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二十四史前四史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1] 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爲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2]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爲“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爲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爲前四史四本書。

  《史記》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爲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爲“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爲“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爲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書》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曆史。

  《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由達拉特旗傳統文化教育推廣協會發起創立鄂爾多斯首個兒童中國文化經典誦讀班——好古學堂,以聖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爲訓,繼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統,秉承“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之宏願,宏揚傳統文化,推行國學教育,主要針對3—13週歲少年兒童開展經典教育的培訓和實踐。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伏羲班創始人、“國學教育先行者”吳鴻清教授考察好古學堂後盛讚好古學堂教育教學“已領先於全國很多地方,可以建成全國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

經典誦讀課主要以國學大師南懷瑾指導的太湖大學堂教材爲主,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詩經》、《孝經》、《禮記》、《道德經》、《莊子》、《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重訂增廣賢文》、《菜根譚》、《諸葛亮誡子書》、《古文觀止》、《千字文》、《唐詩三百首》、《幼學瓊林》、《笠翁對韻》、《黃帝內經》、《內經述》、《鑑略》、《醫學三字經》、《藥性賦》、《周身經穴賦》等國學經典。

除經典誦讀課外,學堂同時開設兒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程,以《弟子規》教學爲主,從“孝悌”入手,學習“灑掃應對”,教給孩子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具備良好身心修養的人。配合德育教育,學堂開闢了德育實踐基地,免費讓父母和孩子體驗農田耕種,讓孩子學會勞動,感受生活的艱辛,學着理解生活感恩社會,培養孩子博愛慈悲的胸懷。

爲了培養孩子端莊、恭敬地學養功夫,提升孩子的藝術鑑賞力和美學修養,好古學堂新開設了書法學習班。書法學習從唐楷入門,先建法度,再習魏碑,後學二王,兼臨諸家,習其古意,自然流美。

同時,學堂免費開設家長國學班,創辦“好古國學論壇”“好古經典讀書會”“好古道德講堂”“孝廉文化園”四位一體家長學習、交流平臺,採取講師授課、道德模範作報告、家長學習討論等方式,倡導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修學模式,推動全社會國學經典教育與中華傳統美德的復興與傳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