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端午節我們爲什麼不呼喚詩歌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端午節原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而設

端午節我們爲什麼不呼喚詩歌

這些天,大街小巷處處可聞一陣陣煮糉子的清香,電視報紙網絡亦滿目皆是兜售糉子的廣告,這在提醒着人們:端午節快到了。端午節的風俗很多,可惜,如今人們只知道吃糉子了。

實際上,端午節的風俗很多,千百年來已經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風俗文化。如:系五色絲,以青、赤、黃、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絲繫於手臂,希望能驅瘟、除邪、止惡氣;掛艾草,將艾草掛在門口以禳毒;飲菖蒲酒,飲菖蒲酒以預防五毒叮咬和外傷發炎;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驅蟲,後成爲小閨女端午籫以榴花爲美的風俗;喝雄黃酒,最初人們以雄黃塗耳鼻,後發展爲端午喝雄黃酒,“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與此同時,中國的南方又出現了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的端午節風俗。而如今,中國的端午節風俗保留至今還有多少呢?今天的上海偶爾還見過門口掛艾草,但現在五色絲、菖蒲酒、雄黃酒已難覓蹤影。如今,古代的端午節風俗也就只剩下賽龍舟和吃糉子了。更令人遺憾的是,端午節的靈魂和精髓——詩歌,被時光拋棄到哪兒去了?!

端午節之所以成爲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因爲和一個偉大的名字——屈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而亡,爲中華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劃時代的壯麗一章,使普通的驅邪避惡的端午節成爲了千古不衰的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從漢代到南北朝,中國的節日開始賦予紀念意義和人文化的傾向。端午節所紀念的歷史人物,曾因地區而不相同。南方吳地之俗,是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紀念屈原的說法,流行於荊楚地區。隋唐統一後,經過各地風俗的滲透、匯融和人民的普遍篩選,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詩人屈原擊敗了其他對手,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紀念屈原的說法,得到了歷代的普遍認同。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由屈原而起。這麼大的國家,兩千多年來,單爲屈原留下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絕非偶然。屈原,不僅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爲後世楷模,也以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屈原的詩,得益於《詩經》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藝術創造力,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詩體——楚辭。他的詩歌以豐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運用各種文學語言和藝術表現手法,表現了對美好政治理想的堅持、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傳統觀念的懷疑和批判。屈原將自己打造成爲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第一個富於個性的愛國詩人,形成了獨樹一幟、空前完美的藝術風格。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冠絕千古的詩歌,給後世文學以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漢賦、唐詩宋詞無不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無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