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陶淵明作品的主要風格

本文已影響 2.05W人 

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上劃分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其次還有行役詩、贈答詩等,那麼他的作品具有怎樣的風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淵明作品的主要風格

  一、自然質樸的創新美,一語天然萬古新

陶詩在詩歌題材上、語言錘鍊上、表現手法上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其田園詩繼“風騷”,承“三曹”,開創了田園詩歌的先河。如《歸園田居》(三)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蘇軾與友人讀畢此詩,在《書淵明詩》中無限深情地寫道:“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勞作的甘苦,通過陶淵明的田園詩,首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歌頌。四十四歲後詩人連遭不幸,閱歷日深,對衣食和勞動有了更加現實深刻的理解。《於西田獲早稻》劈面提出“人生歸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詩人高於晉人和文學史上很多優秀作家之處,就在於他以躬耕不懈尋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他的“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語言上通俗、樸素、精練、深情而近似“田家語”的白描手法,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語)的藝術效果。“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的信筆拈來,“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農務各自歸,閒暇則相思”等用質樸的語言形象創新性地反映了詩人對勞作的新認識、新感情,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質樸無華的語言美,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詩中凡俗農事、田園風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過渾樸、自然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詩人用以少勝多的藝術概括,表現出了韻味的含蓄與雋永。如千古名句“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在採菊時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見山,是偶然發現的內心喜悅。一個“見”字讓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歸園田居》(三)中有“帶月荷鋤歸”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沒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帶月”則是把人與月亮緊緊聯繫到一起,這樣把人的形象與月景融成一個整體,以人的情趣籠罩整個詩歌的畫面。一個“帶”字表明人帶着月行走。這樣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來了,使詩歌的主觀色彩變得濃郁。陶詩很少用誇張的手法、華麗的詞藻和對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實說來。描寫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莊、雞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這些平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看似平平淡淡,細細咀嚼卻平淡之中見綺麗,另有一番使人賞心悅目的韻味。

  三、情真味永的情感美,給人親切質樸之感

陶詩無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抒情都質樸無華,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題材內容貼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淵明的作品多以農村的日常生活爲內容,以普通的鄉村景物爲題材,寫的都是平平常常的、習見日聞的事物,如草屋、雞鳴、狗吠、小溪、春風、冬雪、鬆菊、飛鳥等極普通的田園景物,以及勞作、憩息、飲酒、讀書、鄰里往來等日常農村生活。平凡無奇的鄉村景象,第一次作爲重要的審美意象出現,詩人把田園作爲腐敗官場、污濁社會的對立面着意描寫,並進行讚美。極其普通的景物,他卻能體味到其中難以傳達的人生真意,經過他的描寫,便構成了一幅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字裏行間歡快地流淌着詩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喜悅之情,不必進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過分的渲染,卻把對生活的真情與美意悄悄地傳達出來。農業生產勞動在詩人這裏,也有一種“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看到新苗茁壯成長,感受春風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詩人的內心該有多麼愜意。田園那欣欣向榮的景象,詩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讓我們感到多麼親切和質樸。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達到物我兩忘境界

陶淵明在詩中描寫景物不求形似,也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在敘事上不講究情節的完整與故事的曲折,只寫習見之物,敘平常之事,卻表達了世間之真情,人生之真切感悟。他無意於準確傳神地模山範水,只是要抒寫心中的一片天地。在他的筆下,巍峨的南山,野地盛開的菊花,月光下荷鋤歸來,依依升起的炊煙,夏日貯滿清陰的堂前林,以及在詩中時常出現的青松、野草、飛鳥等都承載着詩人的主觀情感,體現了詩人的個性,不僅是具體的物象而且具有理性的光芒。如《飲酒》(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在喧囂的環境下始終保持內心的寧靜,不受塵世紛爭的干擾,獨自漫遊到野外賞景,心與南山悠然相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夕陽西下的山間嵐氣升起,倦鳥紛紛飛回巢穴,此情此景,在詩人心裏構成一道美妙的風景,通向無限的愉悅,人生若此,夫復何求。陶淵明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說教,是其在生活中的真切體驗,通過情與景烘托渲染,自然而然地道出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文字。

  五、田園詩藝術風格,開創前所未有時代

陶淵明詩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審美方式與藝術境界,爲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雖然之前的一些詩人已經注意了要通過自然來體會生活的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田園詩的萌芽。但是他們並沒有把目光投向平凡恬淡的田園生活。只有在陶淵明的筆下,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首次作爲審美的第一視角。陶淵明把農業勞動看做是淳樸的生活方式,並歌頌其美的意趣,這種審美方式爲後人開闢了一片意味獨特的空間。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就定性爲“樸素、自然、真淳”。但這並不是受到民歌影響,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他的“自然”哲學所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爲的繁複意識破壞了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性,人類矯飾的行爲破壞了人性中的自然性,詩歌在外觀形式上的過度追求,破壞了感情的自然性。所以在他的詩中就很難找到華麗的詞藻,更沒有深奧的語句。陶詩中也常用對仗的句式,但比較古樸,並不刻意追求精巧。陶淵明的詩歌充滿了感情,但他的感情並不是激盪而缺乏理智的,更多的是冷靜的思考,並且與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清明、淡遠的意境。這種美學境界在他的那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是開創性的。陶淵明的詩作啓示人們追求現實美好生活,否定、反抗黑暗社會。平淡、自然、樸素的風格是其基本主題,鍼砭時弊、實現理想是其主要內容,還有“金剛怒目”之作則是他性格果敢剛強的表露,這一切是一個和諧的整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