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孟子語錄大全

本文已影響 9.84K人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孟子語錄大全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而稱王。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閣民也.焉有仁人在位閣民而可爲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於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就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爲,壞事沒有不幹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後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安下羅網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一切爲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而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裏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要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把百姓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人,那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自己的快樂。把百姓的憂愁當自己的憂愁的人,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自己的憂愁。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與天下人同樂,與天下人同憂,假如這樣而還不能稱王天下的,從來也沒有過。

飢者易爲食,渴者易爲飲。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飢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宮,則塞於天地之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這種氣,極其浩大,極其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一定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但不要糾正,心中不要忘記它,但也不要助長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每個人都有憐憫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有憐憫別人的心情,所以纔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君於莫大乎與人爲善。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君子最重要的就是或善意幫助別人。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這是成語“聞過則喜”的由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君子不會因爲愛惜天下財物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喪事上的費用。

彼一時,此一時也。

【出處I(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那時是一種情形,現在是另一種情形。

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在當今這個世上,除了我還有誰呢?

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老百姓的情況是這樣的:有固定的財產收人的人,纔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沒有固定的財產收人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寧者靠別人養活。

枉己者,末有能直人者也。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自己不正盲.早不可能僕.91人下盲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富貴不能使我驕淫,貧賤不能使我喪節,威武不能使我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如果不用圓抓和曲屍.就不能準確袖而中卞稚知聞稚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縣由於仁,失去天下是由於不仁。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俊。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墳,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出處】《孟子·離譽卜》

【譯文】凡是行爲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反省自己,自身行爲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普通男女之間婚前不能有肌膚的接觸,這是禮的規定。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爲,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自己招致討伐,別人才討伐它。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出處】《孟子·離婁上》(孟子引用《尚書》中的話)

【譯文】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不能活命了。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好說的'話;自己放棄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可合作做的事。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有意料不到的讚譽,也有過分苛求的低毀。

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出處】《孟子·離婁上》

【譯文】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爲最大。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準義所在。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德行高尚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以合乎道義爲標準。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德行高尚的人,不失一顆純潔善良的童心。成語“赤子之心”的出處。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準送死可以當大事。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父母活着時奉養他們還稱不上大事,只有爲他們送終才真正是人生的大事。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中去。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了它,君子保存了它。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出處】《孟子,離婁下》

【譯文】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出處】《孟子,萬章上》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因文采忽視了優美的辭藻,也不要拘於優美的語言而曲解了詩的本意。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出處】《孟子·萬章下》

【譯文】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依仗什麼勢力。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出處】《孟子·告子上》

【譯文】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出處】《孟子·告子上》

【譯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的心,人人都有.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是非的心,人人都有。成語典故“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即來源於此。

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出處】《孟子·告子上》

【譯文】下棋作爲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出處】《孟子·告子上》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不能兩樣都要,我就捨棄魚而要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出處】《孟子·告子上》

【譯文】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