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曾國藩家書的哲學道理

本文已影響 3.65W人 

曾國藩是一個在近代中國留下很深痕跡的政治人物,也是公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國平天下的軍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完善,同時也以極大的心血治理他的家庭與家族。

曾國藩家書的哲學道理

一、曾國藩家規家風的主要內容

在曾國藩家規家風的薰陶下,百餘年來,曾氏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曾氏所倡導的家規家風中有如下一些主要內容:

孝友。孝,即對長輩要恭敬順從。友,即對平輩要善意仁愛。一個家庭,若能做到孝順友善地相處,那麼這個家庭便可以長久地興旺下去。曾氏在比較官宦、商賈、耕讀三種家庭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故而他把孝列爲三個能導致家庭祥和因素中的第一個。

勤儉。勤與儉在曾氏家書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他說: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國也好,家也好,要想興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勤儉。勤勞成就事業創造財富,儉樸則能葆珍惜之心養清正之身。

讀書。在這方面曾氏最有見識之處在於不僅要子弟讀八股文等應試書籍,更重要的是要讀於身心事業有實際作用的書。而且,讀書重在於行,若不能行,讀亦無益。曾氏對諸弟說:《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他教導諸弟,不要沉溺於科舉之中,此中誤人終身多矣。年過二十,若還總是圍繞在揣摩考題上用功,將來必然悔恨不已,應該早早明白這個道理,壹志從事於先輩大家之文。

睦鄰。曾國藩祖父很注重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常說人待人,無價寶,即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相處,是人生的無價之寶。曾氏也很看重這方面。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兩句話有錢有酒款遠親,火燒盜搶喊四鄰,來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鄰里鄉親。鄰居之間有慶賀弔唁等事,曾家人不僅要送錢送物,還要親自上門致意。

二、曾國藩家規家風的重點在於嚴格管教兒子

對於兩個兒子的教育,曾國藩抓得很緊。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對兒子的教育與期盼,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做讀書明理的君子。

咸豐六年,已爲湘軍統帥的曾國藩認認真真地給時僅九歲的次子紀鴻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那麼,什麼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意味勤勞儉樸,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勞苦,可以過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這種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與財富、地位、權利無關。

這就是說,曾氏不期盼子孫做大官,做出人頭地者,他只希望子孫能通過讀書明理這個途徑做品性良好的人。

第二,從小事做起。

曾氏常對家人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輕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瑣事,這中間就包含着處事待人的絕大學問。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以走出家門做大事。我們打開一部曾氏家書,迎面撲來的都是曾氏在告訴兒子從小事上做起:誠實,從不說假話做起;勤奮,從不睡懶覺做起;戒驕,從不譏笑人做起;戒奢,從不坐轎做起;端莊,從步伐穩重做起。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總體境界就提高了。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風。

同治元年,他在給次子的信中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他也一再囑託在家的四弟管好子侄輩: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

曾氏所謂的寒,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指寒素,即破除子侄輩的特權優越感。兒子參加省城鄉試,他告誡兒子,不可遞條子、拜門子,不可暗通關節。家屬由湖南去安慶,坐的是湘軍戰船,他吩咐家人不可張掛船上的帥字旗,沿途不要拜客,不要接受宴請;二是指貧寒,即在經濟上與普通平民無異。他叮囑家中不可買田,子女穿衣不能太光鮮。媳婦女兒都得親自下廚,按時給他寄親手做的小菜與布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二百兩銀子。兒子要親自動手灑掃庭除,甚至鋤草、拾糞這類事也可以做,並不丟臉。

第四,不留財產給兒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爲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後來身爲湘軍統帥,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左宗棠也持這種觀點,他說不僅不留錢財,連古籍字畫也不留給子孫,曾氏稱讚左的這些話是見道之言。

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氏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說服力的教科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