徐,宋高祖長婿也。使府內直督護丁旿殯斂之。其妻呼旿至閣下,自問斂達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後人因其聲廣其曲焉。今歌是宋孝武帝所制,雲:"督護上徵去,儂亦惡聞許。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讀曲》,宋人爲彭城王義康所制也,有死罪之辭。

《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豫章。義慶時爲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爲帝所怪,徵還宅,大懼。妓妾夜聞烏啼聲,扣齋閣雲:"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爲南兗州刺史,作此歌。故其和雲:"籠窗窗不開,烏夜啼,夜夜望郎來。"今所傳歌似非義慶本旨。辭曰:"歌舞諸少年,娉婷無種跡。菖蒲花可憐,聞名不相識。"《石城》,宋臧質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質嘗爲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羣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歌雲:"生長石城下,開門對城樓。城中美年少,出入見依投。"《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

《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