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孔子後裔的作爲

本文已影響 3.78W人 

孔衆走進位於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廈的辦公室,像許多商務人士一樣,他腳步匆匆,帶着一身忙碌的氣息。

孔子後裔的作爲

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從1987年起,他先後創辦多家公司並擔任管理職務,還將其中兩家公司分別送上納斯達克及上海證券交易所。除了這些商場上的名片之外,孔衆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身份:孔子第七十八代直系後裔。

雖然身世不凡,但孔衆飽受西方教育,一直在商場上忙忙碌碌、呼風喚雨。他把投資公司從香港一直做到內地;又把製藥事業從中國一直做到美國。5年前,父親年邁,孔衆承擔起家族的使命,開始成爲孔氏家族新一代領袖,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副會長,這時他纔開始關注儒學。

儒學提升個人修爲

談及對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推廣,孔衆覺得首先得益的是自己。5年來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和推廣儒家文化,關注環保和助學等公益慈善事業,並且身體力行。“從前我主要關注企業的經營,而現在我花更多時間關注公益事業。”孔衆認爲,跟做企業和投資關注回報結果相比,做公益事業非常單純,“不求回報會讓人純粹簡單,完全地去體會付出的樂趣。”孔衆談起做公益事業,表示自己樂在其中。

在商場行走多年的孔衆認爲,這是一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經理人提升自身修養、自律、克己的年代。“現在我們的各種產品,出事的那麼多,讓老百姓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這都是因爲經理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財富觀,一味追求經濟效應,而缺乏社會責任,做不到起碼的產品安全。”孔衆自己就經營製藥公司,他坦言,作爲企業家和經理人,如果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缺乏認知,這是可怕的,“中國民營企業還很年輕,要成爲百年老店,一定要有強大的企業文化,有基於我們自己民族性格和文化的清晰理念。”

他說起自己非常喜歡的《大學》。對儒家思想,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論語》,其實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四書》之首就是《大學》。孔衆介紹,如果首先從《大學》開始學習儒家思想,會對其他三書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止,就值得我們的企業家們好好學習。《大學》講的修齊治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把《大學》吃透,你這一生就夠用了,因爲你建立起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現在很多人就是放不下,等每個人都找到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方向,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因爲你不會去過於計較,能夠正確的接人待物和爲人處世。”

“中國是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教你做人的,只有當你懂得怎麼做人的時候,你纔會主動去遵守那些管理制度。否則那些制度永遠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

在採訪中,說起當下的種種亂象折射的人們信仰空白和價值觀扭曲,他非常痛心。他也坦承,恢復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完的,但是他也堅定地相信,這是一定會實現的`未來方向,因爲身爲中國人,最終是一定要從滋養自己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裏去尋找根源和力量。

國學運用於管理

對於企業界的國學管理熱,孔衆認爲這是值得高興和肯定的好現象,“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無窮的智慧。由於我們之前一直在學習西方,反而丟棄了這些屬於自己的優秀的東西,現在能夠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並且從中汲取有益之處,用於當下,這是好事!”

孔衆認爲,從傳統文化裏,現代人可以汲取到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國,企業家必須要懂得中國歷史的發展,從歷史的發展中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的優越性。而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思想。唯有將西方的管理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而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的管理制度上去,關鍵在於做到“仁、愛、止、樂”這四個字。傳統儒學提倡“溫良恭儉廉”。而孔衆通過學習和實踐,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仁,就是指寬容;愛,就是愛家人、愛企業、愛國家;止和樂,懂得知足,而知足常樂。

孔衆參與在臺灣爲企業進行的中國文化的培訓,已經歷時6年,培訓了100多家企業。他介紹,通過培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部門之間的矛盾大大減少,企業效益獲得了明顯的增長。培訓採用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做遊戲、看電影等方式,貫穿儒家思想“仁、愛、止、樂”的精神。在培訓中採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先從企業高層開始,然後是中層幹部,最後是基層員工,但他強調,對所有人的培訓都是一樣的,因爲這些理念是貫穿在生活裏,不管什麼樣的職位和財富地位,“生活都是一樣的”。孔衆考慮在明年下半年把這樣的培訓內容介紹到大陸企業中去,並且打算跟管理學者和心理學家合作,在培訓中把國學、心理學和先進管理理念結合在一起。

儒家文化的傳播者

孔衆告訴記者,就在採訪之後數日,他將要去塞外敦煌的中學校園裏參加一個助學金的頒發儀式。這些年來,孔衆花了許多時間、精力還有金錢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於2007年出資發起尼山教育基金,在孔子故里曲阜創立。

儘管從商多年,但在孔衆心中財富的積累只是“人”字的半邊,怎麼能使財富變成資源,造福更多人,這需要“人”字的捺來支撐,來平衡。而“捺”就是個人的修爲,作爲孔夫子的第七十八代孫,義不容辭地要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到商業中,體現在生活裏。

2005年孔衆在中國美院創立了“孔氏勵人助學金”,意在支持在校就讀的大學生,每年有50位的中國美院貧困大學生接受資助。一般商人通常把助學金資助給法律或者MBA專業的學生,而孔衆不同,資助不求回報,一如既往地資助中國藝術的未來。

孔衆坦言,孔子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裏,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就了我們民族的個性。儒家“有教無類”的思想開創了私人講學平民受教的先河,使知識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他的樂於助學和助教,正是對先祖精神的學習和追索。

孔衆還在上海申請籌辦孔子文化促進會,他希望成立一個孔子文化研究所,挖掘、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和現代文明相結合,以古爲今用的方法,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再後就是希望孔子文化到海外去傳播和交流。從文化教育的普及、傳承的角度上,來構建平臺,倡導世界的和諧。目前他正在籌劃恢復尼山書院的教學功能,培養儒學高級人才,整理出版更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研修教材。

他熱情地邀請記者和攝影師去參加他的週末國學讀書會,並且告訴我們,現在讀書會正在學習《論語》,“要讓年輕人熱愛和學習國學,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身爲中國人,最終是一定要從滋養自己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裏去尋找根源和力量。

孔衆: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教你做人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